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3 毫秒
1.
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周年之际,为了推进和深化莫言及百年中国文学研究,开拓新的学术疆域,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共同主办的“莫言:全球视野与本土经验”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2月7日在北京举行。  相似文献   

2.
莫言作品入选《诺顿世界文学选》,跻身世界文学。然而,学界过于强调经济、政治、诺奖的象征资本等外在因素,忽视莫言作品的内在文学价值。从莫言作品的文学性本土化过程及文学性的英译两个层面进行研究,探讨了莫言作品的世界文学之旅。从作者角度,莫言借鉴外国文学写作手法和叙事风格,同时扎根中国乡土,其作品具有特殊文学意义。从译者角度,葛浩文不仅注重文学性的传递,而且通过增加文学元素,如增加韵律、意象、隐喻等,提高译文审美价值。中国文学能否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学,涉及引进来与走出去两个过程,受作者和译者主体作用的共同影响,其中文学性的准确传递是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生死疲劳》出发分析了莫言叙事把中国传统文艺与西方先锋手法相融合,形成莫言独特的东方化叙事文体。本文从《丰乳肥臀》等小说表现了莫言在意义层面上所具有的超越性视角,他的“审丑”与对人类苦难的“冷漠”是他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结果,达到人类与动物同构的高度平等;更重要的是,他在超越人类之后又回归到了对底层弱势群体的关注,形成一种极具包容性的大悲悯。莫言超越的思想基础正是中国的道家文化,这一思想基础形成了莫言作为一个宇宙间的自由生命体建构的狂欢化叙事。  相似文献   

4.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个获此奖项的中国本土作家.纵览他以诺贝尔文学奖为里程碑的文学路线图我们可以看到,莫言由1981年登上文坛,80年代末已经引起了海外读者的关注,90年代起其作品开始向欧洲、东亚、中东诸国广泛传播、成为世界范围内最早被译介、影响范围最广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新世纪以来,莫言作品的传播版图不断开拓、引发“莫言效应”、“莫言旋风”的同时,进一步赢得了世界文坛的认可.本文综述莫言文学作品在国外的传播历程,莫言的文学传播路线图或能为其他中国作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5.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无疑成为文学界的最热话题,对于莫言的获奖各方评价分析不一。但莫言的获奖就真的是中国文学得到世界认同,还是另有原因。本文试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事浅谈中国文学及背后的中国文化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及认同。  相似文献   

6.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文学界引起莫言热很正常;有人提出异议,进行批评,也属正常。但有人对莫言的文字表达、创作实践以及对小说的写作体认进行完全、彻底地否定,就让人不得其解。李建军的《直议莫言与诺奖》是彻底否定莫言的标志性大作,其文的突出特点有二,一是为了彻底否定莫言,自恃真理在手,把话说绝,导致上下文、前后文自相矛盾。二是为了把莫言损得一无是处,不惜违背文艺学启蒙常识,强行铿然批评。  相似文献   

7.
莫言小说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当代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莫言的创作给当下的文学许多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后,国内外舆论褒贬参半.一方面有人认为莫言获奖能推动中西文学交流,对促进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对话大有裨益;另一方面却是中西方媒体和个人对莫言的贬损.但是,即使那些赞美之辞也并未真正言明莫言获奖的深层原因,无法确立莫言创作的独特性.作为当代中国难得的一位有思想的小说家,莫言创作的独特价值体现在始终如一的新历史主义立场和“作为老百姓的写作”.  相似文献   

9.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标志。莫言小说所特有的中国文化元素及其表达的人类普遍情感是其获得国际认同的重要基础,而海外汉学家的精湛翻译则为莫言作品在跨文化语境中实现有效传播消除了语言障碍。莫言的文学创作在书写中国民间文化的同时,蕴含了世界性的文化理念,对这一文化资源的研究将有利于加强和丰富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2012,(11):61-65
2012年10月11日,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天。一夜之间,莫言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他的图书价格也梯次攀升,涨幅近两成。统计显示,京东的莫言图书涨价比例达到79%,亚马逊中国是37%,当当网为32%。即便如此,仍一书难求,有限库存被抢一空。  相似文献   

11.
从"世界文学"的视域审视莫言的小说,"民间智慧"是必须梳理的中国经验。"民间智慧"与"民间文化"不同,带有即兴、偶然、非常态的特征,可以准确地将中国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状态呈现出来。文章认为莫言小说中关于现实生活和文化经验的智慧,都具有丰富的包容性,具有多样的解读空间,进而丰富了莫言小说中"中国经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莫言谈中国当代文学边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特莱是法国著名的汉学家翻译家他和夫人丽丽安合作翻译了中国当代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其中莫言的酒国曾获得年度法国最佳翻译小说奖!" 现在他们正翻译莫言的另一部小说丰乳肥臀!》 2001年杜特莱和夫人丽丽安被法国政府授予法兰西骑士勋章!" 杜特莱曾就中国当代文学问题多次采访莫言 莫言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剖析深刻敏锐对自己创作风格的阐释!别具一格 本刊节选部分访谈录发表意在把莫言的评论当作一家之言 编者  相似文献   

13.
穿越高粱地莫言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穿越高粱地莫言研究综述陈吉德据不完全统计,自1985年以来,海内外研究莫言的论文已有数百篇、专著两部(即张志忠著的《莫言论》①和贺立华、杨守森等著的《怪才莫言》②)、研究资料集一部(即贺立华、杨守森编的《莫言研究资料》③)。现将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莫言的作品大多是以乡土为背景来描写乡村生活的,应该说莫言小说是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代表,因此,将莫言的作品置于中国乡土小说背景中将有利于突显出其在乡土文学史上的独特之处.与写实主义和写意主义乡土作家不同,莫言的乡土小说更多的是以一种平民姿态表达着对于乡土中国苦难的体验乃至认同.  相似文献   

15.
莫言是当代中国重要作家,其作品反映社会历史变化,从近代一直写到当代,堪称史诗。在许多作品中,莫言描写了各种动物,构成作品重要组成部分,也形成其文学创作的显著特征。《生死疲劳》是莫言重要作品,在描写动物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在这部小说中,动物的生命活动非常精彩,有意义,与人类的社会行为形成对比。莫言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学传统,思考严肃、重大的主题,即人性的问题。动物形象对于莫言的创作来说意义非同一般,他探讨人性问题,从动物的身上认识人,用动物的眼光审视人。  相似文献   

16.
莫言文学的国际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被翻译成英、法、德、韩、日、希伯来语等四十多种语言;二是莫言的文学创作很大程度地受到了外国作家的影响,其中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对莫言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本文将基于比较文学的视角,从《雪国》与《白狗秋千架》的人物形象出发,具体考察这两部作品的相似性,为莫言文学的域外影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莫言的幽默     
李弗不 《老友》2013,(1):9-9
当得知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后,各路记者蜂拥而至,采访莫言。此时的莫言,再也由不得他“不言”(他奉行少说话原则)了,他必须“言”(回答记者们的提问)。事实又一次证明,他是假莫言(不多说话),他乃真善言(幽默风趣)也!  相似文献   

18.
《老友》2012,(11):27
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表示,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审视莫言的作品,可以看出,他真正从社会底层出发,从民间乡土出发,以形象、逼真的艺术手法还原了中国原生态的现实生活状况。他被称为"寻根文学"作  相似文献   

19.
去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实现中国人诺贝尔奖“零”的突破。在振奋之余,我们自然希望,国人能再接再厉,摘取诺贝尔自然科学类的大奖。  相似文献   

20.
提到《白狗秋千架》,相关研究者知道这是莫言受《雪国》影响而创作出的短篇小说,却很少有人重视白狗意象在莫言小说动物意象的转折点处所承担的重要作用。白狗意象是莫言小说动物叙事的一个新起点,之后才有《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蛙》等作品对于动物意象的扩展,甚至以动物指代人类进入小说故事、推动情节发展,体现了莫言文学的魔幻主义。在动物意象的创作上,秋田犬的启示意义固然不可忽视,但也不能否认莫言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这是莫言的动物叙事具有批判精神的文学来源,是莫言文学动物叙事的特色。基于川端康成的影响,白狗和秋田犬的意象关联作为其切入口,展示了莫言文学中动物意象从神秘性到魔幻性再到批判性这一流变的具体过程,同时也为解读莫言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