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阅读与作文》2008,(2):38-38
2007年12月22日11时30分左右,深藏于海底800余年的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在万众瞩目下成功整体打捞出水。随后“南海一号”运抵水晶宫封存。“南海一号”是于1987年夏天发现的南宋时期一艘商船,沉没在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南海一号”古沉船的成功打捞,开创了世界先例,是中国水下考古的一个重大创新。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相似文献   

2.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 ,海洋人文研究在我国传统史学和考古学上长期缺失 ,引发了对于环中国海海洋人文历史认识的偏差。奠基于水下探索的海洋考古学作为海洋人文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包括沉船考古、海港考古、海洋聚落考古等主要实践环节 ,是过去半个世纪西方人文学术的一个部分 ,近 30年来西学东渐并于最近10年传入中国。环中国海海洋考古实践主要体现在沉船考古领域 ,不但包括一系列古海岸淤陆中的沉船考古发现 ,近年来从渤海湾到南海之滨的水下考古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收获 ,国外海洋考古学者还在环中国海以外地区发现了不少近古欧洲各国的东印度公司远东航路沉船 ,所有这些实践工作对于研究我们的海洋先民认识与开发海洋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3.
舟山是海洋大市,海洋考古资源十分丰富。加强包括沉船考古、海港考古、海洋聚落考古等三大领域的海洋考古工作,推进海洋文化建设,是建设舟山海洋文化名城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福建武夷山新发现的架壑船棺,虽然已遭到严重破坏,但是它的发现为研究福建古代史提供了一份新的重要的考古资料。1977年四月间,怀着很大的兴趣参观了这具船棺,并沿九曲实地察看了一些有船棺分布的地方。现根据武夷山观音岩发现的船棺结合文献资料,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请予批评教正。一、船棺的形制和特点目前全国已发现的船棺,最早的是四川,但是,武夷山所见的船棺同四川出土的不同,它一般选择在距地面几十米高,又不容易上去的悬崖峭壁的半山腰石洞中。它不  相似文献   

5.
欧洲民间传说的研究证实了这样一个理论,即口头流传的故事往往反映了古代历史的真实情况。考古挖掘已经证明:希腊《伊利亚特》和其他古代史诗对于武器和日常生活用品的各种各样的描述是真实的,可靠的。从穆卡邪纳时期遗址考古发现的盾、剑及野猪牙装饰的头盔,和荷马史诗中对这类物品的描写一模一样。与盎格鲁撒克逊人史诗《贝奥沃甫》中描绘相似的铁制头盔,现已从于7世纪在萨顿沉船的地方挖掘出来。  相似文献   

6.
陈伟斌 《21世纪》2011,(1):38-39
山东菏泽一工地日前出现一艘古沉船,在对沉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同菏泽市政府、菏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菏泽市召开新闻发布会,这艘古船的年代最终被确定为元代,成为山东省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代沉船,其中出土的一件元代青花龙纹梅瓶“身价”过亿。  相似文献   

7.
熊炬 《中华魂》2011,(7):63-63
浩荡南湖水,浪涌领航船。辟开共运航线,屈指九旬年。几经狂风暴雨,突破惊涛骇浪,左右自纠偏。稳舵排艰险。捷报挂风帆。  相似文献   

8.
仰韶文化渊源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仰韶文化是本世纪二十年代初发现的。解放以后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对仰韶文化的研究,做了大量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积累了不少的资料。仰韶文化正处于我国原始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它是我国考古研究工作上  相似文献   

9.
1973年9月间,在崇安县武夷公社天心大队白岩生产队附近的观音岩西壁南隅石洞中,取下一具船棺(简称一号船棺),现存县文化馆。1977年4月间,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74级师生到崇安县调查架壑船棺、汉城和窑址等古迹,得到了当地各级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我们除了考察船棺之外,还一起实地调查一些有船棺遗存的地方,时间前后一星期。现将一号船棺和实地调查简报如下: 一、地理位置武夷山脉绵亘在福建崇安县全境,武夷山是福建著名的风景区,也是我国颇享盛誉的名山。  相似文献   

10.
重庆峡江地区鎏金铜器发展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以重庆峡江地区近十年考古出土鎏金铜器为研究对象,在统计品类及数量的基础上,发现该地区鎏金铜器种类、分布以及流行时段有其特点,并具备自身的发展脉络。运用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对峡江地区鎏金技术的产生、渊源以及该地区流行鎏金铜器的原因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汉唐以来东瓯故地的建置沿革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与东瓯都城有关的东汉"章安县东瓯乡"在永和三年独立为"永宁"县后,演变为唐宋以来的温州和台州南部郡县。《新唐书.地理五》语"黄岩,本永宁"概括了唐代黄岩县原属汉永宁县故地的历史。考古发现的温岭大溪东瓯古城与塘山东瓯贵族墓葬的地理位置,与汉唐以来东瓯都城故地的郡县沿革史吻合,应距东瓯国都城遗存不远。  相似文献   

12.
大同发现的金代张澄石棺铭显示其所属的张氏墓地是按照五音姓利原则来规划的。在燕云地区,类似的资料还有辽代两例,并可溯源至唐代。这说明燕云地区的五姓葬法,系唐、辽、金一脉相承而来,与中原北方地区宋元墓葬习见的同类葬俗并为唐代以降之两流。  相似文献   

13.
生肖文化始于东汉,盛于隋唐,五代以后一度衰落,直到北宋中晚期,才渐有复苏的迹象。通过考察相关文献与考古资料,拟从神宗出生时出现的“群鼠”异象切入,来勾勒北宋生肖文化发展的大致脉络,并对北宋中晚期社会生肖观念的转变原因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唐代社会风气中尚武的传统源自于战国时期开始的军事模式变化,即以骑射为主的骑兵在战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采取历史文献分析与考古实物印证相结合的方法,从骑射精锐是皇权军事力量的重要支柱,骑射是衡量男子体能与武艺的重要标准,骑猎是增强体魄、提高骑射技能的重要手段,骑射狩猎成为图像表现和纹样装饰的重要题材等方面,论述唐代骑射的社会风貌。研究认为,唐代前期,统治者重视武备,崇尚武功,骑马射猎成为主流时尚,推动整个社会形成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阳刚之气,中央皇权也具有强大的掌控力量,连续开创了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开元之治,唐王朝的综合国力达到了历史新高; 唐玄宗天宝年间,国家武备逐渐荒废,社会风气由建功立业转为安逸享乐,唐王朝开始走向衰落直至灭亡。  相似文献   

15.
《南诏德化杯》立碑目的是南诏史研究尤其是南诏与吐蕃关系研究中需要探究的一个问题。讨论南诏人当时为何要立此碑,应重视此碑所记内容。分析碑文,可以看出所谓南诏立此碑是为了向唐表明背唐投蕃是迫不得已的说法难以令人信服。从碑文所记来看,立碑是在为阁罗凤歌功颂德的同时,向吐蕃示好,表明其继续维持与吐蕃结盟而与唐保持对立的政治态度。  相似文献   

16.
秦王李茂贞是唐末地方割据政权的藩王,其所建立的岐秦政权偏居西秦近60年,在唐末五代的政治舞台上有重要影响。通过近年来对秦王王陵的考古发掘和对文献资料的研究,发现秦王陵兼具唐陵葬制和宋金墓葬的特点,在中国帝王墓葬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唐初,唐王朝对高句丽采取了较为和缓的怀柔安抚政策,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在位期间,亦一直奉行亲唐政策,尽力处理好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使得这一时期唐丽处于蜜月期,极大地促进了彼此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中国古代铜镜与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和审美情趣密切相关 ,引起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关注 ,留下了许多有关铜镜的寓言传说和诗赋佳话 ,“菱花镜”便是其中一例。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和考古资料 ,认真分析比较了唐代菱花形镜、葵花形镜及装饰纹样 ,认为“菱花镜”既不指形制 ,也不指纹饰 ,而是唐代诗人对古代“菱花镜影”典故的引用 ,指的是铜镜“青莹耀日”的精美程度 ,否定了“菱花镜”研究中的形制说及纹饰说。  相似文献   

19.
唐代国子监下辖国子、太学、四门学、广文馆、书学、算学和律学共七学,广文馆在这七学中设立时间最晚,是在玄宗天宝九载七月才设置于国子监中的。它之所以设置,是由于当时生徒离开国子监,给国子监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从更深的层次来说,是由于当时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当时的官学教育产生了危害。它设置不久,就遇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由于统治者不重视等原因,它失去了自己的所有馆舍,搬到国子学中去了。根据现有的史料,特别是考古发掘的新发现,可以证明,广文馆在搬到国子学中去之后仍然存在于国子监中,继续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漆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漆器距今已有7000多年。中国古代的漆器制作积极而广泛地影响到周边国家漆器技艺的产生与发展,特别是在唐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日本仰慕唐朝的文化,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中日文化的交流也达到了高峰,唐朝对日本社会生活及文化艺术产生的影响延续至今。其中漆器的制作技艺也随着丰富的文化交流也传入日本,并对日本漆艺的产生与发展有深刻影响,本文主要就唐代漆器制作技艺对日本的传播与影响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