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0年,抗日战争导致长江下游交通受阻,煤炭来源不畅,奸商乘势囤积,引发上海英法租界的"煤荒".工部局联合煤炭同业公会出售平价煤,缓解"煤炭恐慌".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接管租界,实行煤炭配给制,煤炭资源日益稀缺.英法租界工部局和日本当局采取各种手段消除"煤荒",但由于战争造成的南北交通阻隔以及社会上投机煤炭的行为,"煤荒"问题至抗战结束始终没有解决.  相似文献   

2.
黄海蓉 《理论界》2004,(3):34-35
严格地讲,当代国家结构形式只有单一制和联邦制两种基本类型,英法两国都实行单一制,英法两国的单一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两国在历史文化传统、政治、经济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两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又呈现各自的特色。英国的单一制是分权单一制,而法国则是集权单一制。一、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划分单一制国家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划分上,中央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并且对权力划分的实际效果起决定作用。英法两国的中央政府都享有充分的权力,国家事务的最终决定权在于中央,国家行政区域的划分和地方政府的设置由中央决定。地方政府的权力或自治权…  相似文献   

3.
“北库页岛利权”问题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及战中 ,日苏两国调整关系过程中的矛盾焦点。苏联在国力暂时软弱情况下 ,为换取日本撤军被迫签定“利权”合同。随着国力的增强 ,特别是二战爆发后日本急于“北守南进”,苏联要求解除“利权”合同 ,最后在日本处于战场极为不利的形势下 ,“利权”合同被解除。日苏“北库页岛利权”之争 ,实质上是该岛石油控制权之争。  相似文献   

4.
李琼 《兰州学刊》2007,32(2):74-77
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将近十年的时候,由于苏联领导层内部思想、国内政治发生变化,国内普遍反对阿富汗战争,同时战争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苏联终于决定从阿富汗撤军.具体是通过日内瓦间接谈判和"民族和解"政策来为撤军创造条件,并试图在撤军的同时获取若干利益,但是苏联的主观意图、美国的态度和阿富汗国内政治的发展,使得实现撤军困难重重.苏联撤军阿富汗对苏联外交、东西方关系和阿富汗局势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 众所周知,法国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几乎与英国同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因此,英法两国农业近代化的起点是大致相同的。但是,以后的历史发展,使英法两国农业近代化的进程出现了明显差异。如果说,英国农业近代化的总特点是:农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冲破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后直接确立起来的。那么,法国农业近代化的总特点却是-农业资本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教育在近代中日两国的发展路径存在巨大差异.日本基督教教育在明治初期由于顺应了欧化主义的潮流因而有了较快发展;但自19世纪90年代后,日本因修约问题引发的排外运动则严重阻碍了其发展进程.随着公立教育的完善以及文部省控制的加强,日本基督教教育被逐步嵌入到国家教育体制之中.相比之下,中国的基督教教育由于公立教育的滞后和政府限制的消极,因而得以游离于国家教育体制之外,主要表现为西方基督教传教团体和基督教教育会组织主导下的社会化办学."国家化"与"社会化"的相异发展路径,造成了两国基督教教育在规模与体系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近代中日基督教教育的不同演进历程,在更深层次上受到两国近代以来相异的民族国家建构方式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18世纪初,英法两国的股票投机狂热,引致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泡沫危机。在法国,危机是以密西西比公司的迅速膨胀与迅速破产为基本过程,所以被称为“密西西比泡沫”;而在英国,则是以南海公司投机案为焦点,所以被称为“南海泡沫”。本文准备就这一时期英法两国泡沫经济的产生与破灭、成因与影响进行初步研究,以供借鉴。一、“密西西比泡沫”16世纪以来,西欧的金融业迅速发展起来,以公债制度为主的公共金融也获得空前发展。17世纪时,各国财政开支都大大增加,公债券的发行迅速扩大,因而债台高筑是各国财政的普遍问题。1701-1714年爆发…  相似文献   

8.
国民政府针对中日华北"共同防共"问题的政策措施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敦文 《江汉论坛》2001,12(1):14-19
1935年9月至1936年底,日本外务省和关东军向国民政府要求两国在华北实施"共同防共".本文探讨了日本要求与中国实施华北"共同防共"的真实意图,重点分析了国民政府针对日本要求的"共同防共"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认为日本之所以要与中国实施华北"共同防共",是想以"共同防共"为借口,推动华北"自治"的实现和阻止国民政府中央军北上;同时还想以此诱导中日结盟,隔断中苏联系,阻止红军向华北发展.针对日本的这些意图,国民政府一方面拒绝实施"共同防共",另一方面加强了与苏联的沟通和联系,并相机控制绥远.此外,在对共产党和红军实行武力围剿的同时,也将以政治手段解决共产党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这些政策措施说明西安事变前国民政府因华北"共同防共"问题的提出,对苏政策、对共产党政策和对日政策都出现了值得重视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历史问题一直是阻碍和困扰中日关系向前发展的"死结".近年来,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数次参拜靖国神社,更使中日两国的关系跌入谷底.2006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华展开"破冰之旅",打破了中日高层五年不会面的政治僵局,本文探究了中日关系能否以此为契机突破历史问题的"瓶颈".  相似文献   

10.
海洋在国家政治博弈、经济发展和军事斗争中占据突出地位,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近年来南海问题呈现"六国七方"态势,日本企图利用介入南海争端拉拢东南亚国家,实现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存在,扩大在该地区的影响力,遏制中国势力"南下",与中国争夺亚太地区的主导权。日本对南海争端的介入使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岛礁归属和海域划分问题演变成中日两国在南海地区的政治博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