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夔龙重视发展农业,把发展农业作为兴国安邦的重要手段。面对清末的农业危机,陈夔龙在发展农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理念:以农为本,农业与工艺、商业相互结合;通过兴办农务学堂,培养农业人才来改良农业,并为此进行了大量实践,对中国农业由传统型向近代型转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夔龙重视发展农业,把发展农业作为兴国安邦的重要手段。面对清末的农业危机,陈夔龙在发展农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理念:以农为本,农业与工艺、商业相互结合;通过兴办农务学堂,培养农业人才来改良农业,并为此进行了大量实践,对中国农业由传统型向近代型转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清末,清政府在改变传统经济政策、发展近代工商业经济的同时,在商部农工商部的主导下,还开展了对传统农业的改良与振兴。创办农事实验场就是商部农工商部改良农业的一个主要措施之一。通过农事实验场这个平台,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形态逐渐出现了近代化的嬗变。  相似文献   

4.
清末新政期间的教育改革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废除科举成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全国各地掀起创办近代学堂的浪潮中,安徽铜陵近代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根据有关资料对铜陵近代教育的发展状况、特点及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对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化的转型产生很大影响。首先是打破了儒学上千年来的独尊地位 ,却开启了中国社会摆脱传统和否定传统文化的先河 ;其次是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却导致了教育的贵族化与人文精神的失落 ;最后是促进了近代学术的转型与发展 ,却产生了专营“术”而忽视“学”的后果。  相似文献   

6.
清末新政期间的教育改革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废除科举成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全国各地掀起创办近代学堂的浪潮中,安徽铜陵近代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根据有关资料对铜陵近代教育的发展状况、特点及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191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0年代覆盖了自清末立宪到辛亥革命、自民国成立再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时期,也是近代中国由旧而新、由传统而向现代转型、军阀纷争社会动荡、现代经济较快发展、思想文化流派纷呈的历史时期,对近代乃至当代中国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为进一步推动对1910年代中国研究的深入,并  相似文献   

8.
以《点石斋画报》为起点的清末画报是我国近代报人以石印技术为媒介手段,将传统工笔画法与近代西方报纸模式结合,对中国本土画报的最初尝试。其图文结合的视觉传播形式、画报栏目细分、叙事手法的应用,共同构成近代中国视觉消费文化的心理基础,为研究当下流行的中国元素表述方式提供了参考资料。分析其出版职业化进程中画报的发行特点、新闻画报画家的职业特点、画家的社会理想与社会实践,可以发现清末画报的发展规律及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端方在两江任职前后达三年半之久,期间他躬身践行西方思想,采取兴办农业教育、开展农业科学试验、设立农会和创办农业公司等诸多措施发展近代农业,直接推动了两江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型。在两江乃至中国农业现代化史上,端方应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0.
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经历了清末传统书院向近代新式学堂的教育组织转型、近代新式学堂向近代大学的教育制度转型,以及近代大学由人才培养向社会服务的教育职能转型。其自觉探索之路在于:高等教育的转型加速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促使了高等教育的全面革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的"三农"问题主要是农业问题,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的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恶化问题,而两种功能之间又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以S市为例来看,优化农业生态功能的主要措施是发展生态农业,但现代生态农业建设中存在着轻视嫁接传统生态农业经验的盲区;优化农业文化功能的主要措施是修复传统自然农业文化,而这恰恰是传统文化保护的软肋。要优化农业的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需要努力促成现代生态农业建设与传统自然农业文化(其中首要的是传统生态农业经验)修复的有机结合,以达至现代生态农业建设、民间传统文化保护、自然生态重塑等多重功效。  相似文献   

12.
发挥农业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基础性作用 ,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环节。从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看 ,农业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必须把振兴农业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组成部分 ,摆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 ;要抓住振兴战略机遇 ,发展东北农业和农村经济 ,真正发挥出农业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的农村合作社组织打破了传统高利贷一统乡村的局面,促使乡村社会传统借贷关系向近代转型;合作社组织的日常运作推进了传统农事生产的变迁,给传统的乡村农业生产注入了现代化因子;在加强乡村与外界的联系等方面,农村合作社组织也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对农村传统社会的近现代转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生态农业建设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农业产业化则是经营这一物质基础的现代化手段。传统农业产业化模式与生态农业存在天然的对抗性,主要表现在:生态农业对规模农业的排斥;农业产业化对我国传统生态农业体系的破坏;当前农产品需求的严峻挑战和农民增收的压力。同时,农业资源的现状限制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的高度机械化、专业化。要解决这一系列矛盾,就要重视农业产业化与生态农业的关系,着力发掘传统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潜力,重视农民增收,在基本农产品供销上进一步削弱市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发展我国知识农业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知识农业是知识密集型农业经济形态 ,以信息和知识的生产、存贮和使用为基础 ,发展的支柱是高新技术。我国传统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农业生产的技术手段落后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 ,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不完善 ,农业科技投资严重不足等。发展我国知识农业 ,应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农业 ,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 ,改革农业科研体制 ,加快农业知识与技术创新等  相似文献   

16.
佛山农业正面临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期,高速经济发展积累的强大资本不断充实农业领域.给农业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形成了佛山农业的工业化发展浪潮。佛山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与问并存,运用工业化的理论来指导、推动、创新现代农业产业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创新农业经营形式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新农业经营形式对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通过剖析目前传统农业经营形式中存在的问题,对比发达国家的农业经营的主要特点,提出我国在实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创新农业经营形式,包括改造公司加农户、大力发展内生型农民合作组织、培育规模专业大户、发展土地银行和公司制农业等,并提出了完善实现农民知识化、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等宏观政策。  相似文献   

18.
现代农业与农业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广泛应用现代科技、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要素和科学经营管理方法进行社会化生产的农业形态。从分析我国传统农业包含的哲学思想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般规律入手,阐述了发展现代农业不能丢掉传统农业的精华。在探讨制约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因素的基础上,以柑橘为例,提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3点重要启示:政治家、科学家和企业家的结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秘诀;不懂经济抓不出现代农业;要处理好品质与价格以及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陕西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陕西战略地位重要性日渐显现,陕西农业得到了前所未有地重视与开发,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的步伐明显加快,突出表现在:近代水利事业建设成效显著,农业科研力量得到增强,棉麦等粮食作物良种获得了较大范围的推广,近代农业机械及农药化肥逐步得到运用,近代农垦事业也获得了较大发展。战时陕西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步伐的加快,有效地促进了陕西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陕西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随着我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的过渡,市场经济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相适应,晚清人士提出了许多发展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这些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重视发展商业,发展中外贸易,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建立现代金融体系,改造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