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当今,无论是认识现代资本主义,还是建设现代社会主义,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发表的《资本论》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问题。《资本论》还分析对包括社会主义在内的一切社会都适用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如社会再生产诸环节间的相互关系、商品生产及其规律和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提出的原理与规律,如果抽去资本主义的特定关系,对社会主义也有意义,如决定积累量的诸因素、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等。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和商品生产等问题时,对社会经济发展历史趋势所做的预见和对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直接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和周转的理论,是从个别资本的角度分析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的一般规律,着重从流通过程进一步揭露资本的本质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撇开资本主义的形式和特点,马克思的达一理论,对社会主义社会无疑也是适用的。因为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这一人类历史上特定的社会经济形态时,也涉及了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的一般规律,特别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高度发达的商品生产,因而马克思也就揭示了关于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这些一般规律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斯大林指出:“马克思的再生产公式决不只限于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它同时还包含有对于一切社会形态——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发生效力的许多关于再生产的基本原理。”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很好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和周转的理论,没有很好地掌握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从再生产的角度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再生产时所揭示的一些原理,不但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而且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今天我们研究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就是为了更好地总结我国三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掌握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规律,使我国的国民经济,通过调整朝着有计划按比例的方向健康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计划经济的一般论述计划经济的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和历史发展趋势,预示了社会的发展前景。马克思、恩格斯在阐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的同时,提出了计划经济的一些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计划经济的若干原理,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方面,论证了社会经济形态演变的规律,说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一般性和特殊性。当前,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运行机制、上层建筑、资本国际化等方面出现了新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马克思揭示的社会经济形态发展规律。我们应积极应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  相似文献   

6.
剩余价值理论作为马克思的最重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石。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主要论述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导致学界许多学者误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范畴。确定社会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有无,区别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同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异同,探寻创造最大劳动剩余价值的途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深刻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般规律,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的基本原理。为了使这些原理进一步具体化和具有量的规定性,马克思采用了数学图式加以详细的论证和说明。马克思再生产图式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极其宝贵的材料,对于研究社会主义再生产规律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晚年提出的跨越论 ,指的是没有资本主义基础的国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实现对整个资本主义阶段的跨越。中俄革命前夕 ,资本主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中俄革命胜利及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是跨越论的历史证实。现实社会主义既不同于由后资本主义进入的社会主义社会 ,也不同于马克思所讲的没有资本主义基础的落后国家实现“跨越”后所进入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第一次在理论上回答了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后 ,如何进行历史定位的难题 ,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马克思从形而上学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可能性、现实可能性与必要性.阐述了马克思通过对资本逻辑的政治经济学解构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规律.指出了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研究使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进入到现实领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这再次印证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难以根除自身固有的基本矛盾的论断。根据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今重新审视"两个决不会"思想,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现状,认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从而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念。  相似文献   

11.
当我们满怀无限崇敬的心情来纪念伟大导师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时候,人们不能不提起他的主要著作——《资本论》。这是马克思毕生心血的结晶。在这部划时代的光辉著作中,马克思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必然走向灭亡的规律,阐明了社会主义终究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从而为社会主义奠定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导师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世界上千百万人民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全世界无产者在马克思的学说指引下,进行着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伟大斗争。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学说,已经不再是十九世纪一位天才的社会主义者的著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是近百年来进步人士梦寐以求的理想。自从十九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之后,社会主义的实现似乎已经近在眼前。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设想社会主义将首先在欧美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几乎同时胜利,而且十九世纪就能取得这个胜利。实践证明,他们是设想早了。二十世纪以来,社会主义运动的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社会主义不可能象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那样在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各国首先取得胜利,而是首先在不太发达的俄国一国取得胜利。俄国  相似文献   

14.
(一) 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论》中指出,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92页) 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人口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当然不可能解决;列宁、斯大林也没有明确论述这个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上的一个新课题。一八八四年恩格斯在一封信中谈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时候曾经讲到这样一段话:“如  相似文献   

15.
一、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对社会主义财政的指导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在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性质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与灭亡的规律时,也阐述了社会化大生产与商品货币运动的一般规律。其中《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中阐述的资本的循环、资本的周转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的理论,对于我国有计划地运用客观规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哲学观"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而马克思要批判的旧世界就是资本逻辑控制下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资本主义现代化使人的发展处于全面的异化状态,马克思视域中的新世界即为共产主义社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使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通过对资本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两种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比较得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人类历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科学巨匠和革命导师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创造性地建立起无产阶级的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因而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他发现了剩余价值,因而揭破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由于这两大发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结  相似文献   

18.
早在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对立的加剧和工人运动的高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看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在此基础上发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以及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得出了社会主义代...  相似文献   

19.
一百年前,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序言中写道,“伦敦对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方便的观察地点”。自1850年至1883年,马克思就在伦敦这一当时世界上巨大城市中研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的革命结论。  相似文献   

20.
周新城 《中华魂》2017,(9):42-47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它使得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而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就颠覆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 恩格斯在总结马克思科学工作的成就时提出,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历史唯物主义,二是剩余价值理论。他指出,由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确立,人们就可以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从而为社会主义运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