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中国现代作家笔下有许多描写“南洋”风景的篇章,其中以“南洋”花木描写与“南洋”建筑描写卓为突出。诗人杜运燮的《热带三友》笔致动人地写述了“南洋”椰、蕉、木棉的尤异姿态和精神内涵。“南洋”的佛塔寺可谓“南洋”文化“超机体”的一个泛例隐喻,而新加坡的“鱼尾狮”则是“南洋”文化记忆库里最微缩典型的一个特案象征,两者分别从宏观与微观的代表性视界具体而微地诠证了“南洋”建筑风景全部文化归属性的“情感结构”。  相似文献   

2.
史称“新感觉派”后起之秀的黑婴是唯一一位跻身于1930年代中国主流文坛的南洋华侨作家。这位生于荷印棉兰,长于广东梅县,深造于“魔都”上海的新一代南洋华侨,在“民国时态”浓郁的南洋氛围中登陆沪上文坛。在此跨文化的激烈碰撞与深度融合中,黑婴经由“乡愁”的激发与引领,讲述了新一代南洋华侨青年的苦难、迷惘以及艰难的蜕变。今天看来,这种包含着独特生命体验和丰富历史痛感的文化乡愁,正是南侨作家黑婴在“华文文学”和“海派文学”的脉络之外,贡献给中国现代文学真正而独特的“新感觉”。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原型批评等方法,分析了古代埃及文学中攫取权力、制造死亡的恐怖母神,令人疯狂沉迷,导致毁灭的妖女,不守妇道、见异思迁的妻子等“毒美人”形象,解读其复杂性,揭示“毒美人”形象在男权社会中的精神和文化特质,展现其文学与文化意义。并从传统人性中的善恶二分、男权中心社会、男性作家的女性观等方面探讨其成因。  相似文献   

4.
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在越南出生并生活了18年。这种特殊的生活背景对其作品影响很大,构成了作品之外的潜在文本。论题结合比较文学形象学关于文化想象理论及作家生活经历,从作品“情爱”故事本身的解读出发,阐释“中国情人”形象所寄寓的较为复杂的深层文化内涵及关系:1.个人身份的寻求与文化认同,作家游离在东方和西方之间;2.法兰西民族对东方的欲望想象及投射,东方对他们有着巨大的诱惑;3.多重语境下的文化关联及其融合。  相似文献   

5.
“蛇蝎美女”的文学形象古而有之。与各种文学体裁融合,“蛇蝎美女”在不同时期体现了不同的性格、行为和特色。关于她的创作随着时代的进展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同时,这些形象也反过来影响了社会价值导向与行为。她的形象貌似简单刻板,实则充满二元对立的张力。卡特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她笔下的“蛇蝎美女”与众不同,她们既有着这个类型的共性,又体现了独特的个性。她们颠覆了女性作为“被凝视的客体”这个概念,打破了表演性,从而改写了命运。此外,卡特在她的作品中表达了对这个类型创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19世纪 2 0 - 50年代 ,俄国作家塑造一批独特肖像 ,即“多余人”的形象。作品中的主人公奥涅金、毕巧林、罗亭是他们的典型代表。通过剖析他们由家庭出身、文化素养、生活方式、社会环境所造成的悲剧性格 ,揭示出俄国有才华的知识分子何以有悲惨命运 ,成为无所事事的“多余人”。这些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中的“多余人”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有着跨时代的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作家笔下有许多描写"南洋"风景的篇章,其中以"南洋"花木描写与"南洋"建筑描写卓为突出。诗人杜运燮的《热带三友》笔致动人地写述了"南洋"椰、蕉、木棉的尤异姿态和精神内涵。"南洋"的佛塔寺可谓"南洋"文化"超机体"的一个泛例隐喻,而新加坡的"鱼尾狮"则是"南洋"文化记忆库里最微缩典型的一个特案象征,两者分别从宏观与微观的代表性视界具体而微地诠证了"南洋"建筑风景全部文化归属性的"情感结构"。  相似文献   

8.
“渔父”形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渔父”文化主要基因源于道家《庄子》一书。“渔父”作为文化符码,包涵多重文化意义,而其要义是对心灵的关怀与探索。“渔父”文化对真朴、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追求,对提升人生境界有重要的思想启迪意义。“渔父”文化一直处在边缘,其文化价值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和理解。应重视对这笔文化遗产的挖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湘西沅水流域的民间故事中“熊娘噶婆”的形象,与德国民间故事《小红帽》中的“狼外婆”形象进行了比较。首先,从两个故事的起源开始论述,并罗列了“熊娘噶婆”的独特之处;随后通过具体形象和命名两个方面,详细比较了二者形象的不同;最后,本文就“熊娘噶婆”与“狼外婆”分别代表的文化和内涵展开了重点阐述。通过所扮演的角色及命运...  相似文献   

10.
志贺直哉作为一个重视精神卫生的作家,其“主我理念”贯穿于整个志贺文学。在其文学创作初期,是其“主我理念”构建的萌芽阶段。在志贺初期文学中,基督教的禁欲主义导致了文学形象的“性苦闷”,推动了“主我理念”的构建,也是其后期发展的导引头。  相似文献   

11.
汉代出现的“翘足而待”逐渐被宋代出现的“翘首以待”取代。通过分析“翘足而待”和“翘首以待”的义项,补充了大型辞书事宜的缺失,梳理了二者词义的演变情况,并且分析得出“翘首以待”最终取代“翘足而待”是由于表义形象、清晰及文化心理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托物寓意类散文,借写某种“物”.通过展现其的精神内涵来表达作者的态度情感.这就把事理爱憎“物化”.把抽象道理形象、生动化,因而易于让人理解,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与教益,但这类散文必须紧扣所托之”物”与作者”意”之间的联系,以一条明晰的线索和精炼含蓄的语言把文字组织起来。  相似文献   

13.
曾繁亭 《东方论坛》2008,(4):36-43,47
自然主义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基本表现形态已经不再是在“典型环境”中产生的“性格典型”,而是源于生命本体的“气质类型”。这既是传统“性格典型”开始瓦解的起点,同时也是现代主义叙事中那种往往体现为“心态”的人物“类型”的开端。在传统西方文学叙事所带来的卡通式的人物世界,里面满是傀儡、木偶般的“英雄”“巨人”;在自然主义文学叙事中,“英雄”陨落了,“巨人”坍塌了,西方文学在人物形象内涵上的现代演进,显然也是从自然主义文学这里开始的。  相似文献   

14.
香港与上海因其在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的紧密联系进入学术批评视野。李碧华、黄碧云与王安忆等沪港两地作家的小说作品中所透露出的文化信息,清晰地表达了两座城市在文本中“镜像”式的互涉关系。近年文化界兴起的“老上海”风尚,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香港制造”。出产于香港的“上海怀旧”以“精神还乡”的形式,体现出更为复杂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15.
汪曾祺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异人”形象,他们有着高超的劳动技术,且保持着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是颇有古风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本文试图举例揭示“异人”形象的内涵,并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京剧院根据民间传说《十二寡妇征西》和扬剧《百岁挂帅》整理、改编,并在此基础上创作演出的《杨门女将》,已经成为中国京剧院新编京剧的代表作。该剧展示了中国京剧的丰厚创作实力和强大演出阵容,在一定程度上具备新的京剧经典剧目的意义。该剧主人公穆桂英的形象在剧中得到了充分的突出与表现,其性格在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中不断发展。这使得《杨门女将》更加具备文化品位和艺术魅力。文章主要就穆桂英在《杨门女将》“寿堂”一幕的形象进行分析,对形象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7.
从民间口头传说到文学创作,宝物形象不断地出现在幻想故事中,尽管它们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种种不同的形态和文化内涵,但其内在的根源是相通的,即潜在人们心中的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向往。由此探讨了宝物形象的原型模式及其承载的文化要义,并着重分析了《“称心如意”秤》中宝物形象(“称心如意”秤)的当代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8.
作家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文化素质对文学创作的质量具有制导作用。新时期四川优秀中青年作家努力将别族和别国的文化精华部分经过自己的咀嚼吸收化作自身的血液与肌肉 ,具有“文化整合”、“文化混血”优势。“文化混血”由生态环境所决定 ,它不仅表现在文化的外显模式层面 ,而且表现在文化的内隐模式如价值观念、情感系统、思维方式层面 ,适应少数民族文学大繁荣大发展的需要。但四川少数民族作家中的部分人文化背景单一 ,很少吸纳异质文化以强壮自己 ,与时代和群众的审美需求不适应 ,应加强学习 ,提高素质。  相似文献   

19.
20年代“革命文学”很重视对工农大众的描写 ,但由于革命作家自身实践经验的限制 ,他们对工农的描写大都还停留于主观的浮面 ,假托工农大众之口来言说知识分子的思想、理念。与此相应 ,革命作家虚拟的大众读者也悄然被实际的读者———知识青年所代替。在知识分子作家与读者的“共谋”中 ,工农形象遭到了彻底“误读” ,由故事的主角而沦为符号 ,默默地成为他者  相似文献   

20.
《说文解字》的“人”部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本文通过阐释“人”部字与人的情感、性格,以及与儒家思想、姓名意蕴、祭祀文化的关系,来探究蕴含在其背后的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