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中国党报60年的发展与变革大体经过3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的30年,党报主要靠行政拨款.是社会主义公营报刊系统的主体部分,党报的宣传模式得到强化:改革开放以后,党报走向市场运作,"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的转变使党报经历了跨越式大发展,新闻理念和新闻生产上开始从宣传本位向新闻本位的转变:20世纪末以来,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党报在内容上更加"三贴近",在发展上走向集团化、产业化与多元拓展经营.党报工具性和商品性双重属性的矛盾是贯穿党报发展的主线,新时期党报发展的关键仍是对这一矛盾的创新性解决.  相似文献   

2.
会议新闻对党报的宣传报道至关重要,其报道质量直接关系党报生命力.地市党报要"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就要认真改革会议报道,创新会议报道形式,真正站在受众角度采写会议新闻,努力使之为更多读者喜闻乐见.党报在版面"减负"的同时,必须在提高宣传报道质量方面"增压",必须在"规定动作"之外强化自主报道,搞好"自选动作",必须让会议报道"短起来"、"活起来".  相似文献   

3.
基于地市党报发展的形势,论述了地市党报必须走民生新闻之路的时代要求,并认为以民生新闻为报道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是地市党报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地市党报如何走民生新闻之路:(1)拓宽视野,增强民生新闻报道理念;(2)以"三贴近"为原则,把握平民视角;(3)锤炼队伍,提高地市党报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4.
为了总结延安时期党报发行的历史经验、分析对新时期党报发行的现实意义,运用文献分析与归纳分析等方法进行探究,认为延安时期形成了严密的发行管理体制,采取多元化发行渠道、灵活多样的发行策略,保证了党报发行及时、迅速、高效.在新的历史时期,党报发行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市场挑战,总结延安时期党报发行经验及发行策略、学习和继承党报发行的"延安精神",对于做好传媒市场化条件下的党报发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党报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恩的党报思想内涵丰富,其要点有:一,党报的性质:"武器论"和"阵地论";二,党报的首要任务。阐述党的政治纲领;三,党报同党的领导机构的关系:在形式上独立;四,党报的编辑人员:必须站在党的中心和斗争的中心。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要闻版面更要讲究宣传艺术,利用有限的版面刊登"信息精品",增强党报的"易读性",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达到党报宣传的目的,使党的方针政策深入人心,使要闻能够主动被读者接受,赢取读者的心理.  相似文献   

7.
列宁在群众与党报的关系、通讯员队伍建设、读者来信研究、群众工作艺术等方面的论述,是党报群众工作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具体而言,我国党报应充分认识群众在党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把服务群众落到实处;创新通讯员队伍建设思路,使党报在新闻源竞争中抢占先机;自觉树立"以群众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积极改进党报群众工作艺术,努力提高群众工作质量;深入细致地研究群众,增强党报服务群众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党报市场化是不可回避的话题。市场化就是面向市场,既要面向受众市场,又要面向广告市场。省级党报和城市党报定位和功能不一样,在市场化过程中也应区别对待。党报在信誉、地位、资源和人才等方面的传统优势正在面临挑战,党报要在市场化过程中立于不败,必须进行机制创新,构建一套与市场接轨的外部管理机制和内部运行机制。在机制激发活力的基础上,党报要在市场化过程中进行版面创新,重点做好活化领导新闻、细化政策服务、强化舆论监督三篇文章。  相似文献   

9.
在方以智的体用观中,余是体,正是用,并且二者可以互换,即"体用互余",这是对中国哲学"体用一源"与"体用不二"的继承与创新。体用互余始于"一分二",终于"二合一",中间经历交、对、反、克、生、代、错、综、弥、纶,包括反对六象十错综。体用互余的重要创新点还体现在吞吐与成环,以生生为基础:如鹅笼喻,以无声无臭之影为体,以覆帱持载之形为用,影吞形,形又吞影;如仁树喻,仁体生树用,树用又生仁体。吞吐与成环还可从"三"来讲:显冒、费均为用,密冒、隐均为体,方以智引入统冒、中均、公因、绝待等第三个概念,弥合体用之间的断裂,实现三冒、三均的吞吐合一。体用叠加"有""无",有体用超越至无体用,无体用又返回有体用。体用双向开掘:体向几、故等形上学发展,引发根本因的追问,追问生生之体;用导向致用,体现为实学精神。这两个方向代表了明清之际中国哲学发展水平的高度:前者以发掘本体的根本因为目的,预示了中国哲学的现代进路;后者在明清实学思潮中独树一帜,是融合了阳明学之"无"所呈现的"即无而有"之实学,是"无用"与"致用"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运城市委老干部局在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建立"十有"关怀离休干部机制,不断提升离休干部服务水平。思想有引领。及时征订、入户投递党报党刊,组织身体条件允许的老同志观摩重点工程项目、参加重要活动,对不便参加集中学习的离休干部,由专人负责、送学上门,让离休干部及时了解中央的大政方针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待遇有保障。全面检查离休干部各项生活待遇,特别是近年来中央及省委、市委出台的有关提高离休干部医疗待遇、生活补贴标准、提高生活长期完全不能自理离休干部护理费标准等政策的落实情况,确保离休干部政策待遇落实"零差错"。  相似文献   

11.
以各级党委机关报为核心的报纸改革 ,不是办报人的主观行为 ,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中国报纸发展历程证明了这一发展规律。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党报改革走过了新闻改革———报纸改革———报业改革三个阶段 ,报业集团的诞生不但标志着党报改革进入了更高层次 ,而且也为报业的发展提供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物质基础。新闻改革的根本动力在于信息提供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矛盾运动 ,而报业改革的根本动力乃在于信息掌握者、信息市场主导者、信息接受者三者之间的矛盾运动。这是远比前二者矛盾运动要复杂得多的一种矛盾运动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中国报业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但是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思考 ,需要实践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定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从党的指导思想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上来把握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党只有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提高自己,才能保持先进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实现了党的自身建设的改革和创新,为党的先进性的发挥指明了正确方向和实践标准.面向21世纪,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党的建设,就能够永葆党的先进性,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的哲学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5.
报刊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动员民众的重要阵地。在中国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共的报刊宣传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里仅以抗战时期为例,就中共报刊宣传工作的历史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和研究,为新时期的报刊宣传工作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6.
探索对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的途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工作是党员发展工作的基础。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做好广大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工作既是对广大申请入党人政治热情的保护,也是保证党员发展质量和数量的关键。在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过程中通过落实培养措施、强化过程培养和实践锻炼,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端正入党动机、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奋斗目标、走向成熟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我党实践“三个代表”目标的根本。因此,探索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的途径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共十六大在科学回答现实问题的同时 ,也重视对历史经验尤其是 1989年以来 13年历史及经验的总结。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 ,对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十六大的重要内容对中共党史研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是我党建设的重要法宝,也是对新世纪共产党人提出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9.
转型期,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如何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维护社会稳定。政党作为现代政治的核心,其制度化水平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以是观之,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中国共产党的“适应性”、“复杂性”、“自主性”和“内聚力”进一步增强,推进了党的制度化进程,扩大了有序政治参与,有利于转型期社会稳定。与此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为政党制度化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都市报是指以城市居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的综合类或文化、经济、生活类报纸。它是报业竞争的直接产物。它的诞生,改善了我国的报业结构、加速了我国报业走向市场的步伐。在市场化运作中,都市报注重读者需求与办报质量,广开发行渠道,培育了读者市场,开拓了广告市场,完善了发行市场。其成功的运作模式,为我国报业的市场化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