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作为研究社会关系的主要关注点,礼物交换作为一种交换系统,有助于群体和社区内聚力的形成。与之相对,商品交换则被认为是生发于市场社会的交换形式,易催生个体化和原子化的社会关系。文章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指出社会学者关于礼物与商品不同社会关系指向的主要争论:一种观点认为礼物是一种隐性的商品;与之相对,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礼物与商品指向的是完全不同的社会关系形式。通过对文献的深入分析,进一步指出现代社会“重建”礼物关系或许是一个不可实现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礼物交换是都市人情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从情感社会学角度研究礼物交换现象对构建和谐情感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运用100名个案访谈资料发现礼物交换在都市情感生活中具有多样性、情境性、仪式性、感受性四个基本特征.礼物交换的基本功能是抒情和实用.随着社会的变迁,抒情功能的强化幅度大于其实用功能,表现为礼物的符号化趋势加强,礼物运用的仪式主义特征更为突出,礼物的情感功能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化与社会当中,礼物与互惠是人们处事的重要原则。这种原则既是传统中国社会团结和社会公共性的文化根源,人们经由礼物与互惠达成共享;同时它也是当代中国重建社会公共性的重要借鉴。只有将本土的文化公共性根源与西方的公共性理论结合起来,才能重建中国社会的公共性。而礼物与互惠在文化层面对于社会团结和社会公共性的功能,在学界已有充分认识。文章分别从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对学界有关礼物与互惠的研究进行梳理,并且指出现有研究缺陷,以期为当代中国社会秩序和公共性重建提供讨论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化与社会当中,礼物与互惠是人们处事的重要原则.这种原则既是传统中国社会团结和社会公共性的文化根源,人们经由礼物与互惠达成共享;同时它也是当代中国重建社会公共性的重要借鉴.只有将本土的文化公共性根源与西方的公共性理论结合起来,才能重建中国社会的公共性.而礼物与互惠在文化层面对于社会团结和社会公共性的功能,在学界已有充分认识.文章分别从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对学界有关礼物与互惠的研究进行梳理,并且指出现有研究缺陷,以期为当代中国社会秩序和公共性重建提供讨论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礼物馈赠是一个有趣且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现象。研究礼物馈赠可以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和诠释社会文化规则及社会关系结构的途径。以礼物馈赠对关系网络构建过程和礼物流动方向为切入点,分析礼物馈赠的文化规则和运行逻辑,试图挖掘这种文化规则背后所蕴含的其它因素,并探索礼物馈赠的理性化转变。  相似文献   

6.
礼物交换是乡土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现象是一种民俗文化,礼物往来可以调解乡村社会关系,是维持乡土社会情感的重要纽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消费主义成了时代的主要特征,互联网礼物出现了.互联网礼物既在虚拟空间中完成礼物的授受,又可以在现实中流动;既可以是虚拟形态,也可以是实物形态.礼物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这些改变并未影响到类似传统社会的礼物功能,只是因社会的变迁强化了某种功能,有的功能以新的形式而呈现出来.互联网礼物也在悄然地改变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了清水江流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苗族地区L村的婚俗变迁,以"礼物"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通过婚俗中礼物馈赠的呈现、流动、变化及象征意义来探讨该地区的婚俗变化。文中既包括男女双方在不同时期的礼物馈赠,也包括男女双方家庭的新婚祝福礼物。婚俗中的礼物互惠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社会交往方式,研究礼物交换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诠释社会中不同文化规则及社会关系结构的途径,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空间婚俗中礼物的变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苗族在社会转型下的婚俗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8.
礼物交换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通过礼物交换表达感激之情、友谊之情,或者意图达到某种目的。通过礼物交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强化,社会的联接得以完成,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不同国家的礼物交换的时间、物品以及原则不同。通过研究礼物交换我们可以发现和理解不同文化规则、社会关系结构。本文拟从西方学者的礼物交换研究、...  相似文献   

9.
农村社会人情关系下的礼物交换——以山东省董家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一个讲究人情的国家,人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其一般通过礼物交换来表达。近年来,礼物交换之风盛行,甚至还被异化为请客送礼、贪污受贿等等其他形式。礼物交换已变成农民一沉重的负担。   相似文献   

10.
张原源 《山西老年》2014,(12):12-12
依兰县高级中学高二年级十七班班主任冯群超因为教师节学生没有买礼物,训了学生足足一节课。经过依兰县教育局查证,这个消息属实,经研究决定对教师冯群超教师节向学生索要礼物问题做出处理,撤销其班主任职务;停止教学工作;并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  相似文献   

11.
隐藏式赠品促销是指在网络购物市场中,消费者拆开包装时才知道商家有赠品相送的促销形式.尽管这种促销方式已经成为网络市场中常用的促销手段,但其作用却很少被学者们提及.文章使用实验和问卷两种方法验证了主假设,使用问卷法验证了调节作用假设,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 与不送赠品相比,隐藏式赠品促销能够显著提高消费者的网络店铺忠诚度.(2) 赠品有用性、主赠品品牌匹配关系、主赠品享乐/实用属性匹配关系能够调节隐藏式赠品促销与消费者的网络店铺忠诚之间的关系,即当赠品有用性较高、主赠品品牌相异、主赠品享乐/实用属性匹配时,与不送赠品相比,隐藏式赠品促销能够显著提高消费者的网络店铺忠诚度;当赠品有用性较低、主赠品品牌相同、主赠品享乐/实用属性不匹配时,隐藏式赠品促销和不送赠品对消费者的网络店铺忠诚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募捐行为法律性质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募捐纠纷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了捐赠人捐赠的积极性,侵害了受益人的合法权益。而我国目前的立法中未对募捐行为作出明确的法律界定,理论上对募捐行为法律性质的认识众说纷纭,司法实践中处理也不尽一致,如何规范募捐行为、认定募捐行为的法律性质已成为立法、司法和理论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恋爱或共同生活期间,一方往往会有赠与另一方大额金钱、房产、钻戒等行为。恋爱关系破裂后,赠与财产的一方往往以民间借贷为由起诉要求另一方返还,因没有证据支持,败诉后以不当得利另行起诉或以不当得利提起上诉。司法实践中,无论是民间借贷还是不当得利,在诉讼中都存在着举证和说理困难。恋爱中,一方出于结婚目的而给予另一方大额财产的行为,实质为附解除条件的赠与。由于恋爱关系破裂或其他原因导致无法缔结婚姻,则赠与合同的解除条件成就,原告可以行使解除权解除该合同,要求被告返还所得利益。  相似文献   

14.
人类学视野中的礼物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学关于礼物的考察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的主题,即互惠原则、感情信仰和商品交换。以此通过对马林诺夫斯基的库拉交换、莫斯的礼物之灵、斯特劳斯的最高等级的礼物,阎云翔的中国礼物流动理论的分析,企图纵览人类学视野中礼物的研究轨迹,再现“地方性知识”的特有魅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来就是一个重人情的社会,尤其是在人情关系型的传统农村社区,人情是村民之间进行交往、建立关系的主要依据和准则.礼物则是交换的载体.婚礼中礼物交换不仅规范人们行为、促进人际关系的社会支持功能,还能在物质和精神方面裨益人们,使公众感知和承认生命周期中的重大决定--婚姻关系的社会维系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来就是一个重人情的社会,尤其是在人情关系型的传统农村社区,人情是村民之间进行交往、建立关系的主要依据和准则,礼物则是交换的载体。婚礼中礼物交换不仅规范人们行为、促进人际关系的社会支持功能,还能在物质和精神方面裨益人们,使公众感知和承认生命周期中的重大决定——婚姻关系的社会维系功能。  相似文献   

17.
结合《麦琪的礼物》写作的历史背景,从文化消费角度,反观美国世纪之交的物质至上主义对小说中主人公爱意表达的影响,深入剖析两件礼物体现出的消费文化意识,揭示了小小礼物反射出的广泛的社会变革和深刻的社会危机,阐释了波特对商业文化背景下的家庭伦理价值观念所进行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城市社会人与人之间普遍流通的礼物并非从来如此,而是其自身有社会变化的特性相伴随。礼品回收店视角、通过梳理新中国以后各阶段城市礼物的特征探视社会连接的方式与性质。认为,始于知青下放、被体制改革强化的生活不确定性是中国城市礼物流动背后的逻辑。并且,本文试图借此为礼物作为人类学经久不衰的话题、为面临急剧分化与分层的社会开具药方的理论界提供一个另类视角。  相似文献   

19.
关系作为一种实践方式和文化特质,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国家运作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性建构》一书中,杨美慧教授从一个局外人的眼光,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城市的礼物交换和人际关系,发现中国的"礼品经济"和关系网络建构了一种与国家权力相抗衡的非正式权力,对关系资本主义、关系与腐败、关系式人情、女性在关系实践中的角色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讨,为我们透析关系运作的逻辑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大多数民族在订婚时都要送聘礼,主要是男方向女方父母表达对女儿的养育之恩.聘礼有多种形态,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消费结构、经济类型和传统文化特征.聘礼是一种包含着多重文化意义的象征符号,能体现不同的使用价值、社会价值和象征意义等社会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