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3 毫秒
1.
土地作为一种基础性生产要素,其政策问题牵系我国现代化进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政策选择、城市住房市场调控都是基于土地之上的深刻影响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和城市住房市场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结论: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关键不是土地所有权问题,而是怎样处置好用益物权流转、解决好土地收益分配使用问题,通过单独设立土地收支预算、在保有环节出台房地产税等财税政策强力遏制土地和房屋投资或投机需求,以调整、完善土地和住房市场财税制度。  相似文献   

2.
租赁性住房企业化供给的市场困境主要为投资收益太低、税负较重以及资金筹集困难等。通过对住房租赁企业投资收益与成本进行测算,发现售租比、利率及税费是影响住房租赁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围绕这三个关键因素可进行不同模式的政策设计,即限地价模式、限利率模式、住房保障模式,以支持不同地区、不同市场的住房租赁企业的发展。对于房价很高、售租比很大的大部分城市,可选择降低土地成本、实施土地限价出让、减少税费、提供长期性贷款的政策支持模式;对于售租比较为合理的部分城市,可选择提供长期性低利率贷款、减少税费的政策支持模式;此外,对于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可选择全方位的税费减免、土地限价、长期性低利率贷款的政策支持模式,作为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地价和房价大幅度上涨,导致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我国住房保障财税政策在保证财政投入、税收优惠、保障土地供应、规范房产税及保障性住房管理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常住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拉大及农民工回流表明:农民工市民化政策目标与效果存在差距。上述问题与农民工就业结构、空间配置紧密相关:第一,需求层面:存在农民工就业结构性失衡;城市扩张强化对农民工的劳动力需求,但面临学历错位。第二,供给层面:从农民工根本利益出发,对定居意愿、用益物权和住房性质进行Probit计量分析发现:拥有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对定居意愿呈负向影响,土地流转、在城市拥有住房或正规性租房均有正向影响。住房性质(购房/自建房与租房)对用益物权的影响具有调节作用。第三,供求综合分析:就业错位和学历错位影响其城市收入,政策错位可能降低户籍吸引力从而影响迁移意愿,弱化定居意愿的因素占主导。应加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加强城市尤其是县域的住房保障及公共服务供给,尽快扭转三大错位,推进市民化与助力乡村振兴并进。  相似文献   

5.
焦点     
楼市调控进入多方博弈阶段 自去年四季度至今,有十多个城市及部门在住房标准、公积金、土地等多方面对楼市政策做出“微调”。  相似文献   

6.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回顾、我国城市住房存在的问题、国外住房政策借鉴和解决中国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前,农民工已成为城市住房最困难的群体。现行制度和政策使城市可支付住房严重不足,农民工的住房需求得不到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与金融制度的支持,政府、市场、企业也未能有效承担农民工住房的供给责任,城市住房市场存在严重的供需错位。通过制度与政策改革,逐步提高城市住房的可支付性,使政府、市场、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成为农民工住房的供给主体。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住房保障既存在保障房类型单一、保障房资源配置非均衡、政策排斥严重与覆盖范围小等固有的缺陷性失灵,也存在地方政府选择性执行、保障房"空间失配"等政策变异性失灵。住房保障政策失灵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认识不足、财权与事权不对等、土地供给障碍,亟待实施差异性住房保障政策、建立住房保障财权与事权分担机制、破解土地瓶颈等予以矫正。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的城市经济适用房政策在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广泛争议。这些争议虽有益于社会关注城市弱势群体住房困难,但对问题根源的探讨不够。文章试从社会政策的视角对现行的城市经济适用房政策进行分析,提出现行政策实施的结果是“非弱势群体占有了公共财政补贴”,解决城市弱势群体住房困难,应明确政府角色,以促进社会公正、有利于社会整合为政策目标,构建以“廉租房”为首要资源配置方式的城市住房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0.
新政时期是美国公共住房政策确立与初步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多年城市化带来的低收入住房问题与大萧条期间的住房危机,联邦政府开始大规模建设公共住房,并出台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公共住房法案.新政时期的公共住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萧条期间的住房矛盾,具有显著的开创性政策意义,且对其后政策发展影响深远.但是,美国城市低收入住房问题是长期积累的历史问题,针对该问题的公共住房也必须是一项长期建设与完善的国家政策.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有关于德国城市住房政策干预的研究很少考虑到德国城市化历程与社会文化传统的共同影响。对德国的历史社会学研究表明,早期城市化阶段其住房问题与住房政策干预初步萌芽;中期城市化阶段住房问题充分显现,住房公共政策占主导地位;进入晚期城市化阶段后,住房社会政策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但直到二战后的后城市化阶段,德国才最终凭借强有力的住房社会政策干预根除了住房短缺问题,并形成了富有德国特色的社会住房体制。德国个案展现了城市住房问题及其政策干预的“工业化逻辑”与“制度化逻辑”,对21世纪中国开启以农民工为对象的城市住房社会政策时代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市场化对我国住房政策制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住房市场化进程的深入,住房一、二级市场联动和需求多元化对住房政策的影响日益突出。本文概要介绍市场化下发达国家对住房政策研究的主要方法——“过滤模型”;应用“过滤模型”研究我国住房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对政府的城市住房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实现“居者有其房”是体现我国政府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文章总结我国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实践,剖析我国城市保障性住房“实物配给”和“资金配给”两种模式的优劣,根据我国城市间土地资源储备不同而难以建立起统一的住房保障体系这一基本国情,提出不同区域城市建立各自有效的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居民住房条件大幅改善,但房价的过快上涨又使低收入群体陷入住房困难,从而促使国家住房保障政策的出台。相比之下,欧美发达国家的住房保障政策起步较早,相关法律制度较为完善,住房保障的资金来源渠道较广,住房保障政策发展较为成熟,在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据此,拟通过文献研究的方式,在分析美国住房保障政策的基础上,将中美两国的住房保障制度进行对比,从而努力探寻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5.
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是实现保障性住房政策目标、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重要措施,地方政府的执行行为直接影响着保障性住房政策目标的实现。广州市政府积极作为,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土地供应,扩大对象范围,加强分配管理,执行保障性住房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也存在公众满意度不够高的问题。完善执行计划,加大执行力度,强化监督管理,提高人员素质,既有利于优化地方政府的执行行为,又将促进保障性住房政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公共住房体系的构建,是当前住房领域改革的重中之重.文章提出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应改变传统的住房保障观念,树立现代的公共住房观念,把公共住房与城市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各项公共住房政策体系的建立,利用市场机制,运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当前的住房问题.这样才能在做好公共住房的基础上,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发展,从而达到两者的相互促进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拆迁补偿政策是政府为实现城市发展对被拆迁人的必要偿付。但是,在住房制度变迁等不稳定因素影响下,政府、开发商与被拆迁人之间的利益博弈制造了行动的负外在性,影响了非拆迁购房人通过改善住房提升社会地位的努力,不利于城市公正的实现。城市公正是一种基于政策公平性的正义状态,它意味着拆迁户与非拆迁户等各异质性群体亦能公平享受到城市资源,并不因分离性政策而使其利益受损。保障异质性群体不因分离性政策的负外在性而使其利益受损,是实现城市公正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8.
城市购房入户制度和住房限购政策都涉及居民的迁移和地方公共产品的配置问题,利用蒂布特模型及其拓展的Tiebout-Oates-Hamilton模型分析上述住房政策,结果显示,在二元社会体制和户籍制度背景下,购房入户制度是有效的制度安排,但保证其有效性的制度因素,恰恰是推升住房价格的重要因素,而住房限购政策则可能导致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的无效率。改革住房土地出让制度,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并同时开征住房财产税,是消除地方公共服务资本化和抑制住房价格上涨的有效政策组合。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以往国内外学者在住房保障经济学研究中的经典争论;以环境动态的视角进行政府住房保障的经济学分析,推导证明了在房价持续明显上涨的情况下,政府住房保障政策新的最优选择--实物补贴优于货币补贴,以及政策实施的理论阀值.我国政府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住房保障新政策是合理的,在房价高企之下,各级政府应多方筹措公共住房建设和住房补贴资金,从多层次来满足城市中低收人人群的合理住房需求.  相似文献   

20.
从供求关系看我国城市房价持续上涨且偏高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都由其供求关系决定,住房也不例外。在分析导致我国城市房价持续上涨且偏高的需求拉动因素:人口增长;城市化加速拉动需求;住房、金融制度改革释放大量“压抑”和未来需求;城市拆迁导致的被动需求;投机需求以及相对的供给无力因素:信贷和土地紧缩导致住房供给短期不足;房地产开发成本上升;住房供给结构不合理导致有效供给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控制我国房价合理上涨的对策:增加土地供给;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合理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遏制住房投机需求;正确引导消费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