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篇小说《沙家浜》作为对同名样板戏的改写,借解构“经典”之名,以时尚的“包装”来寻求卖点。其写作出发点是后现代主义文化背景下的平民主义写作立场。它通过对样板戏中“英雄人物”的戏谑化解构,给消费时代的大众读者提供了一套后现代商业文化色彩的文学快餐,同时也是当下文学写作精神困境的表征。  相似文献   

2.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 )将重点刊发地方历史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文章 ,近期收到海内外专家学者“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文章十余篇 ,将于 2 0 0 5年第 2期刊出 ,其中有 :沈伯俊《张飞形象 :用市民意识改造的英雄》、〔美〕黄保中《“天意悲剧”与“命运悲剧” :《三国演义》悲剧特质》、〔日〕伊藤晋太郎《关羽与貂蝉》、李祥林《三国戏中的貂蝉故事及其性别文化透视》……本刊欢迎作者、记者围绕成都地区历史文化与经济建设进行深入研究 ,并积极向本刊投稿 (投稿方式及要求参见本期第 89页 )。《成都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三国文化…  相似文献   

3.
文题设计 当今社会,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即“时间就是金钱”。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中外食品“快餐”频频亮相。与之相伴相牛的各种“文化快餐”也应运而生:一幕幕《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电视连续剧取代了原汁原味的经典原著;大部分的中外名著,被“缩写”得面目全非;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儒辨”、“儒学的发展与演变”、“孔子、儒学与中国文化传统”三个方面对“儒”、“儒家”、“儒学”、“儒生”等概念进行了系统界说,对儒学的发展与演变及其坎坷的历史命运进行了具体分析。文章指出,儒学传统不能代表中国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传统是以儒家《易》学为主流的《易》文化传统;同时,还指出了这种文化传统的诸多特色和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决定性影响。文章还论证了孔子对中国《易》文化传统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5.
《良友》是一份结合新闻报道的图片杂志,其以图像为主的报道空间成为形形色色的身体出演的一处舞台.学者李欧梵曾在《上海摩登》中对《良友》杂志有过极富创见性的分析,但笔者认为,李氏的论述集中于都市现代性及消费文化的考察,即只关注到“舞台”上的“摩登”身体而遗忘或日遮蔽了另一维度的异质性身体:苦难与暴行中的身体.因此本文重点考察了《良友》中这一“另类”身体,以期获取别样的发现.  相似文献   

6.
“和”作为传统思想的主要观念之一,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文章以《论语》文本为基础,分析了“和”这一观念诞生的文化渊源及具体文化情境,通过分析《论语》中“和”的内涵,进而厘清“和”与“礼”“仁”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揭示孔子思想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7.
《江南建筑雕饰艺术———徽州卷》是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长北教授主持“江苏城市传统建筑的现状调查和城市文化个性设计”与“江苏古建筑艺术价值和保护研究”两项省级课题的扩展成果,其晓畅流美的语言和极其丰富的图片资料,为读者呈上了一道建筑艺术的盛宴。一以往介绍徽州古建筑的专著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建筑测绘为主,辅以少量的图片资料。其优点是专业性、资料性强,不足是调查面窄小,缺少文化分析和审美分析,令非专业读者望而掩卷,退避三舍;另一类则是图片辅以文字说明的导游书,读来见物不见人,更缺乏文化内涵和理论深度。《江南建筑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白鹿原》了深入的分析,认为《白鹿原》是中国新文学以来对中国历史、文化最完整、最坚实的“重构”。文章从“家族文化”、“伦理本位”、象征描写等多方面论证这种“重构”,指出《白鹿原》既再现了儒学原本学说精神,又有“新儒家”式的“返本开新”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9.
当《红楼梦》高居“死活读不下去的书”排行榜榜首,再一次证明了物质的富足并不能真正帮助我们解决精神的浮躁和迷惘,但是一味抱怨或者漠视都不是解决经典传播困境的应有态度.我们这里借用“认知协商”和“文化转换”的理论术语,不完全等同于跨文化学者的原意,而是为了方便探讨异质文化——高雅(经典)文化和大众(快餐)文化彼此的自我救赎之路.按照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当众网友纷纷对“经典”吐槽,投射的恰恰是他们对经典文化不了解的紧张情绪,不过这却对重新认识经典提供了“认知协商”的可能空间;而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转换”也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一种必然性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0.
英国著名律师汉特(M.Hunt)在英国《法律与社会杂志》1999年3月号上发表了《人权法与法律文化:司法和法律职业》一文,对即将生效的人权法对英国现行的法律文化的影响进行了考察。文章一开始提出了两个问题:什么是“法律文化”?人权法所面对的又应是怎样的一种“人权文化”?文章从这一立法与英国法律职业和司法是相互作用上定义法律文化和人权文化的概念。法律文化应涵盖职业的敏感性、思维习惯和理性的反应。汉特试图从体现现行  相似文献   

11.
真德秀的《文章正宗》是一部带有浓厚朱学色彩的实践性诗文选本,其“明义理)、“切世用”的选文标准,具有“实用”、“主理”、“求正”、“尚雅”、“崇古”、追求平淡自然的审美价值取向,体现了内敛和伦理型政治文化特征。《文章正宗》所代表的理学文学观,反映了当时主流思想的文艺观,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编读往来     
编辑部负责同志:您好! 最近我出差上海,无意中购到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书。余先生在“后记”中盛赞贵刊所设“《文化苦旅》笔谈”专栏,说“在所有评论中,我觉得特别严肃而见水平的是鄂西大学学报所设“《文化苦旅》笔谈”专栏中该校中文系五位教师发表的文章。我很惊讶鄂西大学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当代散文艺术的思考水平,……深感中国大地上藏龙卧虎的处所实在不少。”  相似文献   

13.
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第6期发表文章《公司核心能力》,作者建议公司将经营的焦点放在不易被抄袭的核心能力上,由此引发后来的“虚拟企业”热。文章在分析虚拟企业及其文化特点基础上,探讨建设虚拟企业文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文章提出了一种研究《道德经》的特殊方法即以道教的实证觉察与科学研究“合一”的方法,通过“将研究《道德经》的主观意识还原”和“将研究‘人’的主观意识还原”的研究途径,达到探索《道德经》本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诗》研究一直被经学、文学两大传统所左右,研究成果往往因囿于学科视野狭窄而产生偏颇。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诗》研究,则试图将《诗》研究的经学和文学两大传统融合起来,并引进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文化诗学的理论,将《诗》放在具体的、历史的文化语境中,对其做跨学科、交叉性、汇通性的全面观照,从而揭示出《诗》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在文化生态学阔大的研究视野之下,《诗》研究中的许多学术难点,如《诗》之发生与成书、《诗》之“雅”“颂”的文化价值、《诗》之“变风”“变雅”的缘由以及《诗》之“十一国风”的艺术风格,都变得逐渐明晰起来或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解释。而且,通过对《诗》的文化生态学研究,《诗》与诸子百家的关系也慢慢被梳理、提升出来,《诗》之“变”打破了“雅”、“颂”时代的王官之学的一家独大和思想禁锢,《诗》之“十一国风”则开拓出了士大夫的自由风气、忧患意识、批判精神、家国情怀,这些都为诸子之学的“百家争鸣”开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16.
祖籍山东青岛的王清福是“美国华裔”第一人,不仅在美国创办《华洋新报》和《美华新报》等中文报纸,还在《北美评论》《大西洋月刊》《哈珀斯杂志》等报刊上用英语发表150余篇译介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他准确阐述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和饮食文化,改编了典型文学文化人物形象,为中美两国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通过发掘王清福报刊文章的跨文化传播价值,厘清苏思纲新出王清福传记中涉及杂碎的不妥之处,将《西游记》在英语国家的译介史向前推进十年,重新审视王清福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从远古神话到到当代小说,从考古、民俗到文学想象,“蛙”意象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富有变化的过程。文章结合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对莫言长篇小说《蛙》中的“蛙”意象进行深度分析,追溯到“蛙”原型中的“蛙女神”,将其与小说中突出的人物“姑姑”进行对比,揭示这一原型意象的运用对小说文化蕴涵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月令》是一篇重要的先秦文献,以往学者大都注意于从经学、礼制、民俗、文化等角度进行研究,而忽视了语言研究。文章即尝试对《月令》中的两个词语“总至”与“鲜落”进行考释,纠正前人的词义误释和文献误校。  相似文献   

19.
吕祖谦在突破《精骑》片段选文的困境后,于淳熙元年完成选录古文经典的《古文关键》,成为评点类选本的开山之作。《丽泽文说》与《总论》互有出入,都是吕祖谦与弟子谈文之际见解的笔录,但与《古文关键》没有直接附属关系。《古文关键》之前所附的《要法》,则是《总论》的精简整理本,反映了弟子笔录的条目与《古文关键》相配合的过程。《古文关键》创造性地将标抹符号与文章剖析相结合,开创了要法、总评、尾评、夹评相结合的评注形式,提揭大量时文结构术语,引领了文章评点风气。其立柱一说,是“段子”文字在文章结构上的形式呈现,构成八股文“四比”体式的滥觞。吕祖谦根据科举应试需要,标举“关键”,强调格法,以评点的形式,将古文经典重塑为“有用文字”。狭义的“关键”为章句组织方面的紧要之处与其间奥妙之法,广义的“关键”即“文诀”。吕祖谦文章学思想的新锐性与系统性,使他成为文章学成立时期的中心人物。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潜结构’的作用”的质疑 1987年《创造与人才》第一期刊登了温元凯、余明阳的《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潜结构”的改造》(以下简称《改造》)一文,并作了提要介绍。该文的第一部分,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潜结构’的作用”归结为:“中国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面临严峻的局势:传统文化‘潜结构’的全方位制约。”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 (一) 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面临的矛盾不是传统文化‘潜结构”的全方位制约,而是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求不相适应。因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