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传统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价值论思想的扩展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将创造价值的劳动形式从物质生产劳动适度扩展到非物质生产劳动;二是把创造价值的领域从物质生产领域扩展到非物质生产领域;三是把创造价值的要素从劳动要素扩展到非劳动要素。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劳动价值观念同人人有份的财产公有制是相互关联的 ,财产稀少性同财产所有权丰裕性的矛盾是影响国有企业运行的深层次原因 ,转变价值观念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辩析知识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需要确认一个前提:商品的价值是指隐藏在商品交换关系中的共同物。在此前提下,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不仅不能被否定,而且能够揭示知识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本来面目:即知识作为过去劳动的产品,是因劳动的作用,通过交换实现自身的价值;知识的价值能否以物化或非物化形式转移到物质产品价值中,取决于是否具备与资本交换的条件。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产品的生产越来越成为制约物质产品生产的条件,所以知识生产者的劳动与知识劳动的生产化理应受到重视。同时知识、技术对物质产品生产者的排挤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  相似文献   

4.
一百五十年来经济社会与劳动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同时也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文章认为,要深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其基本理论内涵,即“两大基石”与“一个核心”。科学技术、资本、土地、信息等生产要素都是物化劳动,并未创造价值。新时期应适当扩展生产劳动的概念,应坚持活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劳动价值论,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还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都是首先用来说明私有财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资产阶级经济学以前的思想家并非没有看到劳动在使用价值和财富形成中的作用。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与历史上劳动人民伦理道德中的价值观,存在相通之处。在近代,启蒙学者最先从理论上把财产权利的起源归结于劳动。把完全凭个人劳动占有的财产以外的财产看做社会公有的,这并非仅是社会主义者的主张。马克思主义者所主张的并不是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来看待的“公平”和“正义”,而是要根除私有财产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根本分野在于是否承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主张把他们的劳动价值论直接应用于社会主义社会,但却并非没有留下研究的余地。我们应当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实际出发,开展对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劳动和劳动价值论 ,不仅要看到生产劳动的一般性 ,还要看到生产劳动借以进行的特殊社会的、历史产生的经济制度。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 ,必须深入研究当今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7.
古代湖南人才稀少的原因非常复杂。一是古代湖南一直远离中国的政治中心,而且不是政治斗争激烈的地区;二是古代湖南不是一个独立的行省,省内也没有始终如一的政治中心;三是古代湖南开放较晚,经济发展比较单一;四是古代湖南是一个“四塞之省”,交通不便;五是古代湖南的文化教育事业相对落后;六是古代湖南人口变动太大、迁徙过多;七是古代湖南存在着风气保守、习俗落后的一面。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古代湖南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对劳动价值论应深化认识,我们应辩证把握第三产业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合理理解创造价值问题,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不可混同。  相似文献   

9.
要加深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应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具有科学的态度,善于处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发展中的若干关系,还要科学地认识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10.
时代的变迁要求劳动价值论的发展.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当今时代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迫切性,并对当代生产劳动的含义和哪些劳动创造价值进行了界定.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使用价值”范畴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使用价值是劳动价值论的起点范畴;其次,使用价值范畴也是劳动二重性理论的起点和基础;第三,使用价值是价值形式理论的重要范畴;第四,使用价值是表达价值规律内容的基本范畴。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不理解劳动价值论,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而不理解使用价值范畴,也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12.
从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的普遍原理的一般性和金融业劳动的特殊性的结合上进行分析后认为,金融业的劳动作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着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功能。金融业劳动创造的价值补偿了金融业从业者的劳动力的支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金融业的经营平均利润。理解金融业劳动创造价值的关键是认识"价值"的确切含义,严格区分金融业劳动与金融业经营的货币资本,明确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标准及充分估价金融业劳动在社会总劳动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知识与管理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 ,引发了非劳动价值论的出现 ;指出非劳动价值论的错误是混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造成的 ,并分析和说明了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的综合性。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 ,流通中的大部分劳动都只是价值实现的条件 ,而不是创造价值本身的劳动 ,从现代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 ,凡是配置资源的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而流通劳动在资源配置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 ,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流通劳动价值观 ,即流通劳动不仅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甚至是比生产劳动更为重要而有效的创造价值的劳动。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中 ,重视流通劳动的重要性及其创造价值的功能 ,是我们在开放竞争条件下创造价值和发展壮大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异同点.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1)在哲学基础上,前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后者以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为指导;(2)在研究的目的和出发点上,前者是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基础,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后者则是为资产阶级服务;(3)在价值源泉上,前者主张活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后者却认为效用或最后效用程度是价值的源泉;(4)在价值度量标准上,前者认为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后者认为是边际效用等等.共性方面体现在(1)两者产生的历史背景大致相同;(2)立足点都是市场经济;(3)在本源上,都属于价值论上的"一元论"等等.同时指出,应当坚持活劳动创造价值的一元论,结合新的社会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突破和发展一直是经济理论界争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从揭示劳动的智能本质和劳动时空特性为突破口进行研究,可将劳动价值论区分为宏观劳动价值论和微观劳动价值论。这一区分的重要意义在于揭示宏观上正确的劳动价值论回到微观的物质生产企业时,就必须承认物化脑力劳动也创造价值,这是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突破和发展。进而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物化脑力劳动创造价值进行了论证。还从劳动模型的数量分析中得出了创新性劳动才是劳动创造价值真正源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要素所有权决定劳动产品的分配。不同社会制度下劳动产品的分配不同根源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获取收益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把生产要素当作商品、把生产要素当作资本商品,把生产要素当作资本。无论何种方式参与分配的依据都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而非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不是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依据,但在市场经济中两者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人们对劳动价值论的争论 ,唯一科学的态度是坚持和发展。那么如何坚持和发展呢 ?在分析劳动价值论发展的所有四种可能性的基础上 ,认为只有两条路是行得通的 :拓展劳动概念的外延和重新划分劳动概念。创新劳动价值论正是沿着这两条路发展的 ,它在坚持“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的基础上 ,结合时代特点和实践需要 ,把劳动重新区分为常规劳动和创新劳动 ,同时拓展了劳动概念的外延 ,并进而建立了新的劳动价值理论。这无疑是在劳动价值论内部对这个科学理论体系的补充和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昆仑教授对传统价值概念提出了三个问题,并认为传统价值概念解释不了这些问题了.但是,他提出的几个问题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他提出一些并不存在的问题来说明传统价值概念不能说明问题,进而否定传统价值概念是不正确的.他提出的广义价值概念并不能科学地说明现实.  相似文献   

20.
当今,知识和信息技术的价值化和产业化使得一般人类劳动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化,且有不同的价值体现,故马克思提出的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需要重新定义,将体力劳动定义为简单劳动,脑力劳动定义为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是一次耗费,一次凝结并物化到劳动产品的价值中,而复杂劳动是整体或连续性的凝结到知识及与知识相关的产品中。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价值测度模型表明:在完美市场状态下,如果简单劳动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那么复杂劳动者的价值也会相应提高。据此,我国要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就要注重劳动的平等性,对于复杂劳动要建立长效的报酬机制,鼓励创新和社会价值的提升;对于简单劳动要建立充分的竞争机制,给予简单劳动者二次分配后的社会福利与收入补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