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晓风 《社区》2012,(29):29-29
午夜,我去后廊收衣。 如同农人收他的稻子.如同渔人收他的网,我收衣服的时候,也是喜悦的,衣服溢出日晒后干爽的清香,使我觉得,明天,或后天,会有一个爽净的我,被填入这些爽净的衣衫中。  相似文献   

2.
一直偏爱王崧舟,欣赏他的儒雅风度与深厚内涵,有时上课也会偷偷搬着他的教案自我实践一下,尽管无法领略其精气神,但我的心里总也会莫名地激动好一阵子。虽然我从未有机会聆听过他的课,但每次看课堂实录,我都会被深深打动。  相似文献   

3.
周大新 《社区》2010,(11):6-7
20世纪70年代初,我在山东肥城的一个野战炮兵团里当兵。没过多久.我被连里提拔当了连部的文书。当了文书就可以进连部的那个大仓库,在仓库里,我意外地发现了儿本盖有“内部书。供参考”红印章的书.其中有一本是苏联的小说《你到底要什么》,爱看小说的我当即眼睛放光如获至宝,拿起书就翻了起来。翻开才知道,书里还夹着一个纸条,上边写着,本书是供干部们了解修正主义在苏联作恶的情况而印的.要求干部们一定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要看出问题来。我见字条急忙把书又放下了,文书只是个班长.不是干部.看这书有点越级犯纪律。  相似文献   

4.
和一位书虫朋友一起逛书店,我挑了半天只挑了2本,他倒好,不到半个小时,便怀抱着6本书到柜台结账了。看他买的书,最上面那本叫《普罗旺斯的一年》,还有什么《博尔赫斯诗歌集》等。我奇怪地问:你不是买过博尔赫斯的全集吗,怎么还买他的书?他笑着说:不一样啦,这本诗歌集内容更全面,封面也很漂亮,我一看就喜欢上了,喜欢就买呗。我觉得人和书的相遇,也是缘分。买那些陌生的书,我向来只凭感觉。这本《普罗旺斯的一年》我也是第一次听说,作者是个没听说过的外国人,但看书名就打动我了,我想内容肯定也不错……我张大了嘴巴,原来你是这么挑书的。  相似文献   

5.
黎武静 《社区》2014,(8):24-24
我祖父(梁漱溟)教育孩子不用说教的方式。我年轻的时候吃得比较成,他经常看我加酱油.他没有批评我.而是找到一本科普的书,拿红笔把题目勾勒出来.让我看。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那天我在客厅做俯卧撑。他说钦宁你抽空把这个看一看。那本书上说.吃盐过多等于慢性自杀。我看完文章之后自然懂它的道理.就改变了这种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6.
阅读的姿势     
甘中利 《社区》2009,(17):18-18
朋友发来短信,向我推荐一本新书,是一名家写的,很好,嘱我有空看看。他,是我的一个文友,文字里相识的。交情甚好,也知道我爱看什么风格的书,但凡遇见了,总会向我推荐。我问:“书店可有卖?”他回道:“当然!”于是.跑去书店。打算和以前一样,先买回来,等有时间了,再慢慢看。进书店一看。人还不少呢!  相似文献   

7.
儿子总不能静下,心来看书,就是强迫他看,他也只是看诸如画报、漫画之类多少带有直观色彩的书,而对于我买的大百科全书、童话选、简易历史读本、地理书籍等则是“不屑一读”,更不要提唐诗、宋词之类的书了,任凭我磨破嘴皮子,甚至是严格限制每天必读一些唐诗宋词百科类,否则“家法伺候”,他也是我行我素,继续搭他的积木、看他的《猫和老鼠》、玩他的奥特曼,对此我是恨铁不成铜,有好几次还真的“家法伺候”,但几天过后一切照旧,真是拿这小子没有办法。  相似文献   

8.
爸爸的书可多了,书桌上、书柜里、床头边到处都是。吃饭时,他手中捧一本书,不然就吃得不香:睡觉前也得捧一本书,不然不能入睡:甚至连上厕所时也在捧着一本书…… 说到这儿,我想起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件趣事。 有一天,爸爸找不到刚刚还在看的一本书了,他急得团团转,忽然他大吼一声:“大臭儿子,看见我的书了吗?”我赶紧跑过去一看:爸爸像只无头苍蝇,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看见我来了,  相似文献   

9.
张竞生 《社区》2009,(20):11-11
无聊就去读书.这就是“三上”或“五上”的意义。但读死书与无用的书,有时愈觉无聊。我在满清时代的北京京师大学(即北京大学的前身)读书时,适被张俞人牵挽人援救汪精卫逃狱的集团。事终不成,他们就溜之大吉,而我那时受精神上包袱的苦恼极大。终日等待满清侦探的来临.想一被发觉.定必杀头无疑。我于是无心功课,只到学校的藏书楼乱看许多佛书。究之于我毫无益处。我对这些经典,愈看愈觉无聊。它们的空空色色。  相似文献   

10.
我和他是同事,在一间办公室里工作。但他从不多看我一眼,我也对他冷若冰霜。因为,我们为人主隔壁那间经理室已暗斗了三年。为了达到目的,我不择手段,有时连自己都觉得太卑鄙。他在审查即将送交的文案时,我便走进卫生间,学着总经理助理的口气拨通他  相似文献   

11.
师古融今遒骨丽韵──李继曾其人其书冯中一我与李继曾教授相识,已有三十多年了。在这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一直保持着“淡如水”的交谊,或促膝恳谈,或书信问答,都离不开进修和工作的有关话题.因此,他令我敬畏,他给我一个谦恭诚朴的东方学人的完好形象。继曾一贯...  相似文献   

12.
高尔基说得好: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书籍对人类是多么重要。非常幸运的是,我出生在一个书香浓郁的家庭里,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书迷。我们家真是书的海洋,书柜、抽屉里塞满了书,连厕所、衣柜里也有不少书。我爱读书,爸爸、妈妈都爱读书。闲暇之时,我们很少看电视,玩电脑。一家三口都在客厅里静静地读书,各得其乐。有时,遇到一本好书没有读完,连觉也睡不踏实。于是,我趁爸爸、妈妈熟睡后,偷偷爬起来挑灯夜读。为此,我没有少挨妈妈的批。周末,我经常去社区的托福书店看书,一看就是大半天,妈妈形容我就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小书迷。  相似文献   

13.
王翔 《社区》2009,(17):16-16
我面前摆着一本书,汉娜·阿伦特的政治哲学著作《极权主义的起源》。书很厚,600多页。另外,叫人触目惊心的是.书标明“内部发行”.这勾起了我的一些残缺、痛苦而又欢欣的记忆。“内部发行”意味着.有些书你不配看或没资格看,你只能看指定的书。20世纪七十年代,机缘巧合,我接触到了大量的“内部发行”的书籍,都是当时作为“反面教材”小印数出版的国外的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和文学方面的著作。虽说发行控制得很严.但我外号叫“空子”,所以读到这些书虽非易事.但总难不倒我。  相似文献   

14.
别玩手机     
卢奕燊 《源流》2023,(2):30-31
<正>在最近,我们家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导致这次改变的罪魁祸首就是——手机。以前,老爸吃完饭会和我讲讲家常,聊聊科学;有时会和我下下象棋、围棋和五子棋;有时还会和讲讲深奥的历史,享受着美好的时光。但是现在,老爸吃完饭就拿起手机玩起来,完全不理睬我,连瞅都不瞅我一眼。我叫得不耐烦了,他还是不理睬我,继续津津有味地看手机,就像听不见我的话。  相似文献   

15.
新月 《社区》2012,(29):5-5
前阵子去了几间新开的餐馆。其中一问是泰式餐厅.装潢得不错,墙壁嵌了一面书架.我注意到上面摆的书。在几本英文书里,夹杂了两本红皮精装,书脊烫金字的《西游记》和《三国演义》。我好奇,为什么会是这两本书呢?那顿午餐,我在意的程度,不输给月亮虾饼炸得好不好吃。  相似文献   

16.
叶永烈 《社区》2009,(8):24-25
2008年国庆节前夕,有客自北京来。他送我刚刚出版的新书《趣味科学》。这是一本图文并茂、趣味盎然的科普新书,封面上印着:“未来科学家启蒙”、“青少年成长为科学家的直通车”、“看科学书,当科学家!”作者许钟麟是中国空气洁净技术与工程专家。他告诉我,这一回,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他的学术专著《洁净室及其受控环境设计》,同时也出版了他的这本科普新书,可谓“科研科普双肩挑”。  相似文献   

17.
一方 《社区》2003,(17):52-52
星期天,我一个人在家看电视。门外响起了敲门声。我打开门一看,是一个推销员。真讨厌,我正要关门,推销员却手脚麻利地把脚伸到门缝里,笑嘻嘻地说:“老板,辛苦了,这本书您一定很需要,看看吧。”看他的样子,不翻翻他手中的书他是不肯走的了。我接过书准备装模作样地翻翻便还给他,我从来不在非正规的场合买书的,更不买盗版书。书是卡耐基写的,书名是《人性的弱点》。这本书我其实有,很薄的一本。不过眼前这个版本的《人性的弱点》应该还收录了卡耐基的其他著作,否则没有这么厚的。翻着翻着,突然我看到书中还夹着一张100元钱,一念闪过,我的脸一…  相似文献   

18.
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写作经验,他回答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如果一个孩子热爱读书,那么他会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书中的人物往往会成为他生活的旗帜.书中的道理往往就成为他人生的坐标,书香世界也就会成为他心中永恒的家园。  相似文献   

19.
天籁草音     
去年冬天,我在北京学习摄影时租了一间古老的民房,六十多岁的房东夫妇与他们的小孙女住在隔壁。小孙女大概六七岁,每天回来后我都会看到她安静坐在院子的小板凳上看书,有时我唤她,问她看的什么书,她眨着明净的眼晴看我,不语。  相似文献   

20.
林天宏 《今日南国》2010,(11):15-17
教师和船夫.这两个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职业.已经在王勇身上共存了20年。这个48岁的东北男人.有时会自嘲地说:“我是书教得最好的船夫.也是船开得最好的老师。”在这句貌似轻松的玩笑话背后,却隐藏着一段厚重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