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本文选取新疆罗布泊小河墓地出土已无软组织覆盖的颅骨48例,根据考古发掘层位,这些颅骨资料多数属于小河文化的早期阶段。通过对这48例颅骨的非测量性状和测量性状结果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表明,在目前新疆地区及周边已知文化中,小河墓地早期人群通过长时间基因交流,人群已经彻底融合,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群。其主体应与来自南西伯利亚的欧罗巴人群有关,在进入新疆罗布泊地区前就已经与具有北亚蒙古人种因素的人群发生了融合。  相似文献   

2.
楼兰国都与古代罗布泊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楼兰国都与古代罗布泊的历史地位王守春楼兰古城由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它的诸多历史地理问题,包括它的历史地位和兴衰变迁,一直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论述颇多。近年来,新疆考古界对楼兰古城为中心的罗布泊西北侧地区诸多地点的考古发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古楼兰人对生态环境的适应——罗布泊地区墓葬麻黄的文化思考夏雷鸣本文应用考古发掘资料对新疆罗布泊地区古楼兰人的墓葬麻黄现象进行了探讨。这一探讨涉及了距今3800年罗布泊地区的生态环境、古楼兰人的社会经济生活及其饮食结构。作者从古楼兰人的生存环境探究古罗...  相似文献   

4.
1992年12月至1993年元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新疆洛浦县山普拉汉晋时期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古墓18座,采集、出土文物千余件,其中成形器物近600件。经多年努力,现已基本整理完成。该墓地出土文物丰富多样,反映出汉晋时期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情况,以及繁荣的丝路经贸与文化交流景象,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现就本次发掘情况作一介绍。墓地概况 山普拉墓地位于和田洛浦县山普拉乡西南的戈壁滩上,西临和田河 的东支玉龙喀什河,南距洛浦县城14公里。整个墓地由若干相互独立 的小墓地组成,东…  相似文献   

5.
小河墓地是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最为重要的青铜时期文化遗存之一,对解读新疆青铜时期文化起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新疆小河墓地出土的古代人类遗骸进行了线粒体DNA分析,以期从分子遗传学角度来探讨新疆小河墓地人群的母系起源。线粒体DNA分析结果表明小河人群的母系遗传构成非常复杂,既包括欧洲和西伯利亚遗传成分,也带有少量的东亚及南亚遗传成分。结合考古学文化,我们探讨了新疆塔里木盆地青铜时期人群迁移及交流情况。  相似文献   

6.
新疆尉犁县营盘古墓群考古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5年11—12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者对位于新疆塔里木河、孔雀河下游营盘一处汉晋时期的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古墓葬32座,清理被盗墓100余座,出土、采集文物约400件。同时对该地古城、佛寺、烽火台及古城北穆斯林墓地进行了考古调查。1996年至1997年间,考古工作者对这批墓葬资料进行了整理。这次考古发掘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被评选为“199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现对墓地埋葬方式、出土文物所反映出的文化特征、经济形态以及墓地年代等试作分析研究。不妥之处,敬祈指正。一、墓地概况营盘墓地位于罗布泊西…  相似文献   

7.
位于罗布泊西岸、被流沙掩埋一千五百年的楼兰古城遗址发现已九十年。谨以此文,纪念这一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重要的考古发现。一、从秦简《厩苑律》看屯戍牧牛考课制度楼兰文书中有反映当时屯戍部队兵士牧养公家牲畜考课受试的内容,过去多不为人注意,今可以秦简《厩苑律》探讨其制度。有关牧牛受试的简有:  相似文献   

8.
营盘墓地位于尉犁县城东南约150公里,孔雀河故道之北约5公里,库鲁克塔格山山前台地上,届汉晋时期。因供水的常年冲独,使墓地形成许多道沙梁,墓葬集叩分布在台地东部数道沙梁的南缘,排列无规律,亦不见打破关系和迭压关系。1995年11月至1997年年底,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此处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及整理。共发掘古墓32座,清理被盗墓100余座,获重要文物约。400件,该墓地的发掘被评办“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营盘墓葬形制分有长方形竖穴全境和竖穴生土二层台两大类。技墓室大致范围棋入木桩。木质葬其形制在木港形馆、船形…  相似文献   

9.
印群 《殷都学刊》2023,(4):31-38
作为墓葬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墓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财产乃至社会关系。与上马墓地所代表的春秋时期“邦墓”墓地相比较,二里冈战国墓地代表的战国时期平民墓地的墓地制度暗示出其亲族关系似出现了淡化迹象。三晋地区陵园制的出现是墓地制度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政体的一种折射,陵园制使得位居陵园中心的国君墓唯我独尊的氛围更浓厚,这恰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政体相适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对新疆罗布泊古墓沟墓地出土人骨中的C、N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古墓沟早期青铜时代居民日常饮食习惯中保持着较大比例的肉类食物摄入,牛、羊肉是当时居民最为普遍的肉食来源,植物类食物的摄入中以C3类植物为主,很可能来源于小麦。这一研究结果涉及了距今3800年罗布泊地区的生态环境、罗布泊早期先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及其饮食结构。同时对于深入研究新疆地区早期农业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郝茂 《西域研究》2003,(1):84-92
本文以《楼兰汉文简纸文书集成》一书为材料调查范围 ,对魏晋时代简纸文书文字的使用状况作进一步梳理 ,将楼兰简纸文字歧释现象的成因归纳为多草体、多俗体、古体字的干扰和单位整字确定的歧异四个方面 ,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列示辞例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牛耕 《西域研究》2004,(2):84-86
罗布淖尔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部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 ,中外考古学家和探险家在这一地区发现了楼兰古城、小河墓地、营盘遗址等重要古代遗存 ,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地区的关注。解放后 ,一直到 2 0世纪80年代末 ,我国学者才进入楼兰地区进行考古调查 ,对楼兰城局部进行  相似文献   

13.
历来史家多据《汉书·西域传》,分别以鄯善、车师前王庭为丝路南、北道的起点。笔者根据史籍记载,结合古楼兰地区自然环境的变迁及考古发现等,认为两汉时期丝路南、北道均分路于罗布泊西北岸的楼兰,魏晋始自玉门关分道。试作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史学界。  相似文献   

14.
西汉楼兰道新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楼兰道,在《汉书·西域传》中虽然没有比较明确的详细记述,但根据汉通西域的情况来看,从玉门关出发,要行至盐泽到楼兰,再继续前行的路线的存在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魏略·西戎传》中的一段记载,传云:“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井,回三陇沙北头,经居卢仓,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到故楼兰,转西诣龟兹,至葱岭为中道。”这段记载详细地说明了从玉门关至楼兰,再经塔里木盆地北缘出葱岭的路线。传文中提到的位于玉门关和楼兰之间的“龙堆”、“三陇沙”、“居卢仓”等地点在《汉书》和《后汉书》中也早有…  相似文献   

15.
位于罗布泊西南荒漠中的小河墓地,上世纪初由罗布猎人奥尔德克首次发现,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进行首次调查发掘。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2年底开始了小河墓地的考甫工作,当年发掘墓葬4座;2003年12月至2004年3月发掘墓葬33座,调查小河流域遗址点22处;2004年9月至2005年3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合作,在沙漠腹地连续作业近半年,发掘墓葬130座,  相似文献   

16.
楼兰地区新发现汉印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楼兰地区首次发现一枚印章,红铜质,印面方形,兽钮,印文释读为"张帀千人丞印"。根据质地、钮式、名称、尺寸及印文内容等分析,我们推断该印为一枚魏晋时期的官印,属千石以下官吏使用。此印与中原传统官印的规制存在一定差异,它糅合了中原传统印章制度和中央政府赐给西域诸属国官印某些元素制作而成。  相似文献   

17.
楼兰遗址和楼兰古城出土了大量的汉文简纸文书,这些简纸文书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是楼兰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些文书不但出土地点集中,纪年年号较多,而且绝大部分都属官方文书,涉及当时政治、军事、经济、屯垦、文化、交通、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楼兰文书的出土,历经一个世纪,先后共有五批。第一批出土文书是1901年3月斯文·赫定在其发现的楼兰古城中挖获的。赫定将这批文书带回欧洲至今收藏在瑞典国立民族学博物馆里,其资料交由德国汉学家卡尔·希姆莱进行整理释读。希姆莱于1902年发表了《斯文·赫定在古罗布淖尔(…  相似文献   

18.
西汉时期,楼兰(部善)与汉朝的关系主要是以汉与匈奴势力的消长和汉朝对西域的政策为转移,两者的关系曾出现过四种不同的形态.简牍和文献证明,早在西域都护府建立之前·鄯善就已经在政治上接受了汉朝的管理,汉朝在此屯田戍守.  相似文献   

19.
吐鲁番盆地和位于塔里木盆地东端古楼兰地区,由于出土了丰富的古代文物及其在历史和地理上的重要地位,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地区。对吐鲁番和楼兰的研究,从其发展历史而言,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这个阶段主要是由克列门兹、奥登堡、格伦威德尔、勒柯克、橘瑞超、吉川小一郎、斯坦因等人在吐鲁番进行文物收集和发掘以及斯文·赫定和  相似文献   

20.
吐鲁番交河沟西墓地新出土高昌墓砖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铭心 《西域研究》2007,6(2):56-60
本文从铭文格式、书法风格等角度对近年吐鲁番交河沟西墓地新出土的5方墓志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通过铭文内容,对隋唐时期生存在交河地区的粟特人的状态进行了探讨,指出了交河地区粟特人与高昌地区粟特人的不同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