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类脆弱性的辨析是人类学开展灾难研究的关键基础,也是对灾难形态进行类型学划分的主要依据.通过梳理灾难人类学的问题意识演变和理论视野发展,本文指出当前人类学的灾难类型划分应基于脆弱性的辨析,结合对自然肇因与社会缘由、地方框架与世界格局、特殊事件与结构过程的关系考察来区分自然灾异型、社会灾变型与社会灾祸型这三种形态的灾难,从而更精准化地以地方性视角、过程论方法与整体性关照推进人类学的灾难研究,并获得研究本土化的一种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2.
张原  兰婕 《民族学刊》2013,4(6):56-62,112-115
以民族志的方式,对地方层面的灾害场景和灾害感知进行完整呈现和系统转述,是人类学灾害研究的关键。《泥石流灾害的人类学研究》一书基于特定灾害场景的系统考察,来呈现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的复杂互动过程,并就不同人类群体如何借助社会文化资源来认识和应对灾害的经验图景加以辨析,这代表了灾害人类学研究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相似文献   

3.
以人及其社会-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理论重视对语言研究方法的采借,文章探讨了人类学研究中的语言属性与文化概念表述,人类学的文化整体观和人类学视域下的语言、文化比较,对人类学文化建构的时间性问题进行了阐释,认为在人类学背景下语言、社会与文化建构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从语言角度出发能对社会-文化形貌进行较好的把握,助益跨学科交流角度对人类学研究进行理论和方法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人类学是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人类学的研究没法回避对何为文化的探讨。各个人类学理论学派均有自己对文化不同的理解,而对文化不同的理解则会影响其对理论的构建,因此,对文化的认识成为理解人类学理论学派的基础。从人类学学术史的角度来看,关于文化的阐释有作为"进化传播"的文化、作为"相对"的文化、作为"功能"的文化、作为"结构"的文化、作为"象征"的文化、作为"解释"的文化等。各个人类学理论流派建立在对不同文化或是文化不同侧面的理解基础之上,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亦影响了各个学派实际的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5.
仪式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文化人类学的重点研究领域。本文在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基础上,运用象征人类学和仪式的相关理论,对广西大化壮族家族超度亡灵仪式的结构和象征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医学人类学的社会文化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医学人类学是采用人类学的理论、视角与方法对健康、疾病与治疗的相关认知与行为的研究,它还包括将人类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健康、疾病与卫生保健相关的应用性工作。医学人类学的理论视角大体有两端,一端侧重人类的生物性,形成了医学人类学的生物文化视角;另一端关注社会文化层面,形成了医学人类学的社会文化视角。社会文化视角下的研究构成了医学人类学的主体。本文对社会文化视角的几种理论取向做了历时性梳理,并简要评述了国内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对阐释人类学的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释人类学是近年来在西方文化学研究领域异军突起的一个分学科,在对文化符号的破译及对文化行为的深层描写与阐释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已渗透到文化研究的各个领域,包括哲学、语言学、宗教学、心理学、神话学、民俗学、文学评论以及戏剧、电影、艺术、美学及广告业等,而且已经超越了符号人类学、认识人类学而成为当代文化人类学在文化批判和文化研究上影响力最为卓著的一个流派。然而,何谓阐释人类学,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仍未有明确的界说。因而,阐释人类学本身即成了一个需要阐释的命题。本文广征博引,对阐释人类学的历史渊源、定义、内涵及诸流派之说作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生态人类学的理论源流及其后现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已成为西方当代文化人类学的重要流派,并对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生态人类学的不同流派以不同形式反映了“环境决定论”的基本思想,对人类中心主义、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等现代性的批判表现出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9.
权力研究是政治人类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政治人类学探讨权力的产生、运作以及权力与利益、话语之间的关系,本文梳理了西方社会有关权力研究的流派,政治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对人类学权力研究有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10.
经济人类学中的实体论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人类学在当代已成为理解社会与文化人类学的一个枢纽和核心领域。 2 0世纪中叶 ,卡尔·波拉尼以一种新的视野、新的理论工具和新的研究方法 ,使社会与文化人类学中的经济分析终于跨越了作为附属分支的经济民族史的描述 ,给经济人类学带来了根本性的思想变革。本文通过对波拉尼和实体论派理论方法的形成和演变、实体论派的队伍构成及其主要理论范畴的介绍 ,阐释了其对当代中国民族研究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贾霄锋 《民族学刊》2015,6(5):71-76,118-119
文章认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社会转型加快时期的贫困问题基本上是结构性贫困,并对这种结构性贫困问题的具体特征及其产生的社会危害进行纬度结构分析,最后系统地从建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提出了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2.
西藏高原新石器时代文化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曦 《西藏研究》2006,(3):75-80
文章以西藏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资料为主要依据,对西藏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内涵、经济形态进行分析,以探讨西藏远古人类的生计文化以及高原自然环境与文化面貌的关系。并在对现有材料进行总体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西藏新石器文化的基本特点,表明西藏高原在新器时代就已向世人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了我国西北民族聚集区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状况,对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进行了评价研究,并针对西北民族聚集区存在的不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与具体实施思路。  相似文献   

14.
郑长德  钟海燕 《民族学刊》2012,3(1):27-33,93
乡域经济是中国区域经济中的重要微观基础。以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拖乌乡经济社会发展为例,该地的经济属于农牧混合经济,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方式制约了规模经济的发展。同时,拖乌乡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城镇化刚刚起步,经济落后,农民收入低,构成了拖乌乡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碍。拖乌乡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上述问题与自然禀赋的不足,如位置的边缘性、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和边际性、自然资源的优势不足等密切相关,居民文化水平不高,主要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语言交流存在障碍等也是重要原因。为此,拖乌乡应争取政策支持,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以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农牧民增收;抓住雅泸高速公路贯通的机遇,发展彝族风情文化旅游产业;沿108国道线和雅泸高速点轴开发,梯度推进。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环境与云南藏族的文化适应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郭家骥 《民族研究》2003,12(1):48-57
本文在对云南藏族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 ,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自然资源管理机制和婚姻家庭模式等方面 ,阐述了云南藏族对其所处生态环境的文化适应。文章认为 ,文化是一个民族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体系。文化与自然的互动或文化对自然的适应可被称为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对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体系 ,它包括民族文化体系中所有与自然环境发生互动关系的内容 ,主要是这个民族的宇宙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为适应迪庆高原特殊的生态环境 ,云南藏族早在历史上就通过文化调适 ,形成了一整套与自然环境良性互动的生态文化体系。面向未来 ,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中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必将得到复兴 ,其中的古老智慧必将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全球化市场体系相结合 ,成为推动云南藏族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进步的标志。但是在自然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如何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民族地区既是自然资源相对富集的地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系统相当脆弱的地区。近年来,民族地区为了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地区对资源的无序、过度等不合理开发,已使那里的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和突出。本文分析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间断熵在文化领域被定义为一种永久的衰退,是人类文化系统对环境适应灵活性的永久萎缩,它预测并解释了灾后人类系统不能重建的原因。1989年发生于埃克森·瓦尔迪兹的石油泄漏事故是一次技术性灾难,对威廉王子湾地区的商业性捕鱼和建立在生存资料基础上的社区生活模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在其随后的灾后重建中表现出明显的间断熵过程。究其原因在于:(1)自然资源基础受到严重损坏,影响了原有的生计方式;(2)外来援助的方向性错误或有所保留,致使当地居民的精神创伤加剧;(3)灾后地区政治生态妨碍人类与环境互动传统模式的恢复。威廉王子湾地区作为自然资源社区,代表了一种文化上适合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那么他们应该被竭力保护,而不是被排斥或消除。对此,人类学家应该致力于研究如何对抗间断熵,为预防、应对和缓解灾难创造出文化上适宜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这一目标的全面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族地区保持其经济和社会其他方面持续、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极大地影响了民族地区整体和谐社会的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为民族地区发展所必须解决的战略性问题。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切实加强保护和建设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才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论藏族的自然生态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的主体民族——藏族的生态审美意识在各民族中独树一帜.在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中藏族不仅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自然审美观,还以其生态的智慧和对宗教生态观的的领悟,始终保持了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审美意识.本文通过对藏族的生态审美意识及其成因的探讨,旨在为当前的生态保护工作和生态美学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