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侯长生 《河北学刊》2007,27(6):147-150
同光体派是晚清民初最有影响力的诗歌流派之一,它以道咸宋诗派的后继者自居,在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尽管同光体派与道咸宋诗派在宋诗学理论上有诸多相似、相近之处,但从同光体派的兴起与道咸宋诗派的消歇时间来看,二者并非前后紧密相随的关系,而是存在着一个明显的断层。  相似文献   

2.
一、近代来诗派的指称范围宋诗派是一个广义的称谓,清代以来凡论诗宗家者告被称为宋诗派。任访秋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中将宗宋诗的诗论家分为三派:早期如黄宗羲、吴之振、厉鹗、翁方纲与姚等称为清初来诗派,他们主张肯定宋诗地位,不独尊唐诗。道成年间何绍基、祁嵩藻、郑珍等被称为中期来诗派,与桐城派的方东树、梅曾亮等同宗宋诗;后期宋诗派是指以陈衍为代表的同光派。①三派中早期来诗派诗人名为宗来,论诗实表现客观态度,承清初以宗唐为主的风气,提出对另类诗歌美学规范的关注,严格地说他们并非专宗于宋,当中只翁方纳与姚有较…  相似文献   

3.
论道咸年间的宗宋诗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泉 《文史哲》2004,(2):113-117
关于晚清"同光体"的前身,陈衍上溯为道咸年间的"宋诗派",钱基博等则强调桐城诗派的影响。事实上在道咸年间的诗坛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宗宋风气,这种宗宋诗风是由"宋诗派"、桐城诗派和经世派共同形成的。而陈衍对"宋诗派"的推崇,则与他所持"学人之诗"的论诗主张有关。  相似文献   

4.
杨萌芽 《中州学刊》2008,(3):179-181
都下雅集在近代宋诗派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庚戌、辛亥诗社中宋诗派成员都起到了核心作用,显示出宗宋诗风逐渐成为诗坛主流.宋诗派理论家陈衍是都下雅集的积极参与者,小秀野草堂是雅集的一个重要场所.都下雅集所建立的人际网络为宋诗派在民初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作为对20世纪中国现代性演进作出重要贡献的知识群体,新青年派发动的白话文运动赢得无数国人的喝彩,也遭遇了不同学派的挑战。最大的挑战来自学衡派,学衡派从学理出发与新青年派发生了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意义深远的文白之争。新青年派与学衡派文学观念的差异最终落脚在对文学的不同理解上:一个热衷于兼收并蓄的杂文学,一个钟情于自成一体的纯文学。在不同的文学观念背后还有着话语与权力的文化博弈。究其实质,人道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思想谱系乃是其现代性张力的深层逻辑构成。梳理并反思这场论争,无论是对当下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还是对文化生态抑或是思想的环保,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剑波 《人文杂志》2007,(6):130-134
清代诗坛的宗宋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有着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明末清初宗宋诗风的形成,表征着对宋诗价值的重新认识;雍正乾隆时期的浙派和秀水派都致力于用宋诗美学理念来进行创作,欲再现宋诗之美;乾隆嘉庆时期的桐城诗派和肌理派标志着宋诗美学原则的新变和当代化;道光咸丰以后的宋诗运动和同光体诗派标榜"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合",是清代诗坛学宋的结穴.  相似文献   

7.
郭昭昭 《理论界》2013,(6):115-117
学衡派学术影响力很大,他们的文章多是直指新文化派的领军人物和观点。但不能简单认为,学衡派的言行是为了批评而批评。他们的思想中有着即使没有新文化派也会说出来的东西,这就是主导价值观:推进中国现代化和保留国性。他们主张尊重经验理性,尊重历史传统,与时俱进,为中国走向现代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学衡派的政治观念与西方保守主义的关系。指出,西方保守主义思潮对学衡派影响较大,学衡派在宗教观、平等观、保护私有财产、反对革命等问题上与西方保守主义有较大的一致性。而西方保守主义最为珍视的自由,学衡派却由于民族危亡语境中对国家富强的渴望,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相似文献   

9.
郭昭昭 《理论界》2011,(5):106-108
学衡派和新文化派是20世纪两个重要的思想文化流派,两派均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和成长路线,但是对抗不断,这一对抗源于胡适和梅光迪在美国的思想争论,后扩展到中国学术界,新文化派占据了上风。两派的争论固然有着学术本体的辩论,更有着强烈的争夺学界和时代话语权的浓厚色彩。  相似文献   

10.
清代宋诗派是一个连续不断又有相当声势和影响的诗论流派和诗歌流派,本文则以诗论流派为研究对象。它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即康熙时期以吴之振、田受、汪懋麟、叶燮等为代表,道威时期以程恩泽、何绍基、祁藻、郑珍、莫友芝等为代表,同光时期以陈衍、沈曾植、陈三立、郑素净等为代表,形成序曲、高潮和余波。清代宋诗派理论是对明代七于派格守后音的形式拟古倾向和肤廓虚矫之弊的一种时代性反拨,由崇唐转向崇来,形成崇尚宋调、效法宋诗的强劲风潮。一、序曲:康熙时期宋诗派的理论康熙时期的宋诗派针对明代七子派尊奉盛唐亦步亦趋而大力…  相似文献   

11.
胡适提倡白话文和白话文学,主张废除文言,但总体上来看,其观点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论据和论述过程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新文学派急功近利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新文学的直白化和艺术性欠缺."学衡派"在极力反对白话文的基调下,也有对白话文较为合理的认识.他们并非完全排斥白话,而是反对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主张语言的渐进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言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学衡派"对新文学阵营相关论点的反驳和论争,使得新文学在发生期对于白话文和文言文的认识趋于合理化,客观上对新文学发展起到了纠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世贞是明代复古诗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但他的诗学主张却与复古诗派崇唐抑宋的理论不同。他推崇盛唐,但又认为唐诗并非尽善尽美;他批评宋诗,但没有对宋诗作出全盘否定,而是清醒地看到宋诗对明代诗坛产生的积极影响。他认为各个时代的诗都有其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反对以时代定诗歌创作的优劣。  相似文献   

13.
袁小修明万历间与兄宗道 (伯修 )、宏道 (中郎 )排诋“复古”,激扬“性灵”,名重一时。他久困场屋 ,依傍袁中郎 ,以影自居 ,理论和实践上均为“公安派”主帅袁中郎之辅翼 ,是中郎《叙小修诗》所树“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的典范 ;在“三袁”中享寿最久 ,辞世最晚 ,于中郎等人身后总结反思整个流派 ,是“公安派”之殿军大将 ;又是晚明文学思想剧变关节性人物 ,不仅与万历以后文学思潮递变密切关联 ,且因钱谦益 ,影响延及清代诗文理论唐宋之争  相似文献   

14.
自吕本中作《江西宗派图》始,诗派作为重要的诗学概念出现,后经过刘克庄、方回等的张目阐发,江西诗派的理论建构逐步完善,不仅在宋代,甚至在整个诗歌史上,形成了言诗者必称江西的传统。历经宋、元、明、清,江西派在诗学领域获得经典地位的同时,其概念范畴也逐渐溢出诗学的单一指向,渗入文、词,甚至画、印等文学艺术领域。清代文献中的江西派已经完全成为一个显扬标榜地域文化的独特符号,甚至作为一种拥有伟大传统的文化资本被不断追叙。从江西派概念的推演泛化过程入手,以探究宗派观念在诗学领域的经典化途径,进而考察其如何被纳入更广泛的文学文化视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林家骊《谢铎与茶陵诗派》以明代茶陵诗派二号人物谢铎为研究对象,考证了其籍贯故里、家世、生平事迹、交游、著述编纂与流传、诗文系年等问题;把谢铎的研究和茶陵诗派的研究紧密相联,深入论述谢铎理学、史学、教育思想和文学成就;重点论述谢铎的文学理论和创造实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考证严谨,论述透彻;点面结合,浑融清晰;重点突出,内容丰赡。《谢铎与茶陵诗派》填补了中国文学史中的空白,也是地域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法国演员哥格兰(1841—1909)的言行思维与舞台表现为标志,表演体系中的“表现派”宣告诞生,以其桀骜不驯的新面貌与传统的“体验派”分庭抗礼;与此同时,表现主义戏剧在毕希纳、魏德金、斯特林堡的作品中开始进行探索,随后的一二十年中,凯泽、托勒的一系列经典剧目相继诞生,表现主义戏剧正式确立。这种戏剧艺术风格和表演方式不约而同的确立,彰显着表现主义戏剧与表现派之间的相互对应。同时,也是20世纪初人类生存环境总体变更背景下戏剧面貌变更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彝族现代诗派萌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成型于八十年代中期并一直活跃于今天,它以其重返彝族传统文化的写作追求,形成了整体性的彝族现代诗歌家园的基础意象结构和基本诗歌品质;在此建构的进程中,表现出了巨大的困惑、焦虑以至于毁灭的冲动。彝族现代诗派的写作,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当代彝族汉语诗歌的水平,同时也与汉语新诗形成了丰富复杂的反叛、承继及重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岳进 《北方论丛》2012,(3):16-20
从格调派独尊盛唐、推崇格调到性灵派倡导性灵、打破格套,在性灵与格调对抗的诗学语境下,明代诗选作为重要的批评方式和传播媒介,也参与不同流派与观念间的诗学论争,并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古今诗删》、《诗归》等具代表性的选本进行分析,发现它们之间既有对抗性,在才情与气格、大家正宗与无名之家等方面的评选差异,同时又存在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19.
田耕 《晋阳学刊》2011,(6):99-103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清华大学以其创新精神开创了中国诸多的"第一",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清华童子军是民国初年中国北方建立的第一支童子军。同时,它也是清华学校前20年存在时间最长的学生组织之一。清华童子军与清末民初国民精神的检讨以及周诒春校长"全人格教育"思想均有紧密的关连。3者之间的互动构筑了清华传统精神的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20.
陈祖武 《文史哲》2007,(2):78-83
在中国学术史上,乾嘉学派活跃于18、19两个世纪间的学术舞台,其影响所及,迄于20世纪中而犹存。最近一二十年间,董理学术史之风复起,乾嘉学派研究成为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对各位先进较多关心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旨在论证乾嘉学派如同历史上众多的学术流派一样,也有其个性鲜明的形成、发展和衰微的历史过程。准确地梳理和把握此一历史过程,或可窥见18、19世纪间,中国学术之演进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