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存在于马克思原著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从"终极关怀"的意境感召人类超越现实局限而追求未来的理想社会.我国今天实践着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不是马克思意义的"成熟的社会主义模式",而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尽管它在本质上否定资本主义,但因其所处的社会存在基础尚未超越资本逻辑统治的全球化时代,因此它乃"立足于资本逻辑的社会主义".据此,我国制定的发展战略,就不应是彻底否定资本逻辑的"纯粹社会主义"性质,而应是仍然利用资本的力量来发展自身,并据此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合历史规律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传统文化中"和谐"理想的现代翻版,而是根源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无论从理论内涵、生成语境还是从时代条件、社会形态特质来看,传统文化语境下的"和谐"理想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想都具有本质的区别。从根本上说,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这两种基本关系的和谐,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也是衡量建构和谐社会可能性与现实性的根本尺度。由此观之,前资本主义社会直至原始社会不可能出现真实的社会和谐状态,开启并推进现代性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亦复如是。和谐社会具有现代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本质规定。共产主义实践,就是要解决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引发而其自身不根除的社会冲突的历史运动。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始阶段,其本质规定内在地包含着和谐社会的总体性要求和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李英 《理论界》2002,(6):9-10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目标,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发展相统一的基本依据是: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本质规定相统一;与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和优越性相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的迫切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在现阶段,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根植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本质规定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和价值目标,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本质特征的一个重要概括: 其一,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的全面发展首先看作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相结合的全面发展。认为,人的本质规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特定内涵,  相似文献   

4.
姜家生  刘庆丰 《学术界》2012,(3):154-161,287
资本逻辑是指资本作为一种主体性存在,在自身运动中所体现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马克思共产主义价值观的起源,与资本逻辑密切相关.具体表现在:在阐释资本逻辑及对资本逻辑进行合法批判过程中,马克思为其共产主义价值观的生成提供了思想场域和理论依托.消灭资本逻辑运行的经济所有制,是这种价值观的独特主张.而资本利益与劳动利益的对立,则为这种价值观生成提供了信仰主体和内在动力.做上述考察之后,马克思共产主义价值观的现实性、真理性和说服力,便得以进一步澄明和弘扬.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资本现代性批判的根据是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存在论.马克思把资本确定为现代社会的本质和基本建制,现代性在本质上就是资本现代性,现代政治文明是在资本逻辑中展开的.马克思揭示了资本政治文明的成就,也揭示了它的限度.要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发挥资本推动政治文明的巨大作用,同时,要警惕资本的负面影响.当今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力量仍然是资本,因此,马克思的资本现代性批判理论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是有严格的区别的。在早期著作中 ,马克思不赞同当时流行的种种“共产主义”学说 ,他明确地把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称之为“社会主义”。在马克思看来 ,当时流行的种种共产主义只是社会主义原则的一个片面的实现 ,只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一个中介、一个环节 ,它不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的肯定 ,不是最理想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社会主义社会作为理想的社会制度,而共产主义则只是一种运动,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一个必经的环节.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把未来社会称为共产主义社会,并且摒弃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名称.马克思在1849-1850写成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把自己的理论称为"革命的社会主义理论",把未来社会称为社会主义社会.自此以后,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两个名称就一样了,指的都是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个未来社会.马克思在1875年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把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两个阶段,但并没有把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列宁在1917年8-9月间写的<国家与革命>一书,是把头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性著作.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了物质生产要素作为资本的载体,社会关系是资本的本质,资本的载体和本质的统一构成了资本的内涵.马克思进一步指证了作为资本本质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就是作为社会关系支配力量存在的社会权力,集中体现在资本的"生产强制"逻辑、"消费强制"逻辑和"文明强制"逻辑等方面.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需要我们形成资本的"边界意识":既要充分认识到作为物质生产要素的资本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和提供生产力方面的积极作用,更要保持对作为社会关系支配力量存在的社会权力的资本本质的清醒意识,限制其诸多负面影响,努力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9.
对于事物的本质,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去认识和评价,从而得出事物的现实本质和理想本质。社会作为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有其现实本质;但从社会化程度衡量,又有其理想本质。广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实现了全面社会化,符合社会的理想本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社会主义现实本质与理想本质的统一,是指导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  相似文献   

10.
研究马克思正义思想必须诉诸他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与超越。资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但却没有解放生产者,未能实现社会正义。在肯定资本文明面的同时,马克思对资本逻辑实体形态、关系形态以及文明形态的非正义展开了深刻批判,构建了以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必要前提、以无产阶级社会革命为实现手段、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指向的共产主义正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马克思正义思想指引下实现社会正义的现实道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把握和利用资本价值,超越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逻辑,让资本为人民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