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崇祯本<金瓶梅>所载评点之语是出现在明末清初之际评点研究<金瓶梅>的重要资料.它在着重道德评判、赞赏白描手法和重视真情趣味三方面,显示了其评点的突出特色与价值;同时其评点在版本和内容方面也给了清代著名<金瓶梅>评点大家张竹坡以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竹坡(1670-1698),名道深,字自得,号竹坡,以号行世. 张竹坡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三月完成对《金瓶梅》的评点.张竹坡上承金圣叹,下启脂砚斋,通过对《金瓶梅》思想与艺术的评点,在很多方面将中国小说理论推进了一步,从而使自己名垂青史,立言不朽.  相似文献   

3.
张竹坡评点《金瓶梅》,深刻总结了市井小说的创作经验,形成其创造性的市井小说理论。它揭示了市井小说独特的审美特性,发展了人物塑造的理论,分析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强调了小说的语言特色。张竹坡之市井小说论在小说理论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对后世小说创作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竹坡评点《金瓶梅》有两方面的缘由:一是揭示小说文本中蕴含的文法,二是心有寄托。寄托主要包括三点:一,借评点《金瓶梅》感慨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二,借评点表达科场数次失利之后,对功名既失望又有期望的复杂心理;三,表达对孝德推崇以及笃孝的自豪。寄托是评点的主要动因,这也就导致了张竹坡《金瓶梅》评点主观性过强。
  相似文献   

5.
张竹坡在《金瓶梅》评点的中“情理”范畴及其在小说批评史上的地位崔晓西在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中,“情理”这概念在总评、回评和夹评中多次出现,它实际上被当作一个理论范畴使用。为了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张竹坡的小说理论,有必要对他使用的这一范畴作一番辨析。竹...  相似文献   

6.
文学主体间性的生成来自于文学交流的审美实践,张竹坡的小说评点展示了评点家强烈而自觉的主体间性意识。在《金瓶梅》的评点中,张竹坡与作者达成了“高山流水”式的共通之感;与小说文本实践着丰富的情感交流:设身处地地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以作品形象观照自身的审美理想;并在交流中达成理性分析与理论建构,揭示了小说“市井文字”的美学风貌和“世情小说”结构的全新追求。张竹坡小说评点的主体间性已微露现代性的光芒,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正在注意发掘我国古代小说理论和从事《金瓶梅》的研究,但对于明末无名氏评点的《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却似乎没有引起重视。其实,它的评点较有见地地阐发了《金瓶梅》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丰富了我国古代小说理论宝库,对金圣叹、张竹坡、脂砚斋的小说评点起了直接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不了解它的观点,简直无法对金圣叹,特别是张竹坡作出正确的评价。它应当在我国小说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以下简称《新刻》)的评点包括眉批、旁批和圈点,其出现时  相似文献   

8.
依据文学交流的主体间性理论,文学被视为主体间的存在方式.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是在其读者视野与作者视野的交流对话中融合而成的.研讨张竹坡小说接受论的主体间性,可以从读者接受的本质、读者接受的条件及读者接受的过程三方面分析,以凸现其批评理论与批评实践的当代色彩.  相似文献   

9.
张竹坡是我国清代著名的小说批评家,在他评点《金瓶梅》的文字中,有不少地方体现了这位年轻的批评家独特的艺术眼光,并对后人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重点分析张竹坡对于生活感受与艺术虚构之间关系的理解,其次,将张竹坡的小说批评与金圣叹、毛宗冈作一简单比较,以见他们的高下异同。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问世后,影响较大的评点本有崇祯本、张竹坡"第一奇书"本和文龙评本。在审美接受视域下来看,评点者同时充当了小说第二作者、读者的精神向导和高明的鉴赏者的角色,三家评点者在《金瓶梅》的审美接受方面各作出了较为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我的《金瓶梅》研究,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曾先后查访到清初《金瓶梅》评点家张竹坡家族的族谱四种,于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基本完成了这一专题研究。我的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在发表了几十篇论文以后,曾结集成两部专著:一是《金瓶梅评点家张竹坡年谱》(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出版)。该书利用新发现的张竹坡著作、传记与宗族文献,考证理清了几种不同年代的张竹坡家谱,  相似文献   

12.
清初彭城张竹坡,他对我国小说理论的贡献并不亚于金圣叹、毛宗岗和脂砚斋。为什么张竹坡鲜为人知呢?原因有三:1.张竹坡的评点附着在《金瓶梅词话》上面,而《金瓶梅词话》上不健康的描写较多,不便于在读者中广为流传;2.张坡竹的批评文字,分载在康熙乙亥年间的《第一奇书·金瓶悔》和乾隆丁卯年间的《四大奇书第四  相似文献   

13.
张竹坡与文龙就吴月娘、孟玉楼、庞春梅三个人物形象的驳难,寄寓彼此对时世的慨叹,灌注各自的主体精神.在小说评点学史上,张竹坡、文龙都自觉地探讨小说评点的艺术规律,促进小说评点学的自我发展.张竹坡曲笔写意,又能自出心思;文龙有意避免运用反讽,注重对文本的探讨.考究张竹坡、文龙二人的小说评点话语歧异,对反讽文法的参透程度当为影响二人评点话语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明清两代的笔记丛谈,便已带有研究《金瓶梅》的意味。崇祯本上的评点,尤其是《第一奇书》张竹坡的评点、文龙的评点,已经是名副其实的《金瓶梅》研究。虽然现代意义上的《金瓶梅》研究,是进入20世纪以后的事,但明清时期的《金瓶梅》研究,具有发凡起例、启导引进之功。  相似文献   

15.
三、评者与评点新时期《金瓶梅》的评者与评点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突破。其主要标志是吴敢新发现的乾隆四十二年刊本《张氏族谱》和其中的《仲兄竹坡传》,以及以此为据撰写的《金瓶梅评点家张竹坡年谱》和《张竹坡与金瓶梅》两部专著。刘辉在《〈金瓶梅〉研究十年》中对此作了如此评价:“如果说国内学者在《金瓶梅》研究中不少问题正处于探索阶段,只是取得了一些进展的话,那么,在《金瓶梅》重要批评家张竹坡的家世生平研究上,则有了明显的突破,完全处于领先地位。”这个评价是客观而恰当的。除此之外,使金学界引以自豪的学术成就还有刘辉的文龙…  相似文献   

16.
在解释学看来,解释者的视域是在社会历史文化的教化中形成的,教化从根本上使人类交流获得主体间性。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以合乎对象及其问题基本情状的解释结论,获得了历代多数读者的一致认可,其评点的主体间性源自于教化的两种方式:隐性教化和显性教化。天人合一观深厚的文化根基、清初由冲突走向融通的历史文化语境以及小说评点立言以寄托生命意义的文人文化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张竹坡小说评点主体间性的形成;而穷愁困厄的人生际遇、孝的家族观念以及亦雅亦俗的人生品位,则直接促成其小说评点主体间性的获得。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间性理论从新的视角揭示了文学的性质,即文学是主体间的存在方式。作为一种鲜活的审美体验的话语方式,张竹坡在《金瓶梅》评点中表现出了强烈而自觉的主体间性意识。围绕《金瓶梅》的创作过程,张竹坡揭示了作家在艺术虚构、生活体验、创作构思及艺术表达等阶段的主体间性,即作家必须与生活现象、文本做主体间的交流。张竹坡指出:《金瓶梅》作者“入世最深”,依“情理”、“借海扬波”、“依山点石”,以不同的“笔法”、“犯而不犯”、“白描”等艺术表达技法塑造人物形象,借小说以“泄愤”。张竹坡小说创作论的主体间性极具现代意义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竹坡对《金瓶梅》一书进行了全面的评价 ,其中 ,对《金瓶梅》写作技巧的研究尤为深入。作为一位杰出的批评家 ,张竹坡对《金瓶梅》中的白描、犯笔、人物个性展现、叙事方法等方面的批评均有独到的见解。本文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 ,使人们能加深对张竹坡文学批评理论的了解 ,并认识到张竹坡在小说批评史上所具有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9.
才子佳人小说是中国小说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它继承了<金瓶梅>开创的文人自创和人情小说的传统,是<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的中介,其历史地位不容忽视和低估.其妇女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小说特别是<红楼梦>有显著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吴敢的《金瓶梅》研究主要用力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一是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研究。主要代表性著作即《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和《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长编》,它们为金学大厦的建构奠定了重要基石。同时,吴敢担负了《金瓶梅》研究者队伍集结的学术使命,即学会与学刊的筹建和创办,他的这一学术活动为金学研究的学风建设以及各种学术典范建构做出了自己的实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