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法国17世纪的文学主要是"古典主义"的悲剧,何以难登大雅之堂的莫里哀喜剧可以获得观众的认可,并一跃而成为后世法国戏剧的"经典"?除了莫里哀本身的戏剧天赋之外,还有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一现象呢?本文将从莫里哀所处的时代背景、观众观念以及其莫氏喜剧本身的艺术魅力入手,来探究这一喜剧形式大获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的绝大多数喜剧,既不同于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漫画喜剧,也不同于十七世纪古典主义喜剧家莫里哀的讽刺喜剧,而是一种被人们称之为“抒情喜剧”或“浪漫喜剧”的作品。它的特点,不仅取决于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它所反映的社会内容,而且取决于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但是,莎士比亚并非一开始就体现了自己特有的喜剧风格,而是经历了一个阶段的创作实践之后,才走上了“抒情喜剧”的创作道路的。那么,他的第一步在哪里呢?在我看来,这“第一步”就在《维洛那二绅士》的创作上。正是在这个剧本身上,莎士比亚所独有的喜剧风格开始萌芽并显露出来。虽然这一风格特色,还有待于莎士比亚以后的喜剧作品去充实、完善和提高,但是它的“面目”已经呈现得十分清晰、明朗;甚至可以说,正是《维洛那二绅士》所体现的风格特色,照亮了  相似文献   

3.
<正> 《悭吝人》是莫里哀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揭露资产阶级拜金主义本性的喜剧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守财奴、吝啬鬼阿巴公的形象,藉此对资产阶级作出了有力的针贬。该剧于1668年公演时,观众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浓厚兴趣。初演时,布瓦洛天天到场,看得开怀大笑,逢人便说:“好戏,好戏!”三百年来,这出戏一直是莫里哀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成了风靡世界剧坛的不朽名剧。关于阿巴公的形象,历来就有争论。普希金在称赞莎士比亚时就曾用莫里哀的《悭吝人》作陪衬,他说:“莫里哀的守财奴是吝啬的——但只仅仅如此而已;莎士比亚的夏洛克一方面是吝啬,而在同时又很机敏,有复仇心,喜爱子女,头脑聪明。”  相似文献   

4.
莫里哀(1622-1673)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大师.在欧洲戏剧史上,他的名字和莎士比亚一样响亮.莫里哀遵循古典主义美学原则,辛勤笔耕,创作了一大批脸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其中尤以《骗子》[1]最负盛名,这是莫里哀思想上和创作上成熟时期的代表作,“被认作古典主义性格喜剧的范例“[2]《骗子》是一出五幕喜剧,剧情很简单,写一个骗子伪装成虔诚的教徒,混进资产阶级奥尔贡家里,以“良心导师”的身份,施市教义,暗底里却干着诱骗主人妻女、夺取主人财产的勾当.最后五行败露,被国王捉拿归案,其主题是及虚伪,反宗教.《骗子})…  相似文献   

5.
莫里哀喜剧伴随着晚清文人"睁眼看世界"的过程逐渐进入中国文化视域。作为晚清外交官,陈季同著述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寻找莫里哀喜剧与中国戏剧传统的文化共通性,引导西方读者相对宽容地理解中国文化。曾朴对于莫里哀喜剧的评价,一方面受到其法国文学启蒙导师陈季同的影响,另一方面兼有历史考据和文学想象的成分。  相似文献   

6.
法国戏剧大师莫里哀终生从事戏剧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喜剧艺术走向成熟具有积极的意义。莫里哀将喜剧与性格相连是其获得长久喜剧笑声的基础之所在,他赋予笑声以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喜剧脱离浅薄的关键。他以公开的秘密、重复中发展的结构特色使作品的审美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莫里哀的喜剧在欧洲艺术史上是一个高峰,它使喜剧同悲剧具有一样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极大地丰富了世界艺术人物画廊。他笔下的人物都具有多面性、复杂性和发展变化的特点。正如普希金所说:“莎士比亚所创造的人物,不象莫里哀那样,是一种热情和某一种恶行的典型,而是活生生的、具有多种热情、多种恶行的人物,环境在观众面前把他们多方面的多种多样的性格发展了。莫里哀的悭吝人只是悭吝而已;莎士比亚的夏洛克却是悭吝、机灵、复仇心重、热爱子女、而目锐敏多智。”普希金的这段话正是在说明莎士比亚在塑造  相似文献   

8.
罗马文学和希腊文学均为世界文学的渊源,罗马喜剧虽是希腊喜剧的传承者,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给了后世更加深远的影响,莎士比亚、莫里哀等戏剧大师都曾从罗马喜剧中吸取过精华。希腊与罗马,这两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民族和传统,导致两地的文学不可能完全一致。喜剧在罗马是一种来自于异质文明的文学形式,从众多喜剧家的改编和创新中找到了自己的发展道路,从而在罗马本土的舞台上绽放异彩。笔者试图从文体特色、语言风格等方面对普劳图斯、泰伦提乌斯、米南德、阿里斯托芬等人的喜剧进行分析,对比其中的相似与不同之处,以便更清晰地梳理和认识古罗马的喜剧流变。  相似文献   

9.
莫里哀是法国著名的戏剧家,同时也是喜剧芭蕾的创始人,讽刺手法是莫里哀戏剧创作的中心原则和主导表现手法。本文通过对喜剧芭蕾《贵人迷》的分析,阐述了在《贵人迷》这部喜剧芭蕾作品中讽刺手法的具体运用,以及舞蹈片段的运用对这种讽刺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在其喜剧创作中,通过女性对爱情、自由、平等及自身尊严和权利的追求,歌颂了女性的勇气、智慧和美德,阐述了新的女性审美标准.文章还从审美的角度剖析了女性弱势地位这一现象的历史成因,论述了莎士比亚喜剧中女性主体意识的思想内涵及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威康·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中,《仲夏夜之梦》成为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戏剧作品,也体现出威康·莎士比亚喜剧的艺术风格。以《仲夏夜之梦》为例,探讨作品中涵盖的语言特色,从多个角度分析莎士比亚作品创作的理念,并找寻不同修辞之间的联系,为《仲夏夜之梦》语言特色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与莫里哀典型观的三个基本区别是 :前者是丰富复杂的 ,高度个性化的 ,发展变化的 ;后者是单一的 ,高度类型化的 ,凝固不变的。一个靠的是“复杂的单纯” ,一个靠的是“单纯的复杂” ,表面看来是南辕北辙 ,实际上是异曲同工。尤其是莫里哀对类型化典型答尔丢失伪善性格的“充分的立体化” ,对于今天我国民族戏曲的振兴 ,更具有一种不可忽视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一剧以克劳狄奥与朱丽叶的婚前私通为主要伦理线,展示了维也纳法治下个人私通和公共淫乱两类人的跌宕命运,着重探讨了维也纳城的伦理混乱,以及在主政者的伦理秩序重构中个人私通者由悲而喜和公共淫乱者由喜而悲的命运转向,旨在指出在西方前现代社会中,对基督教伦理规范的认同与否决定着个人的命运转向。  相似文献   

14.
莫里哀是文学史上古典文学的集大成者,近代文学的开拓者。他的喜剧创作首次把叙事视角完全转移到现实人生,建立了近代戏剧的叙事范型,并在西方戏剧由浪漫型戏剧向写实型戏剧的转换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莫里哀笔下的阿巴公、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果戈理笔下的泼留稀金以及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 ,堪称吝啬鬼的著名典型。他们生长在不同国度、时代和社会环境中 ,既有突出的共性 ,也有鲜明的个性。为此 ,本文进行了深入的比较论析  相似文献   

16.
奥利弗·戈德史密斯的戏剧《屈身求爱》是一部借鉴莎士比亚式闹剧结构,描写和讽刺社会风尚的喜剧,即闹剧式的风尚喜剧。剧作家戈德史密斯以嬉笑怒骂的形式、讽刺的口吻、细腻的笔触以及滑稽搞笑的场面刻画出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世态风俗,借以针砭时弊。  相似文献   

17.
作为社会主义时期意识形态的产物,陈瘦竹沿着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道路,以古今中外思想理论和戏剧艺术为广阔资源,构建肯定性的喜剧思想。陈瘦竹特别从莎士比亚的幽默传统、司马迁的笑言传统和毛泽东的社会矛盾理论中汲取了丰富的思想营养,表现出明晰的历史图谱,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喜剧理论,提出了“讽刺、幽默、赞美”三重喜剧标准,这三个标准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互相转化。  相似文献   

18.
德国喜剧作家格拉贝剧作《灰姑娘》的源头有三,一是他早期喜剧《玩笑、讽刺、讥讽及深层意义》,二是查尔斯.佩劳特的《鹅妈妈的童谣》中的《水晶鞋》,三是格林兄弟的《灰姑娘》故事。但剧作中又增加了高利贷者艾塞克和鼠变马车夫。前者源于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后者是其早期中的魔鬼形象的转变,可以游走于生活在现实世界和变幻莫测的魔法王国中。  相似文献   

19.
《李尔王》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不同时代的多名译者曾以不同的语体风格将其呈现给中文读者。本文选取梁实秋、朱生豪和彭镜禧三位译者的译本,以基于语料库的量化方法为主进行比较研究,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考察其中的欧化现象,旨在探寻更加适合当代中文读者的《李尔王》译本,进而促进莎剧这一经典作品在当代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