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发生了深刻变化,地区主义日益高涨,国际关系出现了体系结构意义上的转变,地区正成为国际关系中有着自主利益要求、独立的国际力量。世界上的问题已经大量地表现为地区性的问题,日益具有地区属性。由于民族主义的狭隘性、多边主义的复杂性及全球主义导致的不平等性,新地区主义正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一种理想和必然的选择。本文试图在分析新地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从开放性、安全地区化、目标的多层次性等方面来探讨发展中国家的新的发展道路。新地区主义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机遇大于挑战。新地区主义给了地中海南岸国家一个缓冲的空间,使自己的民族产业在进入全球竞争之前在地区内先进行稳健的调整,然后再逐步地、平稳地融入世界经济。文章最后表明新地区主义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理想选择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出现,一方面是世界政治和经济多极化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出现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新地区主义在东亚迅速膨胀,并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揭晓 《兰州学刊》2007,5(9):56-59
当前东亚区域合作的发展主要还是以现实主义的权力和利益为基础的竞争性地区主义,这也是东亚地区主义制度化发展的重要障碍.以平等协商、互利合作为价值观的东亚新地区主义为东亚合作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东亚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也要求东亚各国打破传统现实主义权力制衡的牢笼,共同构建符合各方利益的"东亚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于海洋 《学术论坛》2012,35(3):26-31
传统的全球主义地缘政治理论因为忽视了地区间的差异性和地缘因素带来的磨损性等问题,在解释力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增加地缘政治理论的解释力,加强地理政治区和地区间层次的地缘政治研究十分必要。地缘政治上的地区概念不同于区域主义的界定,它建立在地区之间的地理疏离性和地区大国影响力边界的基础之上,地区内和地区间的最大差别在于地理因素带来的交往密度的巨大区别,这为大国的实际影响力和行为模式的差异提供了很好的注解。地区间则是一个正在发展的分析层次,尤其是地区间的相邻地区构成国际关系的敏感地带。地区的成熟和发展为地区间层次意义的增加奠定了基础,而这两个中观层次地缘政治现象研究又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全球主义地缘政治研究范式所必须的。  相似文献   

5.
陈光武 《理论界》2009,(6):190-193
近年来,新地区主义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理论基础越来越受到研究界的重视.新地区主义在东亚的形成和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区域化趋势密切相关,伴随着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日渐清晰.目前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化程度低,还处在起步阶段,但向制度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已经形成.由于受到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东亚各国合作愿望更加迫切,特别是东北亚的中日韩三国,加大了合作的力度,必将会对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欧盟是一个全球行为体,这是学界的一个基本共识.然而,并非所有的研究都强调欧盟作为一个新型的国际行为体所运用的新方式及其所产生的新影响.地区间主义肇始于欧共体早期的对外关系,发展于冷战后欧盟的外交政策.它是欧盟借以巩固并提升自身地区性,进而增强其行为体属性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欧盟参与全球治理,谋划未来世界秩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面对外部压力和内部需求的加深,东亚各国掀起了加快区域合作的步伐.20世纪80年代东盟的建立、90年代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了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兴起.以地区主义为依托参与东亚合作已是东亚各国的共识,但目前东亚合作存在许多制约因素.新地区主义的兴起,对推进东亚地区全方位,多角度的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新地区主义产生的背景,通过分析目前东亚合作中存在的局限,试图探讨新地区主义在推进东亚合作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昌明  隋聪聪 《东岳论丛》2012,33(7):118-125
在影响地区主义发展的诸多变量中,民族主义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民族主义与地区主义互动关系的理论分析和案例验证,二者存在着积极互动和消极互动两种关系,互动关系的类型主要取决于地缘政治环境、民族文化与经历、国家利益、地区规范四个要素的特点和变化.东盟是民族主义与地区主义积极互动的结果,东北亚则是二者消极互动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9.
90年代前欧洲一体化两大理论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巍 《文史哲》2004,(1):141-146
至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国家形成了关于欧洲一体化的两大理论流派——超国家主义和政府间主义。前者提出,推动欧洲国家走向一体化的决定因素来自于各种超国家力量,其归宿将是欧洲联邦。相反,后者认为一体化是各国政府安排的,欧洲联合不会超出邦联的范畴。欧洲一体化早期,超国家主义盛行,进入60-70年代,政府间主义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者看似矛盾,实际上相辅相成;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对欧洲一体化动因和归宿做出较为圆满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以领土领海争端、地区安全和历史遗留问题为主要内容的东亚传统安全问题,再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东亚传统安全问题的再现是冷战后国际形势发展的产物,东亚地区各国之间的互不信任影响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东亚地区安全的“三大困境”阻碍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美国霸权力量的存在牵制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区域认同的弱化延缓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我们必须抱着循序渐进的务实态度,促进各方协商对话,坚持通过谈判解决传统安全问题.大国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东亚地区主义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东亚地区各国还要学会处理好与地区外国家,尤其是与美国的关系.可以说,东亚地区主义发展的关键在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