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分析三岛由纪夫的哲理性小说《金阁寺》,揭示了主人公从崇拜美到毁灭美的心理过程,论证了作品中的主人公与作为美的象征物的金阁寺之间的关系是从统一、和谐走向冲突、对立。  相似文献   

2.
《灶神之妻》是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集中描写了出生于富裕家庭、美丽温柔、知书达理的女主人公雯丽的坎坷人生以及她敢于冲破环境束缚,自由选择、自我创造并最终赢得幸福的心路历程。文章试从存在主义视角阐释女主人公雯丽探寻独立自我、有存在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3.
《金阁寺》作为日本战后文学由传统的重视“伦理性、思想性”回归“文学性、艺术性”的典型文本,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受到很大重视.这导致了《金阁寺》内蕴的伦理价值远未得到充分阐释,而处于“文学性”的遮蔽中.文章从叙事伦理学的角度对“金阁”作为伦理上的“绝对他者”重新解读,呈现文本所蕴含的伦理空间.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对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一天的等待》,进行了分析。作者 着重分析了文章的意境美、绘画美,从而衬托出主人公的心灵美,使读者得到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的传记文学题材多取于当时社会的下层,主人公大都是市井小民或普通百姓。本文从柳宗元传记文学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上探讨了“小人物”等弱势群体的人文价值,记述了柳宗元对真、善、美的人文追求,以及其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进步的社会历史观。  相似文献   

6.
叙述密度与意象空间——《病相报告》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病相报告》是一部吊诡之作 ,抒写了老年人的爱情。主人公的悲剧性爱情 ,悲剧性人生 ,充满了悖论。这是贾平凹的审美乌托邦 ,他企求美的拯救与救赎 ,这构成了小说意象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7.
昭和25年7月2日清晨,一名21岁的年轻和尚放火烧掉了金阁寺。事件发生后,小林秀雄认为这是象征了战后日本社会的令人费解的事件,于是在9月号的《新潮》杂志上刊写了题名为《金阁烧失》的随笔。依我见,《金阁烧失》同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创作关系最为密切,因...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善于借助自然界的小动物来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力量,以其原初生命力来填补人类朴实生活下的裂痕,因此其文学风格具有独特性与奇异性。这一创作风格在其短篇小说《一个女人》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猫、狗、鱼等小动物与女主人公相互润泽,使平凡、纯朴的女性主人公与之相得益彰,焕发出善美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9.
张平的长篇小说《国家干部》所反映的是共产党如何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这一敏感题材,它把主人公放在大时代的血与火的较量中,通过与党内宗族势力形成的关系网进行的较量,从深层次挖掘了主题。在艺术构思上,这部小说赞颂了党性美、人性美、人格美,谱写了一曲美的颂歌。  相似文献   

10.
帕斯的《双重火焰》和布宁的《阴暗的林荫道》在表现爱欲及爱情时皆涉及到与宗教、自然和人类终极目标的内在联系,从而使这两部不同时代的作品形成了一种对应关系。一如帕斯看见了爱情的两面性一样,布宁在表现了相爱的主人公的种种精神和肉体磨难甚至死亡之后,仍旧在其爱情诗篇中高扬着一个贯穿始终的信念:“世上没有不幸的爱情。”对二者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作为具体美的爱情对个体有意义,而作为绝对美的爱情则对人类及其拯救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威廉·坦普尔爵士园林思想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薄弱之处。实际上,坦普尔在《论伊壁鸠鲁的园林,或论园艺》中系统地探讨了园林的起源、伦理意义和审美形态等问题。他从病原学的角度出发,把园林作为治疗人们过剩欲望的理想之地。他虽然赞同伊壁鸠鲁主义的退隐思想,却从政治德性、顺从自然、自由选择3个方面阐述了园林的退隐伦理。在园林之美上,他认为美在于形式,但是这种形式既包括欧洲的规则式之美,也包括中国的不规则之美。坦普尔的园林理论对我国当下的疗养院园林、私家园林的建设等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儒家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文庙蕴涵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哈尔滨文庙是全国众多文庙中极具特色的一座,数字化后的文庙不仅具有传统的文庙之美,数字技术的应用又赋予其新的审美特征。以比特为单住重构出一个虚拟的数字文庙后,用户可以通过与数字文庙系统进行不同层次的交互。全身心地沉浸到虚拟现实世界中,享受全新的审美体验。此外,数字化文庙将技术与艺术、传统与现代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宣传儒家礼制思想、宣扬儒家以和为贵的主张和弘扬儒家正统哲学搭建起一座数字化的桥梁,有助于人们更进一步地了解和认识儒家文化。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天坛主要建筑——圜丘坛、祈年殿、皇穹宇为例,从天坛建筑的形、色、声、数乃至整体布局等多方面的审美视角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哲学宇宙观思想,阐述这一哲学宇宙观思想是如何通过天坛的具体建筑形制及在其中所进行的祭天仪式,意在对人的引导,由此形成人天合一的太和终极境界。   相似文献   

14.
作为宋代重要的禅仪著作,《禅苑清规》不仅对中国禅文化的表征与内涵起到了形塑作用,而且影响远及日本。日本禅宗临济派初祖荣西的《兴禅护国论》和曹洞派创始人道元的《永平清规》《普劝坐禅仪》等著作,均参鉴了《禅苑清规》的内容。在参鉴方式上,荣西著作以单句引用、要义概述为主,而道元著作则常见大段转写、整条摘录,这种差异缘于不同时代条件下荣西与道元在弘法路径、修禅方式上的不同选择,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南宋禅林清规东传日本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新昌大佛寺有弘一大师题书“天然胜竟” ,字体遒劲优美 ,为弘一大师书法力作。考证此题书之缘由 ,对新昌文史资料研究有补缺之意义。弘一大师李叔同出家前曾两次应乡试。考证其具体时间 ,对弘一大师李叔同研究亦具有重要实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日本学者气贺泽保规先生在《武则天的感业寺出家问题与德业寺》一文中认为,唐太宗驾崩后,作为太宗才人的武则天并未出家感业寺,而是栖身于长安城休祥坊母亲家中,"感业寺是在强烈意识着德业寺的心理状况下虚构的寺名"。揆诸史实,武则天出家为尼于感业寺,确凿无疑。感业寺不是"一个架空的影子寺院",并非人为虚构,它位于唐长安禁苑内,遗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街道办事处感业寺小学内。感业寺与德业寺没有必然联系,都是唐长安禁苑内的宫人尼寺而已。  相似文献   

17.
从《长干行》三译文看汉诗英译中的模糊美再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模糊美学的发展,模糊概念引入了美学领域,模糊美成为模糊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不确定性是模糊美的主要特点。中国古典诗歌讲求“意境”、“情景交融”,体现了丰富的模糊美特性。英语诗歌虽然具有较严格的语法规范和严谨的逻辑关系,仍然把对模糊美的追求作为最高境界,这使得英汉诗歌翻译成为可能。不过由于不同层次的语言规则和文化背景,英汉诗歌中的模糊美再现具有相当难度。通过对比李白所作的《长干行》的三首译文,阐述了汉诗英译中模糊美再现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再现模糊美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18.
修辞行为是一种审美行为。审美主体、引起主体美感的对象与特征、话语媒介是其核心三要素。修辞行为审美,在"物理世界"求真,在"文化世界"求"俗",在"心理世界"求善,在"语言世界"求美。"得体美"是修辞审美在"四个世界"交融汇合中的高度统一,是修辞审美的最高准则与境界。  相似文献   

19.
《全唐诗》收录张祜诗两卷,其中有一首题赠寺庙诗《禅智寺》,《张祜诗集校注》题作《上方寺》,且注释与《增订注释全唐诗》完全有别,经过考辨,其题应为《慧聚寺》。  相似文献   

20.
从美的价值、美的特征、理论家心中的美、传统美的理论、当代美学的审美价值和审美对象等角度对崇高理论的起源和理解都做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崇高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古典阶段,古罗马美学家朗吉弩斯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他认为崇高的根本特征是灵魂的"自我超越";第二是现代阶段,以艾迪生、博克和康德的理论最为著名.艾迪生的观点同朗吉弩斯一样.博克认为崇高就是被视觉认为恐惧的东西.康德则发展了合理的崇高理论,使"崇高"代替"优美"成为18、19世纪西方美学的主潮;第三是后现代阶段,以法国哲学家利奥塔的论述最为著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