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属性是什么?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安文同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阶级性》一文中,重新把它提出来了,并且对传统的观点进行了大胆的怀疑,读后颇受启发。但对其中主要观点却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2.
近来发表的一些哲学文章或出版的哲学著作,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有两种提法,一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另一种提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一个实践性。如肖前等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以下简称《原理》)中指出:“总起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见50页)那么阶级性还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的特点呢?《原理》对此则未作论述,既没有说是,也没有说不是。但是,把该书论述哲学阶级性的有关内容联系起来看,显然是不同意把阶级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出现了这样两个互相矛盾的三段式: A.凡真理都无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理,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无阶级性。  相似文献   

4.
瞿秋白的哲学观深受普列汉诺夫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主张从本体论意义上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忽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质或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唯物史观和经济学理论;他阐述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辩证关系,阐明了哲学的阶级性特征,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要以哲学性、阶级性、开放性、时代性为指导思想。坚持哲学性,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当作哲学来教,要以对学生进行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为根本目的,要引导学生追求智慧,增长智慧。坚持阶级性,就是要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国家哲学、官方哲学地位。坚持开放性,就是要把新的认识成果引入课堂,并吸收其他哲学流派思想观点中合理的因素。坚持时代性,就是要紧密联系时代特点,解决时代课题,并在教学中把握理论前沿,把能够代表时代水平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  相似文献   

6.
语言没有阶级性这个问题早在五十年代就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结论。 斯大林在《论语言学中的马克思主义》一文里全面地论证了语言没有阶级性的问题,他明确地指出:“语言的‘阶级性’公式是错误的、非马克思主义的公式。” 毛主席对语言没有阶级性的问题也有精辟的论述。一九五七年七月,毛主席曾指出:  相似文献   

7.
真理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同时真理又是带有阶级性,这里主要指社会科学的真理(语言学和逻辑学除外),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学过程中,有学生问道:马克思主义是真理,马克思主义是有阶级性的,所以,有些真理是有阶级性的。真理怎么会有阶级性呢?这个问题教科书没有定论,我试从真理的价值关系这一角度来谈谈真理的阶级性。  相似文献   

8.
哲学社会科学学报既是开展百家争鸣、进行学术创新的平台,又是建设强大凝聚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的重要阵地。在"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下,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问题上,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如果没有"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就可能会影响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话语体系的建设成效。哲学社会科学学报要突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性就必须突显所刊研究成果学术的真理性和意识形态的阶级性相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学报要担负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政治使命,就必须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9.
真理究竟有没有阶级性呢?“四人帮”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哲学小辞典》) 为了说明这种观点有根有据,他们竟引毛主席这样一个著名的论断作证:“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实践论》)似乎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就是各种真理无不打上“阶级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特点和方法。一是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进行教学 ,体现时代精神 ,突出实践性 ,坚持阶级性 ,贯彻整体性。二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和方法 ,把哲学原理与各种实际联系起来讲 ,或从实际材料中引出哲学观点 ,或寓哲学论证于科学证明之中。三是运用适当的具体教学方法贯彻哲学教学的根本原则。如强化内因的自学、讨论和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法 ,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方法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 ,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是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理论课。随着形势的发展这门课程存在着一些急待改革的问题。为了努力提高哲学课教学质量,必须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过去,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强调哲学为政治服务,往往使哲学随着政治风向转,结果使哲学成了政治的婢女。哲学一旦失去了科学性,就会出现哲学信仰危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又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它所以有力量,使人信仰,就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并由此所规定的科学性是它的生命和灵魂。因此: 首先,要努力做到完整地准确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个科学体系,它是由始终一贯的一脉相承而且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多方面的本质特征,诸如科学性、实践性、阶级性、发展性等等,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并列的,其中存在着一个中心的、指导的线索,这就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从而使哲学无论在性质上、内容上和使命上都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从  相似文献   

13.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制定了科学的实践概念,提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论断,精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大成果——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阐明了自己新世界观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使命。《提纲》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有其科学内涵,具有阶级性、层次性、能动性等特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提供了哲学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适应新时期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的创新发展,有效适应了国内意识形态领域形势新变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指导下的先进性和大众性的统一。新形势下,科学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能动反作用理论为指导,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阶级性理论为基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理论为警示,坚持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15.
“四人帮”全面篡改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把真理问题搞得极为混乱。他们不仅宣扬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和检验真理的主观标准,而且鼓吹真理具有阶级性的谬论。在他们指使下编写的《哲学小辞典》写道:“在阶级社会中,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反映社会领域真理的阶级性是十分明显的。……反映自然规律的自然科学,总的说来,同样  相似文献   

16.
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正确认识、运用和发展真理,对于实现四个现代化都有重要意义。真理究竟有没有阶级性?我认为它是有阶级性的。这里,首先应当弄清楚真理的阶级性  相似文献   

17.
哲学社会科学或称人文社会科学,一方面是"科学",另一方面又与自然科学有所不同.哲学社会科学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价值指向与其科学分析和逻辑解释能力之间如何统一?传统与现代的内在联系上如何处理?民族性与世界性如何统一?思想内涵与表述形式如何一致?都需要深入探讨.特别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是需要在实践中艰苦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真理有没有阶级性?我认为,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没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真理的主观形式会打上阶级烙印,人们在认识和利用真理上具有强烈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从来主张客观真理论,反对主观真理论和阶级真理论。可是,有些同志却提出种种理由说明真理有阶级性。下面针对这些理由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不仅鼓舞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纪元,而且指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创新进程。“七·一”讲话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理想与现实、共赢和共存、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等辩证关系的精辟论述,是党建创新与哲学创新的指针。  相似文献   

20.
《辽宁大学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发表的王磊同志的《人性和阶级性的对立统一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一文,从哲学角度论述了现实中和文学作品中人性和阶级性的关系问题。但是很遗憾,王磊同志文中所提出的基本观点,违背了人类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的客观事实,因而也必然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本文不准备全面地分析王磊同志文章的所有观点,只就其中主要之点谈些看法,就教于哲学界、文艺理论界的同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