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府际关系大致可归结为纵向、横向、斜向三种类型.不同向度的府际关系表现各异."职责同构"和"向上负责"是单一制的现实表现.服务导向是理顺府际关系的切入口.跨域治理是处理府际关系的突破口.其中,跨域治理的驱动力是各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合力;城市群是实现跨域治理的重要依托;建立各级各类非政府的跨地区合作组织是跨域治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语场、语式和语旨乃语域理论的主要构成要素.这三个变项成为情景语境的主要特征.它们共同决定语域的取向.语域理论在翻译中有其应有的作用.它有助干译者全面、准确理解原语,从而最大限度地传达原语的语境信息,产出合适的译本.因此,该理论的指导可以确保成功实现跨语言、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3.
陈建森 《学术研究》2012,(5):139-146
演述时空是戏曲剧场存在的基本形式。宋元戏曲的"演述时空"是演述者与观众在剧情内外展开交流互动的场域,主要包含剧场的现实生活域、审美游戏域、剧情虚构域和跨域四种基本形式。戏曲演述者身份的转换即意味着剧场主体间交流语境的转换,而剧场主体间交流语境的转换亦即意味着剧场演述时空的转换。宋元戏曲的演述时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演述时空与演员、行当、剧中人和观众之间的交流语境同在;二是演述时空随着剧场交流语境的潜换而变换,随着剧场交流语境的消失而消逝。  相似文献   

4.
囿于行政边界的分割,集中连片特困区已演化为一个具有较强行政壁垒的边缘地区,大量跨域公共问题由此滋生,现有的行政区行政治理模式在应对上述问题时已显得举步维艰。集中连片特困区要想超越行政区划的藩篱,从整体上推进扶贫攻坚战略,必须率先在公共管理模式和机制上有所突破,要为常态性的跨域扶贫和协作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制度平台,应摈弃原有的行政区行政观念,转而构建"跨域合作、多元协同"的跨域治理模式。以武陵山区为案例探讨了集中连片特困区跨域治理模式的内涵和逻辑,并深入分析了上述模式得以有效运行的相关配套机制。  相似文献   

5.
"情态"是跨语言普遍存在的语义范畴。英汉两种语言表达情态的语言资源和行文规范各不相同,在进行情态意义互译时,译者应适当调整情态的语言表达,运用灵活的翻译策略重构原文的情态意义,动态地实现情态表达的人际功能。  相似文献   

6.
浅析跨域治理中服务型地方政府功能优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涵 《理论界》2009,(8):46-47
本文在对服务型地方政府功能变革传统路径反思的基础上,指出随着跨域治理需求逐步增强,地方政府应减少基于自身利益谋求的意愿性制度供给,改善相对封闭的公共服务体系,立足公共性进行功能的优化和调整,加强对社会公共需求意愿的回应.  相似文献   

7.
跨域公共问题协同治理:理论预期、实践难题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同治理倡导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平等性、协同性和有序性,通过系统内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作产生集体效应,为解决单一主体无法有效治理的跨域公共问题提供了可能,可以实现服务与资源、政策与管理的协同增效。但当前在跨域公共问题协同治理过程中,仍面临着目标一致形成困难、权力共享实现困难、公民社会发育迟缓和正式规范先天不足等实践难题。因而,以协同理论为指导,培育跨域公共问题协同治理的社会资本,完善跨域公共问题协同治理的法规制度,规范跨域公共问题协同治理的权责体系和健全跨域公共问题协同治理的运行网络,就成为实现跨域公共问题协同治理中各要素、各系统、各部门协同增效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论跨域治理多元主体间伙伴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日渐增多,错综复杂的跨域公共问题大量出现。面对大量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社会公共事务,仅仅依靠地方政府这个治理主体难以解决,需要运用跨域治理理论,多元主体之间构建伙伴关系,共同进行有效的治理。本文以湖北省梁子湖水污染防治为例,阐明为了有效应对跨域公共问题,需要跨域治理多元主体之间构建伙伴关系,并提出了建立伙伴关系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9.
姚晔  宋诗瑶 《理论界》2010,(8):209-210
域是安全边界,需要建立信任关系,这样才能使域用户账户在具有信任关系的两个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得域用户账号可以跨域使用。信任关系可以双向信任,也可以是有选择地单向行为。  相似文献   

10.
陈波 《晋阳学刊》2012,(3):70-82
对克里普克的模态论证及其相关环节做了详尽的批判性考察,得出如下结论:(1)关于严格性的直观测试行不通,其中存在一个不合法的跳跃:从"一个对象必定自我同一"这个形而上学论断跳到一个语言哲学命题"一个名称是一个对象的严格指示词";(2)关于严格性的精确定义与引出严格指示词的语言直观相冲突;(3)反驳描述论的模态论证不成立:所谓的"严格指示词"可以归结为在模态语境中取宽辖域的非严格的名称;假设真有所谓的"严格指示词"的话,限定摹状词也可以被严格化,我们仍没有理由否认名称是相应摹状词的缩写。(4)克里普克对关于他的模态论证的宽辖域批评所做的回应也是失败的。所有这些结论都依赖于一个隐含前提:名称和摹状词在模态语境中可以取宽辖域或窄辖域,而此前提在本文中得到了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