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宗昱 《求是学刊》2001,28(4):22-28
涂尔干的宗教研究是他的社会学方法在宗教学领域的运用。他通过分析澳大利亚土著的图腾制度对宗教的起源做了社会学的解释 ,认为宗教是集体表象的反映 ,图腾的本原是外在于氏族成员的宗教力。他对宗教问题的研究反映了他的社会学准则和基本方法。他的宗教研究是他的社会学理论的组成部分。虽然他受到了宗教学内部的许多批评 ,但是对于中国宗教学的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井上圆了(1858—1919)是现代日本著名佛教哲学思想家、教育家。其著作涉及佛教、宗教理论、哲学、教育、伦理等诸多领域。仅就宗教领域而言,作为出身于佛门的思想家,他不仅为恢复、重振佛教上,在重构佛教理论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建构日本的宗教学和宗教哲学上留下了宝贵的理论遗产。本文将以圆了的宗教学为重心,描述他的宗教思想全貌,并把他的宗教学纳入明治时期日本宗教学整体之中加以评价,肯定其在日本宗教学历史上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宗教学作为一种客观地研究宗教的学术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它在中国的历史还甚为幼稚。虽然自20世纪初叶以来不断有西方宗教学的著作译介到中国,然而它真正成为一个学科主要是80年代以后的事。...  相似文献   

4.
二次大战以来,外国宗教学研究在继承古典学派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论证更精密、方法更多元化。本文着重评述当代学术界有关宗教学定义,宗教学和神学关系,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与比较宗教关系、释义学等各种观点以及他们的理论框架。这些方法论有助于我们对宗教现象、传统、模式及所关心的主题等研究作进一步的思索。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西方宗教学研究中,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宗教的描述性研究,诸如宗教史学、宗教人类学、宗教社会学、宗教心理学以及比较宗教学等等,它们从不同的立场,用不同的力法来研究宗教的起源、发展、礼仪规范、组织制度、基本信仰以及社会作用等。另一种是对宗教的规范性研究,用以证明上帝的存在的宗教神学基本上属于这一种,宗教神学家完全站在宗教信仰的立场上来为上帝的存在作辩护性论证。规范性研究的另一种派别不以宗教信仰为前提,标榜站在客观的中立立场来揭示宗教的  相似文献   

6.
民间传说和宗教都是由民众创造和传播的。民间传说中的宗教故事和宗教神话的某些一致现象,说明它们都反映民众的认识、感情和需求。某些不一致现象为民俗学和宗教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而有价值的材料。民间传说中对于宗教的褒贬态度鲜明地反映了汉民族对待宗教信仰的功利特点。充分利用民间的宗教传说对于发展中国的宗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目前的日本宗教研究呈现出不平衡的趋势,即对日本佛教和神道相对比较关注,而对日本基督教、伊斯兰教和新兴宗教的研究则不足,且缺少结合各种宗教而进行的总论性的成果.此外,日本宗教学者的宗教学理论研究及其消化、整理西方宗教学成果的情况目前在国内也是个空白.本文将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神道及新兴宗教五个方面来回顾这三十年来我国大陆学者在日本宗教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姚卫群 《南亚研究》2012,(4):117-128
瑜伽修行是印度宗教文化的重要内容。《瑜伽经》则在瑜伽发展的历史上占有显要地位。瑜伽修行以达到最高境界的三昧状态作为目标。《瑜伽经》对三昧的特征和主要种类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达到这种状态的基本修行手法。《瑜伽经》中的这些内容与印度远古的宗教圣典有重要的渊源关系,并在发展中与古印度其他派别文献中的有关成分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研究分析这方面的内容,对深入理解印度宗教哲学的特色,促进东方文化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松 《学术交流》2013,(2):151-155
近五年来,武汉大学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内蒙古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一批中青年学者共同编撰12卷25册《中国宗教文学史》。这是国内第一部叙述中国佛教徒、道教徒、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创作的文学的通史性著作,也是国内第一部兼顾汉语、蒙语、藏语、维吾尔语、傣语等多个语种的大中华宗教文学通史性著作。课题组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达成了如下共识:宗教文学史就是宗教徒创作的文学的历史,就是宗教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学的历史。《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在文学史观上倡导三种理念:一是提倡文笔并举,二是倡导信行兼顾,三是倡导辨体研究。《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应该包含四个观照维度:一是教派史的体认,一是创作史的梳理,一是精神史的把握,一是诗学史的建构。围绕着《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课题组先后发表了系列笔谈,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总体构思和具体构想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李舜臣 《学术交流》2013,(2):147-149
近五年来,武汉大学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内蒙古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一批中青年学者共同编撰12卷25册《中国宗教文学史》。这是国内第一部叙述中国佛教徒、道教徒、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创作的文学的通史性著作,也是国内第一部兼顾汉语、蒙语、藏语、维吾尔语、傣语等多个语种的大中华宗教文学通史性著作。课题组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达成了如下共识:宗教文学史就是宗教徒创作的文学的历史,就是宗教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学的历史。《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在文学史观上倡导三种理念:一是提倡文笔并举,二是倡导信行兼顾,三是倡导辨体研究。《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应该包含四个观照维度:一是教派史的体认,一是创作史的梳理,一是精神史的把握,一是诗学史的建构。围绕着《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课题组先后发表了系列笔谈,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总体构思和具体构想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1.
鲁小俊 《学术交流》2013,(2):149-151
近五年来,武汉大学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内蒙古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一批中青年学者共同编撰12卷25册《中国宗教文学史》。这是国内第一部叙述中国佛教徒、道教徒、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创作的文学的通史性著作,也是国内第一部兼顾汉语、蒙语、藏语、维吾尔语、傣语等多个语种的大中华宗教文学通史性著作。课题组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达成了如下共识:宗教文学史就是宗教徒创作的文学的历史,就是宗教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学的历史。《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在文学史观上倡导三种理念:一是提倡文笔并举,二是倡导信行兼顾,三是倡导辨体研究。《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应该包含四个观照维度:一是教派史的体认,一是创作史的梳理,一是精神史的把握,一是诗学史的建构。围绕着《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课题组先后发表了系列笔谈,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总体构思和具体构想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2.
吴光正 《学术交流》2013,(2):144-146
近五年来,武汉大学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内蒙古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一批中青年学者共同编撰12卷25册《中国宗教文学史》。这是国内第一部叙述中国佛教徒、道教徒、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创作的文学的通史性著作,也是国内第一部兼顾汉语、蒙语、藏语、维吾尔语、傣语等多个语种的大中华宗教文学通史性著作。课题组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达成了如下共识:宗教文学史就是宗教徒创作的文学的历史,就是宗教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学的历史。《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在文学史观上倡导三种理念:一是提倡文笔并举,二是倡导信行兼顾,三是倡导辨体研究。《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应该包含四个观照维度:一是教派史的体认,一是创作史的梳理,一是精神史的把握,一是诗学史的建构。围绕着《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课题组先后发表了系列笔谈,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总体构思和具体构想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3.
金耀基  范丽珠 《社会》2007,27(1):1-1
摘要:本文通过杨庆堃教授对中国宗教极其卓越和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来审视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杨氏的《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一部堪称现代经典的华丽巨著,是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典范之作,是社会学学者研究中国宗教的重要参考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创新意义。相对于西方宗教的制度性,杨氏提出发散性宗教的概念,指出散开宗教的信仰和仪式有机会发展为有组织的社会体系,同时它是作为社会组织模式整体的一部分,在散开的形式中,宗教发挥着多样的功能,以组织的方式出现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杨氏是第一个从宽阔的社会学角度来证明中国宗教存在形式、合理性以及历史传统的华裔学者,对于其后学者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14.
西方宗教学研究中,一般分为描述性研究和规范性研究两大类,宗教哲学属于规范性的宗教学研究这一类,它不以信仰为前提,标榜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来揭示宗教的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当然,在这些宗教哲学的研究家们中间有些人具有宗教信仰,而另一些人是没有宗教信仰的。宗教哲学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尽管西方宗教哲学家们研究的是同样一些问题,但由于出发点不同和采用的方法不一样,就形成了不同的宗教哲学研究流派,这些流派在研究宗教问题时给宗教所作出的假定是有明显的区别的,下面综合几种西方宗教哲学书籍向国内哲学、宗教学研究界评介四个宗教哲学流派在宗教问题上的基本假定,这四个宗  相似文献   

15.
日本对西藏的研究有一定的历史,早期主要研究西藏的宗教,近年来扩大了研究范围,开展了对西藏历史、文化、语言、民间文学和人类学等各方面的研究.战后,日本成立西藏佛经研究所,出版《西藏撰述佛经目录》、《西藏佛经研究丛书》,东洋文库成立西藏研究部,大谷大学成立西藏大藏经研究会,京都大学设立藏语讲  相似文献   

16.
自宋以后净土宗成为佛教各宗的共同指归,经元、明、清直到现代,莫不如是。本文从宗教学理论的高度分析了其原因一是净土宗给信徒提供了形象、具体、美好的终极关怀;二是净土宗完成了佛教从自力宗教、内省宗教向他力宗教的转变,给佛教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净土宗的发展符合宗教世俗化、生活化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看中国宗教的超越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和中国宗教有没有超越性 ?这是世界性的文化学和宗教学的重大课题。郝大维与安乐哲出自一个特殊的目的 ,即把中国宗教解释成西方宗教的互补物 ,认定中国文化没有严格超越性 ,只有所谓的内在超越性。这和事实不符。只要是宗教就是严格超越的 ,中国宗教和中国文化也不例外。例如 ,荀子的哲学就表现出明显的超越性倾向。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用自然和历史的两分法确立了一种新的超越性和内在性平衡的关系 ,为解读中国哲学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沈阳,有这样一位文化老人.他有着传奇般的经历,在20世纪东北文学史和书法史上有着突出的成就和地位.因此,崔永元在中国传媒大学的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从东北选中的唯一一位口述历史的人就是他. 一 他是东北沦陷时期的重要作家.在国破家亡的14年里,曾以柯炬、韦长明、李莫、韦烽、里刃、靳革、紫荆等36个笔名发表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是东北沦陷时期笔名最多的作家;出版了长篇小说《乡怀》,短篇小说集《笋》《走向旷野去的人们》《绿色的松花江啊》《炉火》,散文集《无限之生与无限之旅》,诗集《七月》《春天一株草》等8部作品;和妻子朱媞一同与吴郎和吴瑛、山丁和左蒂、柳龙光和梅娘并称为“东北四大知名夫妇作家”.  相似文献   

19.
1987年3月21日,雅各布·陶贝斯逝世,终年64岁.他是一位犹太法师的儿子,出生于维也纳,在苏黎世学习哲学和历史.1947年他的《西方末世论》一书问世.陶贝斯称自已为世界末日论者,他从基督教的末世论出发,试图把历史当作期限来加以思考,以便揭开关于历史与时间的新经验,这一经验有助于理解西方的历史.作为"左翼政治神学"的开路先锋、"革命的世界末日论著"陶贝斯认真研究了诺斯替派的学说,霍布斯的理论、以及他认为与之有相近联系的卡尔回施密特的著作,虽然同样一些问题导致了矛盾的结论.1949年至1951年他在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任教,这以后又去了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并于1956年到196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从1963年起,陶贝斯在西柏林自由大学教授犹太学和宗教社会学,他和学生们一道拥护废除礼拜仪式大学.作为哲学教研室主任他建立了解释学研究所.陶贝斯与于尔根·哈贝马斯以及迪特·亨利希一道在索尔卡姆普出版社出版了理论丛书.除了许多文章,最近他又出版了《宗教理论与政治神学》丛书:第一卷《这个世界的领主》;第二卷《诺斯替派与政治》;第三卷《神权政治》.我们在此发表不久前陶贝斯和弗里安·吕泽尔进行的一次谈话的节选,在这次谈话中陶贝斯的中心思想得到了表述.  相似文献   

20.
N.鲁曼关于宗教社会学的著述始于1972年。最初,他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宗教的社会功能以及社会学中的组织概念是否也适用于教会。把二者结合起来便是一个问题,即在何种程度上和从何种意义上可以说宗教性行为和体验是有组织的以及可以把宗教理解为教会组织形式。70年代中期以后,他的研究重点转向宗教的世俗化问题。在《宗教的功能》(1977)一书中,鲁曼详细地说明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