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2 毫秒
1.
2014~2018年,"罗布泊地区自然与文化遗产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团队在罗布泊地区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其中,对楼兰地区汉晋时期墓群的考察和初步研究结论表明:该地区汉晋时期墓葬多选址于高雅丹顶部平台,在埋葬习俗和随葬品风格方面均体现出受到中原文化因素的影响。通过与早期铁器时代新疆其他地区人群颅骨测量性状的对比分析,以孤台墓地为代表的楼兰人群与尉犁县营盘墓地人群体现出更多共性。但两者间的差异度也同时提示,在两个人群之间可能并不存在遗传学层面的密切沟通和交流。  相似文献   

2.
小河墓地是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最为重要的青铜时期文化遗存之一,对解读新疆青铜时期文化起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新疆小河墓地出土的古代人类遗骸进行了线粒体DNA分析,以期从分子遗传学角度来探讨新疆小河墓地人群的母系起源。线粒体DNA分析结果表明小河人群的母系遗传构成非常复杂,既包括欧洲和西伯利亚遗传成分,也带有少量的东亚及南亚遗传成分。结合考古学文化,我们探讨了新疆塔里木盆地青铜时期人群迁移及交流情况。  相似文献   

3.
小河基地是新疆发现的最早的青铜时代遗址之一,其中所出的金属制品是研究冶金在新疆和中国西北早期发展的重要实物,一直为学界所关注.本文报告了对19件小河基地出土金属器的初步科学分析结果,其中包括12件金属样品和7件金耳环实物标本.分析结果表明:在12件金属样品中,7件为铜锡合金,3件为纯铜,1件为铜锡砷合金,还有1件耳环为纯锡;而7件金耳环全部用金银合金制成;所使用的加工工艺主要为热锻和冷加工.值得注意的是,锡耳环和金银耳环均为迄今中国境内经科学鉴定发现的最早的锡和金银合金制品.小河墓地金属器在材质和加工工艺上所展现出的多样性,反映了小河墓地与周邻地区早期文化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或互动.  相似文献   

4.
位于罗布泊西南荒漠中的小河墓地,上世纪初由罗布猎人奥尔德克首次发现,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进行首次调查发掘。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2年底开始了小河墓地的考甫工作,当年发掘墓葬4座;2003年12月至2004年3月发掘墓葬33座,调查小河流域遗址点22处;2004年9月至2005年3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合作,在沙漠腹地连续作业近半年,发掘墓葬130座,  相似文献   

5.
近年介绍西域历史文化的出版物雨后春笋似的相继问世,但由于专业性强,难以适应广大读者的需要。为此,祁小山、王博编著了《丝绸之路·新疆古代文化》画册,近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本画册共有1360余幅精美文物古迹及自然风光图片,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皆堪称空前。综观全书与其他类似图录比较,它巧妙地将新疆的自然风光和丝路文物古迹融为一体,不仅图片资料搜集齐全,还较前增加了许多近年考古的新发现:如反映史前时期罗布泊文化特征的小河墓地的探寻;尉犁县营盘古墓中衣饰高贵的神秘人物的出现;于田克里雅河下游与尼雅北方遗址的显现;鄯善县洋海古墓中保存完好的木竖箜篌的问世等等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引发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对新疆罗布泊古墓沟墓地出土人骨中的C、N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古墓沟早期青铜时代居民日常饮食习惯中保持着较大比例的肉类食物摄入,牛、羊肉是当时居民最为普遍的肉食来源,植物类食物的摄入中以C3类植物为主,很可能来源于小麦。这一研究结果涉及了距今3800年罗布泊地区的生态环境、罗布泊早期先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及其饮食结构。同时对于深入研究新疆地区早期农业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新疆哈巴河县喀拉苏墓地出土人与动物骨骼进行碳、氮稳定同位素检测,分析了喀拉苏先民的生业经济状况,并在复原家马饲养方式基础上结合性别、年龄及其病理现象等研究结果,集中讨论了早期铁器时代墓葬M15殉马牺牲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作者认为:喀拉苏先民是以草原畜牧经济为主要生计的人群,其食物以羊等畜产品为主,同时也消费了一些粟类谷物。在动物饲养方面,羊以放养为主,而苜蓿则可能已经被喀拉苏墓地先民用于马的饲养。与其他墓葬相比,M15殉马牺牲的食物来源更为多元化,这种现象所反映的埋葬习俗和文化内涵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新疆尉犁县营盘古墓群考古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5年11—12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者对位于新疆塔里木河、孔雀河下游营盘一处汉晋时期的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古墓葬32座,清理被盗墓100余座,出土、采集文物约400件。同时对该地古城、佛寺、烽火台及古城北穆斯林墓地进行了考古调查。1996年至1997年间,考古工作者对这批墓葬资料进行了整理。这次考古发掘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被评选为“199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现对墓地埋葬方式、出土文物所反映出的文化特征、经济形态以及墓地年代等试作分析研究。不妥之处,敬祈指正。一、墓地概况营盘墓地位于罗布泊西…  相似文献   

9.
黄海波  井中伟 《西域研究》2023,(2):101-112+171
小河文化是新疆地区早期青铜文化之一,其来源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在系统梳理与小河文化有关的材料后认为,小河文化来源于草原地带,文化形成过程较为漫长,小河文化的先民作为欧亚草原迁徙人群的一支,在东进的过程中吸收了辛塔什塔文化、彼得罗夫卡文化的因素,到了阿尔泰山西侧,一部分奥库涅夫文化晚期因素融入进来并沿着阿尔泰山南麓进入孔雀河流域,形成了具有多种文化因素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新疆塔什库尔干县下坂地AII号墓地的文化因素,对墓地的文化属性进行了辨正,认为其与塔扎巴格雅布文化共同性较少,总体上接近谢米列契地区青铜时代末期库勒萨依类型。墓地文化属性的确认,对于理解中亚地区史前文化格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1月,王炳华先生编著的《古墓沟》一书,作为《新疆通史》研究丛书之一种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古墓沟墓地位于新疆孔雀河下游北岸台地上,是罗布淖尔荒原上一处保存完好的原始社会遗存,墓葬的年代距今约3800年,是新疆青铜时代考古文化的典型代表。《古墓沟》是这一墓地的考古发掘报告。书中首先记述了墓地位置和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当年墓地调查情况,然后逐一介绍了全墓地42座墓葬的发掘情况及出土文物,在此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对吐鲁番加依墓地12例人类个体的牙釉质进行了锶、氧、碳同位素分析,讨论了加依墓地的人类迁徙和饮食结构。综合地质背景、人类同位素分布状态和本地动物的锶同位素比值几方面证据,确定12例个体中有10例为本地出生,2例来自外地,显示加依墓地以本地人为主,符合公元前一千纪苏贝希文化繁荣稳定发展的情况。牙釉质的碳同位素分析显示本地人群幼年的食物结构以麦类作物和牛羊肉、奶为主,粟黍是重要补充性食物;2例外来个体幼年C_4类食物比例更低,这为追踪他们的来源地提供了重要线索。以上结果对于深入认识公元前一千纪新疆吐鲁番盆地史前人类迁徙、文化交流及生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了新疆鄯善洋海墓地出土的10例人类牙齿标本,通过对牙齿颊侧面条痕状的磨耗痕迹进行微观形态的观察与分析,我们得出样本的水平方向条痕平均长度与垂直方向条痕平均长度的平均比值为75.2%,与以狩猎采集经济为主要生业方式的人群较为接近,推测洋海先民的食物结构兼具肉食和素食,但其中肉类食物的摄入比例相对较高,这与出土遗物所反映出的文化特征以及人骨稳定同位素研究的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下坂地墓地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文化是下坂地墓地的主体文化,我们将其命名为“下坂地类型”。下坂地类型与同地区的香宝宝类型在考古学文化内涵上具有一定的相同性,应属同一考古学文化范畴。在时间上看下坂地类型早于香宝宝类型。下坂地类型与安德罗诺沃文化谢米列契类型存在紧密联系,有可能是在安德罗诺沃文化影响之下产生的一种地方文化。晚期文化在时间、文化内涵等方面与香宝宝类型相同,可以归人香宝宝类型。同类型遗存在新疆乃至中亚地区分布较广。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石人子沟遗址古人类全基因组序列信息,结合欧亚草原古代人群遗传学研究成果,揭示出早期铁器时代东天山地区与萨彦—阿尔泰地区成为人群融合、文化互动的活跃区域,为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的开拓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6.
新疆地区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新疆察吾呼》,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该书汇集了新疆考古所在察吾呼沟附近五处墓地发掘的墓葬资料。这些墓地大多属于史前时期,在新疆地区出版此类田野考古报告还是第一次。《新疆察吾呼》的出版,是新疆地区史前考古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察吾呼沟位于和静县城西北的天山南麓,1983年新疆的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两处墓地,并对其中的一处墓地进行了试掘。同年及1984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新疆队在这里发现了第三处墓地,第一次对这些墓地进行了较大规模发掘,发掘墓葬140座。1986—1989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克尔木齐文化的典型陶器、相关器物组合及墓地主要特征——石人等三方面并结合邻近地区的比较资料论述了克尔木齐文化的时代,认为该文化约当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一千纪中叶左右,是新疆的一支重要青铜时代考古文化,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还简要讨论了克尔木齐墓地的年代下限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太多的文章宣称,孔雀河近年发现、发掘的青铜时代古墓沟、小河遗存,与俄罗斯南西伯利亚境内的阿凡纳羡沃考古文化存在关联,受其影响、得其传承。阿凡纳羡沃考古文化遗存,是俄罗斯学者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工作成果,是公元前3000年后期至公元前2000年间的考古遗存。主要分布在叶尼塞河中游米努辛斯克盆地内,前后共发掘4~5处墓地80座墓葬。主要特征是土葬、仰身屈肢,随葬物主要为手制蛋形尖底陶器,器表饰杉叶纹。这些基本特点,与古墓沟、小河墓地并无共同点。本文检视了相关考古资料,认为它们是"同一类型考古文化"的结论,难以成立。奠基在这一基础之上,有关小河、古墓沟干尸的民族身份的"假说",自然也难以凭信。  相似文献   

19.
肖小勇 《西域研究》2013,(1):50-60,141
本文对以塔里木盆地为中心的新疆天山以南地区涉及史前时代的墓葬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墓葬类型与年代之间存在直接的关系,同时体现文化的多元特点,这不仅反映在同一墓地,也反映在不同地区上.  相似文献   

20.
郭林 《浙江社会科学》2015,(1):80-85,24,159
如何提供价格合理的墓地应为老年福利体系建设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当前我国城市墓地危机亟需解决。从现代化的理论视角分析,西方工业化国家墓地危机是其殡葬改革的契机,我国近现代以来的墓地危机伴随着殖民主义文化冲突、现代殡葬制度初步设计以及系统的殡葬改革,当前城市墓地危机主要表现是墓地的数量不足与价格虚高甚至导致死无所葬。墓地危机是殡葬改革的转机,本文运用文化转型的理论,认为传统殡葬文化中祭祀文化转型是解决墓地危机的关键。在系统殡葬改革基础上,探索家祭文化的发掘与规范,公祭文化的培养与拓展,以及社会组织的整合与引导,以期促进祭祀文化转型从而解决城市墓地危机,抓住殡葬改革的转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