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93—2005年中国当代美学界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展开的一场争论,是一个转折性的历史事件,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争论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大好形势下,中国当代美学界在西方后现代美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下所产生的,它有力地推动了实践美学主导流派的发展,把实践美学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新实践美学流派。在争论中,新实践美学从许多方面引用、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著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奠基之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观点、立场、方法,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的开放性和生命力。在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争论中,新实践美学非常注意把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优秀遗产结合起来,争论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生态美学和实践美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探讨,证明了这两种美学形态都是建立在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实践观上,从而证明了这两种美学具有同源性和无比旺盛的生命力,澄清了当今有些学界人士把实践美学看作“古典形态”的美学,而把生态美学看作是完全超越了实践美学的错误观点,指出了生态美学是对实践美学的新发展,是具有现代性和开放性的实践美学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3.
刘纲纪的实践本体论美学在美学界独树一帜.其以实践本体论取代和超越认识论美学,有力地推动了实践美学的发展.他既重视社会性又强调感性和人的个性,重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将美看成客观必然性与人的自由性的统一.他认为实践的自由是通过创造来实现的.从审美活动的角度,他将劳动理解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在具体的论述中,他对西方现代美学有批判、有继承,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尤其能有所肯定,主张中国的实践美学应当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进行认真的对话和交流.他还结合具体的创造等问题对实践本体论美学加以阐释.刘纲纪的实践本体论美学观值得我们珍视、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叶茂根深的实践美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践美学拥有得天独厚的理论基础即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实践的含义和结构决定了美学问题的特征和美的特征。语言论美学脱离社会实践,因此它发展到今天已举步维艰。从而后现代主义美学之后的美学应立足于实践。实践美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自我超越的开放性的理论体系,它有着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实践美学拥有得天独厚的理论基础即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实践的含义和结构决定了美学问题的特征和美的特征。语言论美学脱离社会实践,因此它发展到今天已举步维艰。从而后现代主义美学之后的美学应立足于实践。实践美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自我超越的开放性的理论体系,它有着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新实践美学如何向纵深发展——张玉能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实践美学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至今大约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实践美学的确立时期(20世纪50~60年代).这一时期的实践美学主要的成就在于初步形成了美学体系的框架,树立了最关键的美学命题,在美学大讨论中脱颖而出.第二个阶段是实践美学的巩固发展时期(20世纪80~90年代).在这个时期,随着中国哲学界对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深入讨论和研究,实践美学的研究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当代美学的主导潮流.第三个阶段是实践美学的创新时期即新实践美学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一时期,由于西方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想、观点、方法涌进中国,逐渐形成了一股"超越"实践美学的"后实践美学"流派.面对着这股潮流,一些坚定主张实践美学的美学家,一方面应对"后实践美学"的挑战,另一方面调整实践美学的体系,努力完善、深化、修正实践美学的体系,出现了一股实践美学的创新热潮,产生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以实践美学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历程表明:(1)马克思主义学说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是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根本保证;(2)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丰厚基础,离开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传统美学的根基,中国当代美学既不可能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的美学,也不可能发展成为真正当代的美学以及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3)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同时也离不开西方美学的引进和中西美学的融会贯通;(4)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相似文献   

7.
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的论争是 2 0世纪中国美学界自 5 0~ 60年代美学大讨论和 80年代“美学热”以来出现的又一次重要的理论争鸣。对此次论争的情况和意义的梳理是迫切而必须的。作者首先提出并论述了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的理论资源 ,然后选取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的两个典型代表——李泽厚和潘知常 ,以他们为例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的论争情况 ,在历史和逻辑的分析的基础上 ,得出了它们由于与世界性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潮相呼应尚习 ,且向上接续了中国古典人学美学的这一脉传统而成为中国人学美学的两种当代形态 ,并在对话和互补中实现了历史性的汇流的结论。最后 ,作者初步指出了建构当代人学美学学科的可能性及意义  相似文献   

8.
实践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为哲学基础和主要视点的美学流派。新实践美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元方法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美学为根本,综合西方美学的理论精华,充分运用各种学科方法和具体方法,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著对"实践"概念进行了进一步挖掘,它应当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话语实践。"实践美学终结论"者企图以认识论、庸俗进化论、双重标准、西方现代和后现代思想等颠覆实践美学,是一种不利于学术多元发展的行为。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的完整体系,它不但不会终结,反而会开辟通向美学真理的新道路。新实践美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是实践美学发展的新阶段,具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实践存在论美学"没有把"实践美学"推向前进。"实践存在论美学"借助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存在论,把本体论存在论化,把马克思人道主义化,并回到了人性论和人本主义的历史观。"实践存在论美学"力图超越传统本体论,实际上陷入更深的形而上学。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源,是它在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时发生错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和时代化,仍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作指导。  相似文献   

10.
身体美学脱胎于实用主义,而实践美学则主要源自马克思主义.从理论渊源看,二者存在一些差别与对立,但不可忽视其内在学理上的相近和相通.具体而言,身体美学由实用主义哲人舒斯特曼首创,它既充分彰显了身体理论的实用维度,又兼顾了身体审美的实践潜能.身体美学对实践的重视,与实践美学殊途同归.基于此,身体美学进入中国后,迅速与本土的实践美学形成了碰撞融合:一则,身体美学将审美实践的主体从抽象的"人"引向了具体的"身体",指出实践是身体的实践、身体是实践中的身体,对实践美学形成了"具身化"的补充;二则,身体美学将审美活动中的"身-心"因素一并统合到"身体"之中,为实践美学克服"主-客"二元论提供了整体论思路.通过对舒氏身体美学的西学东渐线索加以细致整理,有望建立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实用美学的对话机制,为异质资源的整合方案提供参照意见.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实践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范畴为逻辑起点,强调美的社会性与客观性,并在20世纪末期成为中国美学的主流形态。不过,围绕实践美学所展开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领域呈现异彩纷呈、百花齐放的局面.在这场百家争鸣的理论争论中,实践美学走向何处成为美学界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13.
新实践美学既要告别传统实践美学,又要告别后实践美学,走自己的路。新实践美学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著对于实践概念本身进行了开掘,但是,其核心仍然是物质生产。物质生产制约着精神生产和话语实践,审美活动就是在它们之中超越出来的。新实践美学要建设的是审美的家园,而不是历史的或审美的乌托邦,因为它立足于现实的实践,而不是主体间性的精神活动。新实践美学揭示了,人之所以需要美,是实践使人的需要由实用需要上升为审美需要,美是实践之中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产物。新实践美学在运思上是回到现实的生活本身,在方法论上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元方法为基础,充分运用各种学科方法和各种具体方法,建设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美学为本根,综合西方美学精华的,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  相似文献   

14.
实践美学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最具特色和最具生命力的重要美学流派,它以美学大讨论为契机,深受《巴黎手稿》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又受到思想解放运动的激发和推动,以及南斯拉夫实践哲学中人道主义辩证法的影响。从李泽厚发端,并得到美学学养深厚广博的朱光潜的推动,蒋孔阳、刘纲纪等人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实践美学。近20年来,张玉能、朱立元等人更是在反实践美学论者的批评中修正、丰富和发展了实践美学。这使得实践美学既始终以马克思实践论为理论基础,又不断丰富、发展、进步和完善,从而与时俱进,获得更强的生命力。这是实践美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我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美学将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求得发展?或者更扩大开来说,今天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将出现怎样的一种态势?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将会涉及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从最基本的态势来看,大致上将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超越"美学、消费美学三者的共生与发展。从思想的谱系说,它们分别属于马克思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我们当然不可否认"超越"美学及消费美学存在与发展的意义,因为"超越"美学可能对市场经济发展中,在审美与艺术方面出现的某些消极的、坏的现象提出某种批判的见解,消费美学也可能在研究消费与美的关系上作出某种贡献,但要现实地、历史地、科学地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美学问题(扩大开来说,也是当代世界美学面临的问题,包含消费与美的关系问题),既不堕入到各种非现实、非历史的玄想中去,也不为一时的泡沫、幻象所迷惑,仍然要依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在当代的发展。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要寻求发展,首先要对西方当代的各种美学进行比过去更深入细致的研究,弄清所有理论的根据与实质,其次还要对市场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美与艺术的变化进行全面的分析思考,作出科学的说明与回答。而这两方面的任务的完成都不是轻而易举,可以一蹴而就的。它实质上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史上一次新的飞跃,因此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实践美学是终结了还是发展了——兼与马驰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践美学论者在"回到马克思,发展马克思"的思想指导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具体语境里,有原则地吸纳融合西方美学理论中的合理成分,以适合当代理论生态环境的叙述方式,重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卓有成效地对实践的概念范畴和一些重要命题进行拓殖创新,这不会导致实践美学的终结,而是对实践美学的思想内涵和理论形态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实践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为哲学基础和主要视点的美学流派。新实践美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元方法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美学为根本,综合西方美学的理论精华,充分运用各种学科方法和具体方法,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著对“实践”概念进行了进一步挖掘,它应当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话语实践。“实践美学终结论”者企图以认识论、庸俗进化论、双重标准、西方现代和后现代思想等颠覆实践美学,是一种不利于学术多元发展的行为。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的完整体系,它不但不会终结,反而会开辟通向美学真理的新道路。新实践美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是实践美学发展的新阶段,具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在实践美学众多的理论维度中,李泽厚和高尔泰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把美的本质、美的生成以及美的呈现等问题都纳入到主体的"本质力量"及"主体实践"等范畴中,系统建构出一条从"美的本体"到"美的超越"的理论谱系。李泽厚实践美学对主体性的张扬、对"新感性"和"文化心理结构"的体察以及"形象的自由"都给广大青年和普通大众以知识的启迪,呼应了人道主义和人性解放的文化启蒙。高尔泰将美的本源同主体实践进行联系,高扬了主体在美的创设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强调了"美"与"美感""自由"之间的同一性关系,不仅将自由看做是对规律的掌握,更是将其认为是对日常生活的"超越"。从李泽厚实践美学对"美的本体"的追问,到高尔泰对"美的超越"的肯定,二人将实践本体纳入到美学研究和美学话语体系中,破除了传统美学"主客二分"的理论窠臼,建立起从"实践"到"自由"、从"主体"到"审美"的逻辑框架,促使美学实现自身话语的延展和文化启蒙的时代目标。  相似文献   

19.
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为基础的实践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从人对现实的三个维度(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他人,人与自我)来看,实践美学当然要把生态美学作为自己的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研究人对自然所构成的生存环境的审美关系。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构想来看,生态问题、生态美学都是实践唯物主义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方面或维度。实践美学的最终目标———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体,就蕴涵着生态美学的对象、方法和目的。  相似文献   

20.
蒋孔阳是实践美学的总结者,但是,蒋孔阳不是实践美学的终结者,而是实践美学的创新者。蒋孔阳提出的“从审美关系出发”研究美学的思路,不仅是整个世界美学的发展趋势,而且也是对西方美学的主客对立二分思维方式的超越;蒋孔阳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美学资源,正好显示了蒋孔阳美学思想的开放性和创新性;蒋孔阳关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在创造中”、“美是多层累的突创”、“人是世界的美”等命题也体现了蒋孔阳对于实践美学的创新发展,不仅在结论上,而且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上。蒋孔阳对实践美学的总结和创新是新实践美学的宝贵财富,新实践美学将沿着蒋孔阳先生的创新之路不断前进和发展,创新出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