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5,(5):151-156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运动紧密结合,极大地促进了新中国乡村社会改革和新政权的巩固。土地改革对抗美援朝运动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不仅加强了抗美援朝思想教育、诉苦和反帝集会游行等方面的民众动员,而且推动了抗美援朝爱国公约、武器捐献和参军优抚等任务的完成,还强化了农民的阶级斗争和民族主义观念,为抗美援朝运动展开普及和深入持久提供了坚实基础和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2.
由于意识形态和组织管理等因素,在建国初期宗教界与新生国家存在一定冲突。新中国需要清除这些影响,塑造国家认同。这些是通过抗美援朝运动实现的,控诉是整个运动的核心,激活和锐化了敌我边界意识,激昂着民族主义情感,增强了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在集体冲突中,集体情感得以激发和极化,推动了抗美援朝运动的发展和高涨。研究发现,组织力量和情感能量是整个运动发展与规模的重要因素,使我们更加重视情感在政治运动中的作用,这对于我们以后调动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国家认同依然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运动中,刚刚完成改组的中国红十字会发挥自身优势,先后组建七支国际医防服务队,深入战地,担负对朝人道救援使命。国际医防服务队的组建,是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集中体现。国际医防服务队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一支不可忽视的人道力量。  相似文献   

4.
中国抗美援朝研究若干问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美援朝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尽管海内外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相当充分,但在有些研究课题上的认识也还存有分歧:比如组建东北边防军,是为了就地防御还是要出国作战;关于同意停战谈判最佳时机问题;抗美援朝的现实意义问题;等等。本文就这几个问题作了一些分析,阐述了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陶飞亚 《东岳论丛》2003,24(5):20-28
耶稣家庭是中国基督教史上颇具影响的乌托邦社团。《牛津基督教史》有关作者认为耶稣家庭在1950年与三自运动关系紧张是导致其处境艰难的原因,但事实上前者对三自运动表现出很大热情。其解体在于解放后社会安定民生改善,在战乱中兴起的耶稣家庭失去其依托的社会基础;家庭成员通过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等活动与外界社会接触后,对封闭的乌托邦体制下的生活日益不满;同时家庭经济基础脆弱,土改后土地减少也难以维持。因此,正如世界基督教运动中其它国家的乌托邦社团一样,内因是导致家庭解体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湖湘学人     
《船山学刊》2008,(2):F0002-F0002
梁绍辉,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33年4月生于湖南省涟源市三甲乡白溪村之山陵冲。16岁进军大,曾参加抗美援朝。1952年因病退伍,从事地方教育工作。1957年考入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科,毕业后历任干部文化学校教员,  相似文献   

7.
抗美援朝战争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国内对朝鲜战争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果。本文拟就研究中有争议的几个问题 :如关于东北边防军的组建问题、出兵朝鲜的决策问题、抗美援朝与中美关系问题、志愿军的入朝日期问题加以归纳综述 ,以供国内学者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坚持现实政治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立场,被迫同美国进行的一场正义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符合儒家战争伦理的正义原则。具有正当的理由和正当的意图,体现了法律和道义上的正义性,是一场有限的战争,是中国所考虑的最后手段,体现了正义战争的区分原则、保护原则和人道主义原则。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根源在于其正义性。  相似文献   

9.
诗人、诗评家吴开晋教授吴开晋先生,笔名吴辛,山东省沾化县人。1934年生。早在中学读书时,即有诗作发表。14岁考入华北大学文艺部后转入中央戏剧学院普通科。16岁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从事文艺宣传工作。1955年又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1958年因品学兼优提...  相似文献   

10.
运动处方的研究现状及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向利 《云梦学刊》2007,28(2):137-139
运动处方是运动健身的科学依据。采用文献资料法,综述了国内外运动处方的研究现状,认为关于运动处方的研究工作已趋完善,运动处方价值的体现重在实施。在阐述了高校实施运动处方的客观依据和现实意义后指出:高校是运动处方实施的重要场所,运动处方在高校的推广势在必行。最后探讨了在高校实施运动处方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五四”运动前夕,中国学术界对民间口头创作及民俗风情的调查与研究,蓬蓬勃勃地展开,形成了以北大为中心辐射全国的学术运动,在全国文化史上称其为歌谣学运动(或称民俗学运动)。运动的浪潮冲击到福建学界,其回响力度颇强,使福建成为二三十年代全国民俗学运动中最活跃最有学术成果的省份之一,尤其是当时厦门大学民俗学研究对于我国现代民俗学运动由北(北京大学)向南(中山大学)转移中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故此,回顾和考察这一时期厦大所开展的民俗学研究对全国民俗学史和福建文化史的研究不无价值,对今日福建民俗学研究更进一…  相似文献   

12.
芝诺运动悖论是古老的哲学疑难,两千多年来困扰了无数思想家;近代以来,黑格尔、柏格森和罗素的解答影响广泛。梳理和分析学术界围绕黑格尔、柏格森、罗素观点的主要争论,以及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的量子芝诺悖论,可以看到黑格尔、柏格森、罗素并没有合理地解决芝诺运动悖论,量子芝诺悖论的研究也没有开辟芝诺运动悖论研究的新途径。鉴于“位移运动的矛盾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础问题”,新时代“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对芝诺运动悖论进行重新解答;要尽快找出芝诺运动悖论存在的真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解方这个名字,凡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和对这场反侵略战争稍有一点研究的人,都深深地记着他,钦佩他,怀念他。他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参谋长,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联合司令部参谋长,在三年的艰苦战争岁月里,曾协助彭德怀司令员指挥作战,为夺取抗美  相似文献   

14.
翁有为 《东岳论丛》2011,32(10):67-75
古今中外历史一再昭示:得民心者得天下。而要得民心,关键是执政者必须处理好与人民的关系,尤其是与人民关系最为密切的民生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在决策重大政治、军事和外交等问题的同时,基于其政治信仰,对城市失业者的救济和就业、灾民的救助、疫病的防治这类关系到人民基本生存、生活状况和基本权利的问题,给予了密切的关注和重视,并提出了直接而具体的处理意见,对解决和处理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生问题,正确与妥善处理新政权的执政者与人民的关系问题,从而取得人民对新中国政权的支持和拥戴,对新中国人民政权的巩固,具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可以说,其维护民生的意义,与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剿匪、镇压反革命、三反和五反等重大军事和政治运动是一致的,他领导进行上述重大军事和政治运动的同时,也在领导着进行不是"运动"的维护民生的"运动"。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领导的稳定物价和统一财政的斗争,巩固了新生政权。随后,他在抗美援朝运动中提出"国防第一,市场第二"的方针。国民经济恢复后,陈云提出综合平衡的经济建议,同时针对计划经济体制弊端,他又创造性地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改革主张,使"一五"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在"大跃进"时期,陈云实事求是,进行了降低钢铁指标和整顿基本建设工作的努力,大大减少"左"倾冒进带来的损失。总之,50年代陈云的经济主张无不体现其"只唯实"的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16.
《李庄文集》新闻作品编收录了作者1938年至1951年间的作品。内容反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时期军民的战斗生活和生产自救。这些作品,既有新闻作品的强烈的时代性,又具有文学的鲜明的艺术特色,今天读来,仍具有较强的革命传统教育意义和历史价值,值得新闻工作者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研究山西争矿运动意义深远,但对于山西争矿运动的首发地与发起各至今尚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笔者以客观史料为依托,推定山西争矿运动首发于平定,其首倡者与发起人为平定乡绅张士林。  相似文献   

18.
王欣瑞 《天府新论》2009,(6):126-129
新闻媒体与民国社会史的研究是近年来史学研究的热点,但《大公报》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还很少有人涉及。《大公报》是民国时期影响广泛的报刊之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公报》以深切的人本关怀精神,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做了大量报道。它呼吁关注民生,主张政府参与,并在乡村建设运动高潮期间推出《乡村建设副刊》,为乡村建设事业创造舆论平台。《大公报》既反映了时人关注的社会焦点,也起到了为乡村建设运动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今天解读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窗口。  相似文献   

19.
建国初期,我国胜利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全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51年7月之后,抗美援朝战争虽然取得了五战五捷的伟大胜利,但仍处于边谈边打的局面;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虽已有很大进展,但经济财政状况仍未实现根本好转。而战争的继续耗资巨大(约占年度财政支出的50%),国民经济建设又刻不容缓,这就给国家的财力物力造成极为沉重的负担。  相似文献   

20.
论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形态和机能等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是发展运动能力的基础,有目的、有规划的阶段性的身体素质训练可以促进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有助于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运动能力的提高,从而为其将来取得优异成绩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