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社区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区教育在推进终身教育,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上海作为全国开展社区教育最早的省市之一,其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对广州社区教育的发展具有借鉴和启迪作用。而按广州市政府对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办学定位的要求,则理所应当成为广州社区教育的龙头。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比较上海市徐汇区社区学院与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社区教育发展的概况,发现沪穗两市社区学院发展的相同之处是有利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以高等学历教育为依托、发挥了社区教育研究功能,相异之处表现在政府重视程度、影响力度、师资队伍、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和建设、服务模式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论社会转型期政府在城市社区建设中的角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和价值观念体系加速变化,整个社会处于加速转型之中。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城市社区建设在社会体制的加速转型之中兴起,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社会转型期却存在许多问题,政府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着角色定位不准确,在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等问题。本文结合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过程分析,认为政府在城市社区建设中的角色应该由主导性向公共服务性转变。  相似文献   

4.
韩冬雪 《阅江学刊》2011,3(4):15-23
西方国家经过100多年的社会建设、制度调整以及法律与政策的制定,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维持了社会的相对稳定,延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从马克思主义来看,我国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以民生保障为基础的、以共同价值观和善的理念为核心的共同体。因此,从民生建设到道德体系的提升过程,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路径。目前以民生为核心的社会体制建设,仅仅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初步阶段。在建构民生体系时,必须从实际国情出发,在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升政府执政能力,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文化创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5.
城市社区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求》2018,(6)
社区治理是城市治理的末端基础。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是执政党在社区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中实现有效领导与引领的基本方式。党群服务中心是落实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主要平台。新时代社区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造社区灵魂,注重顶层设计,同构党建与治理"命运共同体";必须创新党建引领的理念愿景、服务方式及民主协商形式,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履职能力;必须优化体制建构,加强组织意图渗透,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完善社区治理法治体系,形成社区多元依法治理工作合力;必须整合基层组织协同治理的资源基础,并贯穿于制度与智能的武装,打造铿锵有力的专业化基础治理队伍。  相似文献   

6.
卢智浩 《探求》2001,(Z1):72-73
什么是社区?社区是一个舶来词,以居住空间形成的共同体,就是一个社区。城市社区建设的机制,应该是:以居住地为特征,以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为依据,以社区成员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为目的,有党(街道党工委)的领导和政府(街道办事处)、社会各方(辖内各机构及企业)参与,群众自治的区域性小社会,并形成共居一地、共同管理、共促繁荣、共建文明、共保平安的社会化自治管理的运行机制。社区建设的特点和内容有:……  相似文献   

7.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重要内容,其人才培养是核心问题.在社会经济大变革、职业教育大改革的历史时期,需要明确高职创新创业人才的定位,指出其基本特征、核心品质、根本要求,理清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一核心三融合三结合四递进"的课程体系,建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体系,形成"探、学、研、仿、练"创新教学模式,校园文化体系同课程体系互为一体,互通、互融、互促,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  相似文献   

8.
孙亚丽 《社会工作》2011,(18):73-76
社区离不开一定的地域、环境和区位结构,但更重要的是人的利益共同体。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是一场具有国际环境背景但又独具中国特色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它的目标不仅在于经济、环境和设施;更主要的还在人,在于人的精神、满意度、归属感和凝聚力。本文把理论上定义的社区概念和现实意义中的社区实体相结合,以北京市YF社区这一新兴公寓式社区为案例,以社会网络理论的基本观点为基础,针对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社会网络理论在当前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社区离不开一定的地域、环境和区位结构,但更重要的是人的利益共同体。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是一场具有国际环境背景但又独具中国特色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它的目标不仅在于经济、环境和设施;更主要的还在人,在于人的精神、满意度、归属感和凝聚力。本文把理论上定义的社区概念和现实意义中的社区实体相结合,以北京市YF社区这一新兴公寓式社区为案例,以社会网络理论的基本观点为基础,针对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社会网络理论在当前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治理理念在海洋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是一项国际性的社会工程。知识所反映的发展规律可以形成说服其他行为体参与集体行动的软实力。引领未来的海洋治理需要我们具备提出治理方案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还需要推动制度建设,构建区域性制度、领域性制度,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在“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中,中国要赢得全球伙伴的尊重,就必须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为全球公正、合理、可持续的海洋秩序做出贡献。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中国需要在国际社会中团结在理念和利益方面的志同道合者,支持以“海洋命运共同体”为伦理基础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社区与传统农村社区最大的不同在于成员性质的差异及共同体性质的变化。传统村落社区是家元共同体,生活于其中的农民是同质化的农业劳动者;旧城改造、拆迁以及农民工流动而形成的位于城市郊区的乡村转型社区是族阈共同体,生活于其中的成员是异质化的各行各业劳动者;正在建设中的新农村社区是合作共同体,生活于其中的居民是具有合作精神的新型农民。因此,新农村社区建设应该围绕培育新型农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区治理结构及建设合作型社区文化等方面展开,其中培育新型农民是关键,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生动体现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蔡亮 《创新》2014,8(5):40-46
共生性国际体系的研究对象是国际社会中各种行为体的组合状态和彼此间的利害关系,分为和平共处、和平共生与和谐共生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递进都意味着共生关系的优化,并伴随着一系列理论自觉和实践创新。在中国从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持续迈进的现阶段,中国正致力于积极建构和平共生理念,并着眼于推动国际体系朝和谐共生方向发展。这就需要中国与时俱进地推进"和平中国"理念的建构,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的同时,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推动各方朝着打造命运共同体与建设和谐世界的目标相向而行。  相似文献   

13.
申东辉 《探求》2006,(Z1):17-18
一 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高峰会议上提出"创建学习型社会,构筑终身教育体系"的号召,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全国许多城市都提出了"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工作目标.学习型城市,是指以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为其深厚的生存背景和发展空间,以学习和教育为最本质职能,以社会化的终生学习和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通过保障和满足城市市民学习基本权利和终生学习需求,从而有效地促进城市市民的全面发展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开放、创新和发展的和谐城市.应该说,学习型城市是新经济时代知识型城市的初级阶段,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即:学习理念的普遍性;学习行为的全员性、全程性;学习机会的平等性;学习和教育体系的社会性;创新发展的特质性;人际关系的和谐性.  相似文献   

14.
2010年7月,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新要求.社区教育已受到城市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是为解决社区面临的许多社会问题而组织、实施的,是为社区的建设、发展服务的.  相似文献   

15.
快速城市化的中国处于建构城市意义、城市秩序的关键期.城市是一个空间有机体,是人类文明要素的空间化有机聚集.城市意义是城市有机体的伦理纽带,一个没有意义归属的城市将充满风险、冲突频发.在建构城市物质形态的同时,使城市整合为一个有秩序的意义共同体,是实现城市可持续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重构城市空间,从城市物性空间、社会空间、心理空间的整合性与互动性出发,建构合理的"空间-伦理生态",是建构城市秩序的重要现实路径;以社区、社会组织等为载体,合理推进以意义为纽带的集体行动,是建构城市秩序的重要伦理选择.  相似文献   

16.
夏鹏翔 《日本学刊》2008,(2):116-129
日本于上世纪60年代导入终身教育理念,70-80年代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终身教育的政策,80年代中期提出向"终身学习体系"转型,90年代以来逐步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并形成本国终身学习的模式.探讨日本终身教育政策的实施过程,对于中国提倡终身学习理念和制定终身教育政策,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6,(11):168-170
教育公共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完备的教育公共服务是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标志。社区教育因其所具备的多样性、全员性、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广泛性与灵活性等特点,已成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构建的重要途径。从社区教育和教育公共服务的概念阐述出发,分析论述了教育公共服务除了包含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教育外,社区教育也是教育公共服务的应有要义。开展好社区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满足公共教育需求、推进教育公平,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区建设:问题与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的真正本质是社区精神。人们通过参与社区生活,形成对自己生活和工作社区的认同。中国社会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和人文生态环境,它的社区发展和社会结构与西方有着明显区别,中国的社会组织没有得到充分发育,政府在社区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社区建设应该培育居民的共同体意识,并针对特定的社会问题(诸如无家可归、失业下岗、家庭照顾、贫困等)。  相似文献   

19.
王艳 《社科纵横》2013,(2):17-20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处于"社区制"阶段,社会结构转型中政府与社会成为社区发展的内源动力,转变政府职能、发展社区自治日益凸显。完善社区制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双向启动,从建设理念、运作体制、职责配置等方面共同推进社区管理体制转型,构筑自组织、自协调、自循环的大社区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已经分别和老挝、柬埔寨、巴基斯坦、缅甸这四个周边国家建立起双边命运共同体关系,这四对双边命运共同体关系是中国伙伴关系外交的新升级,居于中国伙伴关系外交体系的前列,同时它们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双边层面的体现,是其从理念走向实践的关键一步。双边命运共同体关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命运共同体伙伴国的类型特点、命运共同体关系形成的历程特点、命运共同体关系的政治特点、安全特点和经济特点,这其中的若干特点也是双边命运共同体关系的形成条件。双边命运共同体关系的构建对于中国伙伴关系外交体系的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落实、"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以及中国周边外交合理有序布局都具有重要意义。展望未来,命运共同体伙伴国的数量将有所增加,双边命运共同体的安全合作水平将提升到较高层级,其合作内涵也将进一步拓展。中国在构建双边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应着眼实现五大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