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道德教育是教育者用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对儿童施加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将其内化为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家庭伦理情感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最基本也最美好的情感体验,与道德教育之间存在着一些密切联系,对儿童道德教育实践起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儿童在现实生活中会受到应激影响,儿童的应激来源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儿童的家庭应激形式复杂多样,它对儿童有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影响。家长和教师必须遵循一定原则帮助儿童应付应激。家长和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心理技术降低儿童的应激水平,矫治由应激造成的儿童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  相似文献   

3.
道德行为与城市文明建设周运清,李学斌道德行为,从广义上讲,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实践活动,“不仅包括并表现着人们的道德意识,而且也含有行为所据以体现的道德准则或价值标准。”①社会主义道德行为作为调整、规范社会主义社会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既是社会主义精...  相似文献   

4.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在儿童身上比较常见的不良社会行为,不仅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学业进步具有明显的不良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生活和教师正常的教学工作。深入研究儿童攻击性行为及有效控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5.
我国妇女生育伦理观及其变迁杨国才伦理道德是人们在长期反复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并通过风俗习惯的传统方式固定下来的行为善恶准则。道德的形成不是人们抽象思维的产物,而是人们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且有规律性的反映,是一定社会对人们行为及相互关系的基本要求①。妇...  相似文献   

6.
除学校教育的影响之外,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总是在一定的家庭与社会中,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获取知识和能力以适应该群体的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的过程。傈僳族在汉文化和其他亚文化的同化下,依旧保留着本民族古老而纯朴的风俗,他们世代沿袭,并潜移默化地“模塑”下一代——神秘的宗教崇拜,奠定了儿童的灵魂信仰;怪异的民族禁忌,规范了儿童的人际行为;奇丽的民族艺术,建构了儿童的种族意识;独特的传统节日,开辟了儿童的精神乐园。  相似文献   

7.
勇敢是一个恒远的话题,勇敢是儿童重要的一种道德品质。许多先贤都给勇敢下了定义,我们认为勇敢就是不畏惧危险,不畏惧困难。儿童期是勇敢品质养成教育的重要时期,儿童勇敢品质的培养宜早不宜晚。儿童在游戏中、教学中、校园文化中、家庭中、社会中都可以接受勇敢品质教育,以养成勇敢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8.
试论贪污贿赂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殷正坤以贪污受贿为突出表现的腐败行为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社会现象,不仅使国家、企业受到严重经济损失,使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受到极大破坏,而且会对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等产生广泛的消极影响。贪污贿赂本身就是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表明在物质方面我国整体上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就,但同时社会道德的不断下滑是每个国人切身感受的事实。文章从个人行为成本与行为效益角度分析研究了社会道德缺失的原因,指出导致社会道德缺失的具体原因有很多,这些因素共同加大了社会道德行为成本,同时减少了社会道德行为效益,并且无形作用于个人具体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0.
论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行为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湖南农村留守儿童行为的调查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行为、社会交往行为、日常生活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能使留守儿童的学习行为更健康、社交能力更强、日常生活行为更好;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行为发展有利有弊;放纵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行为发展则更多的是消极影响。建立和谐家庭、建设和谐社会,家庭教养方式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研究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研究概述夏利民一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他所处社会的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毕生发展心理学指出,社会化过程实际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儿童和青少年期是社...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母亲育儿压力在其工作-家庭冲突和儿童问题行为间的中介效应,以工作-家庭冲突量表 (WFC)、简式育儿压力问卷 ( PSI-SF)和长处和困难问卷(SDQ)为测量工具对627名工作母亲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工作-家庭冲突、育儿压力、儿童问题行为三个变量之间呈两两正相关关系;2)育儿压力总分在工作-家庭冲突及儿童问题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育儿压力中育儿愁苦、困难儿童两个因子在工作-家庭冲突及儿童问题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亲子互动失调因子则无显著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母亲工作-家庭冲突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问题行为,可以通过育儿压力,尤其是育儿压力中的育儿愁苦、困难儿童两个因子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几个问题周东明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形成适应该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规范和行为方式的过程。人们普遍希望儿童能顺利实现社会化,长大成人。本文拟从儿童社会化过程的角度对当今的儿童问题作些探讨。一、社会化是儿童成为一个社...  相似文献   

14.
儿童道德认识的形成,道德标准的掌握和道德行为的巩固都与父母的强化有很大关系,及时地、准确地、恰如其分地运用正强忆和负强化,有利于儿童行为、品德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茨威格的三篇小说反映出作家本人由于不了解道德行为的情境模式,导致他对道德行为的价值判断陷入迷误,并且对笔下那些在本能的情欲冲动支配下产生"出轨"行为的女性表现出太多的同情和赞赏。当代中国社会和女性文学中存在着类似不良倾向,对社会发展产生着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差异及解决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以法治国的同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文章通过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差异现状的分析,认为其原因在于大学生虽然有对社会主义道德行为规范的认同意识,但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许多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行为。高校在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协调上应采取有效措施,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儿童期性侵犯是一种隐蔽的行为,在中国虽然发生率很高,但真正被报告的儿童性侵犯的案件数量极少。为了更好地对受性虐待儿童提供社会支持,本文通过对126名儿童期性侵犯受害者的网络匿名陈述的一手资料进行深入整理,分析受害者对性侵犯事件的隐瞒原因与部分事件揭露后面临的状况,探索中国儿童自我揭露性侵犯事件的阻碍性因素,主要包括:儿童及其家庭严重缺乏性知识;儿童的恐惧(恐惧受到报复、恐惧累及家人、恐惧破坏亲属关系);来自社会文化对性污名化而导致的儿童羞耻感;缺失及时性的支持和帮助;儿童尝试揭露受到的家庭负向反馈等。利用社会文化视角,探讨在面对创伤性事件时,社会文化对儿童个体及家庭应急行为的影响,提出具体的应对建议,期望能够有助于家庭及社会尽早干预儿童性侵事件,保护儿童免受进一步伤害,推动儿童保护体系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18.
道德认同研究进展与德育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德认同是指德行对自我的重要性,是联结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自我调节机制,是激发道德行为的重要动机。道德认同可以预测道德行为;人格、社会结构、家庭关系、朋辈关系、团体道德氛围、道德行动机会等因素影响道德认同的发展。道德认同研究显示,道德教育应重视家庭德育功能、营造学校道德氛围、引导积极朋辈关系、拓展道德实践机会。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探讨:(1)社会互动和社会情境(social context)对自我归因的影响;(2)自我归因在道德行为及其发展中的作用。我们的主要前提是涉及与道德行为相关的自我归因的构建常常受制于社会互动的质量,而社会互动的构成则影响着其后的道德行为。本文扼要地介绍了相关的理论,评述了有关自我归因的组成,以及它们在道德行为方面的研究状况;最后,讨论了社会互动和社会归因在亲社会行为模式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家庭对儿童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影响儿童未来的人力资本质量。受经济能力、效用偏好、文化水平及社会环境等变量影响,西部农村家庭对儿童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与其他地区相比存在差距。只有家庭、政府及社会的多维协作,才能逐步改善西部农村家庭对儿童人力资本投资行为,提升西部农村家庭对儿童的人力资本投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