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冰 《社会》2012,32(2):1-32
在当今中国,社会学、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所强调的“文化自觉”的旨趣在于凸显文化主体性以及文化间的和平沟通。“自我的道德地形学”无疑对这一旨趣具有独特的理论启示意义,它构成了C.泰勒的巨著《自我的根源》的主体部分,并在其诠释学思想中占有基础地位。“自我的道德地形学”首先是作为一个心理学理论被提出来的,而它的社会学意涵在以其为基础的、C.泰勒的著名政治理论论文“承认的政治”中充分地得以展现。鉴于这一理论以兼具心理学和社会学意涵的本体论诠释为基础,对错综复杂的历史经验具有条分缕析的阐释力,因此,作者认为,对该理论所具有的启示意义予以深刻地把握,对中国社会学、心理学在方兴未文的跨学科文化研究领域建构基础性的平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9,(11):81-86
本文目的是透过阐释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移民过程中不同主体对"草原"的理解,探索"自然空间"的文化建构这一政治生态学研究领域。全文分成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从理论视角出发探索"自然空间"如何被文化所建构,强调文化意涵赋予空间的不同解读;第二部分着墨于Z乡传统游牧背景下的草原文化;第三部分描绘黄河源头生态恶化与生态移民政策;第四部分重点描写Z乡生态移民的日常生活;最后进行理论总结。本文的写作结构透过理论与实例结合,说明在当今中国环保项目中应当重视自然空间的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3.
熊春文 《社会》2007,27(3):26-26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及其连带的乡村教育思想都是建立在他对于中国问题及中国社会文化特质的认识与判断上的。本文的研究表明,无论是梁漱溟所论述的中国社会文化要义,还是他在乡村建设理论中所固持的理性精神与社会 / 教育路径,都贯穿了一种地道的社会学思维。他在理论陈述与付诸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社会学洞见与文化自觉,是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需要的智慧和心态。  相似文献   

4.
残障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也可被理解为一种社会经验.为了反抗残障的生物医学话语,社会学内部诸多理论传统通过不同的研究范式来解释残障现象.本文理清和呈现不同理论传统中“残障”的不同意义,提出残障概念的四个理论面向:社会偏差、社会压迫、日常经验以及身体“体现”,具体分析这四类理论面向产生的背景、基本论述及内部的差异性表述,评述其解释力及其局限性,旨在通过系统的梳理社会学视角下残障研究的理论脉络,了解西方语境下残障的社会学意义,为中国残障研究的开展和本土残障理论的建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对于社会学和人类学在中国的地位,我们应该结合建国以来影响高等教育和研究的一系列国家政策来加以认识.在建立新的教育体系方面,中国人曾十分信赖苏联人.按照苏联的说法,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里没有必要设置诸如社会学、人类学,特别是社会文化人类学这样的资产阶级课程.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在中国被作为"禁区"达二十七年之久.研究这些经历对社会学家所产生的影响是很有意义的.因为不仅有个人受挫折的一面,还潜在着积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国际社会学是一个以国际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在20世纪80~90年代形成于日本.它关注国际社会的多样性、差异性及不平衡发展,认为一个统一的"全球社会"或"地球社会"尚未形成,并自觉地与"全球社会学"相区别.它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相互交叉的方面:国际关系社会学研究、国际社会研究和地域研究.关于民族性、民族主义和移民社会的理论构成了该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马红霞  高曼华 《社科纵横》2008,23(6):125-126
形象资本这一词语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在当今社会它已成为社会学、经济学、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公共关系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内理论分析的重要视角.对于其概念也随着这些学科的发展而凸显出来.随着市场竞争要素的多元化.形象资本作为一种新型资本在市场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要揭示形象资本与社会学中的"社会资本"的关联,从而在社会学领域对其给予崭新的含义界定.  相似文献   

8.
作为“权利”的学术话语权,主要有创造更新权、意义赋予权、学术自主权等类型;作为“权力”的学术话语权,主要有指引导向权、鉴定评判权、行动支配权等类型。这些也体现在中国社会学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在中国社会学初创阶段,严复等人在社会学本土化和学术话语创新方面进行了尝试。费孝通经历了中国社会学前期发展阶段近20年及后期56年全过程,其学术历程对于中国社会学发展史具有典型意义。在理论自觉基础上努力达致学术话语权的制高点,是中国社会学从世界学术格局边陲走向中心的一条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新批评的某些理论观念无可置疑地衰落了,但是,其"细读"法却至今影响深远.库恩的"范式"理论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考察新批评的理论创造.新批评的"细读"法及依此编写的文学教材构成了文学研究的"范例",这一范例奠定了新批评在西方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的地位.新批评的"范例"具有客观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特征.新批评的范例即语义分析方法,切合文学作品是语言编织物这一本质,其理论探讨的空间仍然十分巨大,这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及其中国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宁 《社会》2008,28(2):112-112
亨利·列斐伏尔明确区分了工业化与城市化,提出城市的权利和城市革命,指出全球化的实质是城市化,认为城市是全球空间的脉络背景,城市空间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具有开创性意义,填补了以往社会理论对空间研究的空白,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具有很强的解释和说明意义。但是,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具有抽象思辨性和乌托邦特点。  相似文献   

11.
费孝通思想探微——谈文化自觉及对文化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柳 《社科纵横》2010,25(7):145-146
费孝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用毕生的精力致力于中国社会的实地调查和文化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如"文化自觉"理论、"差序格局"理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等,这些理论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文化建设都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理论,从文化自觉理论提出的背景、含义及文化自觉对文化发展的作用等几个方面来论述他的"文化自觉"理论,从中可以看出费孝通思想理论的深邃.  相似文献   

12.
王彪 《社会工作》2011,(12):30-33
20世纪70年代以后,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兴起。空间社会学的基本命题和方法论要求,实际上表达了对传统社会学知识范式的某种修正或理论拓展。社会空间的发展脉络,既可从西方经典社会学大师马克思、西美尔等寻找到源泉,更能在当下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进程中看到背影。总之,空间社会学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理论转向的新路径,将空间概念带回社会理论或以空间思维重新审视社会,对促进当代中国社会学理论本土化进程具有开拓性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向平 《创新》2012,6(2):5-15,2,126
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和谐"现象及其概念理解,信仰问题的理解与认识,乃是其中的关键。中国信仰及其社会实践方式,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秩序的和谐建构紧密相关。实际上,"和谐"既可以指一种价值目标,也可以是一种社会现实,同时也是一种信仰方式;而基于某种信仰关系、道德秩序、政治秩序、权力秩序等层面的和谐建构,则是社会、文化和谐的基本要素。因此,从信仰社会学的理论视角,来探讨中国文化和谐秩序中诸种信仰关系在和谐秩序构成中的具体地位及其作用,有利于把握中国社会与中国信仰双重变迁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一篇经典文献.该文首次全面介绍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激进女性主义思想流派,客观介绍女性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立场,系统梳理女性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和理论,尤其是从女性主义视角回顾福利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重点是分析女性主义对福利国家的基本态度,指出女性主义对不平等"有限关注"的局限性,描绘女性主义视角中的福利和她们的理想社会,是科学认识和准确理解女性主义福利思想和福利理论的基础文献.这对女性主义思想意识不断觉醒,社会性别议题主流化,国家反家庭暴力成功立法和现代家庭福利政策成为国家社会政策议程优先领域的中国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现实、理论、政策和专业服务意义.  相似文献   

15.
谭明方 《浙江学刊》2001,(3):107-111
社会学要回答"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这两个范畴,对把握"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的问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就是"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的理论表述形态.考察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理论,归纳起来可以看作,一是人文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社会行为"决定"制度文化"的研究范式;二是实证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制度文化"决定"社会行为"的研究范式.因此可以说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史,就是关于"社会行为和制度文化相互关系"的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学说史.另外,从范畴的学科属性看,"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哲学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范畴在社会科学层次上的具体表达,它属于社会科学层次的范畴.将"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定义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学对象研究中一直困扰着研究者们的以下问题"社会学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同一性"问题,"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在研究角度上的关系"问题,"研究对象和范畴体系的内在联系"问题,"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的问题,以及"西方理论和本土理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6.
社会学视野中的理性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艳兰  张小山 《社会》2002,(4):33-35
理性是西方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自古希腊时代以来,贯穿于整部西方思想史之中.对于理性本身及其理性原则应用的哲学反思是哲学的永恒主题.作为哲学范畴的"理性",它是指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和过程.确切地说,是指与感性、知觉、情感和欲望相对的能力,凭借这种能力,基本的真理被直觉地加以把握(苏国勋,1988:218).而社会学关于理性的主题通常集中在这样两个方面:人类具有怎样的理性;理性对于人类社会具有怎样的功能以及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形式(里克曼,1996:133).本文正是从社会学理性主题这一视角,纵览社会学理论中理性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社会空间视角":当代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司敏 《社会》2004,(5):17-19
1995年,高特第纳(M·Gottdiener)和亨 切森(R·Hutchison)在《新城市社会学》一 书中,首次提出了城市研究的"社会空间视角"(Social Spatial Perspective)。这种方法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城市学、地理学、建筑学和规划学等诸多学科的关注和讨论。2000年,该书出版了第2版。其中,作者更强调了环境是有意义的空间,空间的象征意义在城市研究中应与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同等看待等观点,并对社会空间视角的应用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书讯     
《社会学和社会政策年鉴》第1卷问世,恰逢民主德国第三次社会学大会召开.正如该书前言中所强调的,《年鉴》旨在"阐明新的科学认识,报道研究现状和成果,有助于开展社会学和社会政策的理论、方法论和方法问题的论争".鉴于民主德国缺少社会学方面的专业刊物,我国科学院社会学和社会政策研究所的这一新刊物是很值得欢迎的.第1卷刊登的首先是一些纲领性的文章.G.温克勒的文章《论社会学和社会政策更紧密的结合》表明这一卷的整个主题安排.温克勒指出马列主义社会学和社会主义的社会政策之间的密切关系,着重陈述了迄今为止,由于对有科学根据的社会政策、对社会过程的领导和规划作社会学的研究而取得的成绩,并列举这一领域所应完成的重要任务.同时他认为,社会结构的研究和探讨阶级和阶层的社会积极性以及分析它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19.
已有的网络空间研究较多集中于后现代主义或制度主义的视角之中.而从比较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网络社区及其人际互动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建构,本质上与西方社会"个人主义"文化之"自我本位"的"团体格局"有着内在契合性,即是对自由主义亲密关系与社群主义组织模式的进一步放大,这就与中国社会"人缘取向"文化之"关系本位"的"差序格局"存在着相当的紧张断裂性.因此,网络空间的兴起对不同社会文化而言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20.
卢文超 《社会》2015,35(1):229-242
一、"文化"观念的变革:文化生产视角的兴起理查德·彼得森(1932-2010)是美国文化社会学(sociolo gy of culture)的奠基者。1在20世纪70年代,他提出"文化生产视角"(the p roduction of culture p ers p ective),这奠定了美国文化社会学的发展基础,使社会学进入文化研究的新阶段。1986年,他组织创建美国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