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是中国政府与人民根据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作出的伟大战略抉择.加强中国和平发展理念的国际传播是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国际格局中所扮演角色的追问和提高国家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同时会加速解构西方传统霸权崛起理论在国际社会的习惯性影响,开辟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平发展的成就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构成中国和平发展理念国际传播的有利条件.要进一步加强中国和平发展理念的国际传播,必须继续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着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与周边睦邻友好关系,打造中国和平发展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
陈以定 《江淮论坛》2012,(5):111-116
60多年来,中国外交话语从改革开放前的主权独立话语与国际斗争话语,到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展话语与国际合作话语的变迁,反映中国对“主权独立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负责任大国”多重身份变化的动态认知,体现了中国外交中“共处和平观”、“革命和平观”、“发展和平观”、“合作和平观”在不同时代主题与国际格局下的总体概况。  相似文献   

3.
"政治转基因"是当前西方国家争夺意识形态领域"制脑权"的重要方略,它设置的理论陷阱严重影响了中国话语体系。构建中国话语权既是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应对重大群体事件的需要。当前,应该从明确中国道路的合理性、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优势、创新中国话语表达方式、主动有效运用新媒体传播、开展海外文化活动等方面构建中国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中国作为经济实力快速发展的新兴大国被世界瞩目,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但是在国际话语权上中国却没有取得与经济实力、大国形象相匹配的地位。中国需要国际社会客观、正确地了解自己,也需要更好地了解世界,这就凸显了话语权的重要性。而争取话语主动、避免"话语陷阱",当务之急是加强话语自信,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坚持和平的外交政策,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同时,也不断受到外界的挑战.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具有创新性的发展理论,为人们审视自身和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途径.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审视中国和平外交发展,需要不断完善理论、体制建设,推动国际问互信、互利、互惠,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战争与和平是国际政治的主题,西方国际政治中的主流理论都有和平学说.它们揭示了国际和平与特定因素的某种联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也有外伤与内疴.外伤是:主流范式设定的抽象国家决定了和平学说先天存在片面性,体系理论的宏观视角决定了和平学说在国家和个人层面功效不足,政治家和理论家遥相呼应的主观能动作用局限了和平学说的科学性.内疴是:逻辑分析不严密、经验检验不充分、学术探索深度不够等.纵观和平学说,可能呈现三大发展态势:从消极和平向提升和平的认同度与积极和平发展,从相互指责向借鉴整合与提升内涵发展,从话语霸权向多元化与多领域发展.  相似文献   

7.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标志着美欧新自由主义资本积累方式的破产以及金钱挟持民主政治的残畸,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合理、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成为人类社会大势所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为中国大国崛起、争取全球治理规则话语主动权创造了历史机遇。当前中国话语权建构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进行话语权遏制;二是中国话语体系自身存在不足,特别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本土话语的缺失,甚至服务于西方话语传播以及增强西方话语霸权。中国话语权建构的基本途径包括:一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权内容;二是通过增强国家硬实力来提升软实力;三是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研究;四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回应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五是建立平等对话交流的中国话语权;六是建构中国话语权要注意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8.
王毅 《晋阳学刊》2007,(5):13-18
国际合作理论更多地强调权力、收益和国家身份等因素,现实的国际合作中,国家权力表现为话语霸权,国家收益也依赖于话语交流,而建构主义所强调的共享观念也同样需要有话语交流的基础。基于对话语因素在国际合作中之作用的分析可见,潜藏在国际合作背后的话语矛盾是导致国际合作难以持久的内在原因。因此,只有"归还"话语权,建立平等对话、平等协商的话语伦理,才是构建国际合作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9.
刘艳房 《学术界》2024,(2):83-92
国际话语权是一国在国际社会权力分配格局中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体现,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国际话语权不仅是中国走向国际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和声誉的必然选择。进入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有了较大程度提升,但在国际话语格局中的弱势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基于全球性视域的观照全人类的价值观,它的提出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开拓了新方向、提供了新基础。当前,在全人类共同价值视域下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还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外部的国际话语规则制约与限制、国际社会误读与曲解、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等诸多挑战,内部的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有待加强、话语传播体系建设有待完善、话语表达体系阐释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因此,中国亟须从厚植全人类共同价值话语根基、加强全人类共同价值话语理论创新、优化全人类共同价值话语建构策略、创新全人类共同价值话语传播这四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巩固提升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对国际话语权和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会及如何在复杂国际环境中构建和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负责任大国"是中国国际话语走向全球化的驱动力,是有效地拓展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坚实有力的保障支持。如何构建与全球化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权,加强中国的软实力建设,是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有关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精神、加快实现中国梦而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立起了新型的外交关系格局,为新中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中,新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事务,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维护了国家利益,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随后邓小平同志继承发展了新中国的外交思想,赋予了独立自主新的涵义,把握时代发展的主流,有所为有所不为,韬光养晦,在发展中求和平,中国外交日益走向成熟,逐渐成为世界外交舞台上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和平崛起”已经正式成为一项带有根本意义的国家战略。它是中华民族的需求,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强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根据当前国际局势发展的大背景,详细分析中国在国际上和平崛起的可能性;同时阐述目前中国实施和平崛起战略所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和挑战,最终提出中国正确实施和平崛起战略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选择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对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基于对时代特征的根本判断,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基于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根本变化,基于中国国家利益与人类利益的同一性,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底蕴。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生性。这条道路将超越传统大国的崛起模式,超越传统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框架,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从而成为新兴大国整体崛起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软实力"概念与"软权力"概念有着同出一源或者互为因果的密切关系,但它们并非是等同的,而是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实现路径和目标对象。目前中国的国家"软实力"已有较大提升,然而国际"软权力"并未同步增强。在总体上,中国的"软实力"建设偏于"内省性"发展,缺乏勇于追求国际权力的"外向性"特征。"软权力"的目标指向是对国际权力的追求,关键是采取非强迫性的"吸引"或"说服"的方式。在国际社会现有逻辑和语境下,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无法回避国际权力问题。中国的外交事务不应仅仅对西方立场作出被动回应,而应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打造自己的"价值立场"、"话语系统"和"公共产品"。在新世纪,国际权力的转移给既是大国又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谋求国际权力提供了历史机遇,然而仅仅专注于或满足于"文化软实力"诸项指标的提升是不够的,必须拥有充分的"他者"意识、占领时代"文化制高点"的勇气,以及不断提高对外"说服力"的举措等。  相似文献   

15.
以建构主义视角看待中国的和平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凌 《学术探索》2004,(9):32-34
尽管全球化时代对中国的崛起构成了多重的挑战,但更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机会,以建构主义的视角来分析中国的和平崛起之路,则可以发现,中国为了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和国家利益,需要在经济、安全、文化领域采取相应的方略,从而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和平崛起。  相似文献   

16.
王东 《学术界》2012,(2):5-15,282
进入21世纪后,2001年发生的美国"9.11"恐怖事件和2008年出现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两件具有标志性事件的发生以及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兴起导致了国际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此消彼长变化。在这十年间,由于美国深陷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后事务,又因金融危机的爆发和经济衰退的困扰而疲惫不堪;欧洲国家遭受金融危机打击后又陷入了严重的债务危机之中;而此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大国的崛起,使国际政治、经济态势朝着有利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的方向发展。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国际态势的演变,意味着未来中国仍有不可估量的发展空间,而如何把握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发展的机遇和选择中国发展的国际战略,又如何与世界各国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审视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7.
张再林  张兵 《河北学刊》2012,32(2):19-24
近代中国哲学的"发声"困难,导源于以西方的逻辑范畴来衡量中国的传统思想,并形成了用西方话语讲述中国故事的流行做法,由此所得之"中国哲学",名虽在而"神"已失。在今天的世界话语体系中,中国哲学得以"发声",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中国古代的话语须具有可传达性、可公度性。吴光明"身体思维"的确立以及故事式表达的推出,使中国哲学原话语的可传达性、可理解性成为可能,对于形成中国哲学自身独特的现代话语系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明 《北方论丛》2011,(5):33-37
半个世纪以来,北欧汉学在研究内容、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均已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北欧汉学研究表现出从古典到现代、从单一到多元转向的特点。这种转向既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汉学研究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体现。汉学备受关注,与中国世界地位的日益提升紧密相连,北欧汉学的发展趋向正是整个西方汉学研究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9.
关于西部大开发中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结构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部落后 ,归根结底是与人有关的诸多方面的落后。要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状况 ,必须改变人才落后的状况 ,西部大开发 ,既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 ,也是对人力资源和人才市场的开发。西部开发应当重视并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应该走以市场开发为主的道路 ,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办法 ,高级人才以引进为主 ,普通人才以培养为主。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要注意合理使用人才 ,本着实用、高效的原则 ,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塔型人才结构体系 ,以保证西部大开发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促进西部大开发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新常态下西部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挑战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一带一路”及“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等给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度较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口和劳动力素质偏低、生态环境恶化、节能减排压力大等,又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西部开发依然位居国家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四大总体战略之首,“一带一路”新战略昭示了西部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方向和新蓝图;西部开发需要切实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也需要东、中部地区给予更多实质性支持;西部地区要增强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现代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