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公元1578年,俺答汗在青海湖畔之仰华寺与西藏哲蚌寺法台索南嘉措会晤,并皈依了藏传佛教。青海自然成为藏传佛教僧众来往与蒙古各部落与西藏之间的重要交通要道,藏传佛教必然会对甘青地区的土、蒙古等各民族产生重要的影响。藏传佛教传入土族社会并渗入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由此也产生了双重影响,本文对这些影响进行了阐述和探讨。认为一方面它成为束缚人们的精神枷锁,阻碍了土族社会的人口繁衍、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却使土族地区的寺院成为文化传播的中心,一些土族的高僧成为当时的知识精英,他们通过著述与宗教实践,对加强土、藏、蒙古、汉等民族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文化互动,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关于土族族源争论的几个焦点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族的族源之争,主要有吐谷浑说与蒙古说。本文就双方争论的土族语言、霍尔归属以及土人、土达与察罕蒙古尔族称来由等几个焦点问题,通过研究进行相应的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土族地区的白虎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虎祭(Rite of the White Tiger)是萨满教在甘青土族居住区所住持的最重要的防雹法事,这种法事今日似乎已不存在了,在汉文史料中更没有留下什么记载,《土族简史简志合编(初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青海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北京,1963年)一书对防雹法事无所记载,而《土族简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92页仅载:“过去,土族地区每一村落都有……‘苏克斗’(意为挡雹阵)”,此外就无所言及了。芉一之教授编著的《青海民族史人门》(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200页指出:“至于土族中流行过的道教,至今尚未见有专文论述。对于土族原始宗教的研究,吕建福的《土族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使得中国土族经历了一次极为重要的群体身份蜕变,即从"土人"到"土族"的民族身份的合法性获得与转换。本文基于文献及实地调查所获得的口述史资料,对于土族民族识别的历史过程加以尝试性分析,试图还原土族被识别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5.
dolda(达勒达)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土族来源于dolda(达勒达)。文章就此作了考证。  相似文献   

6.
《广西民族研究》2015,(2):172-176
(2014.12~2015.1)(本栏目特邀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满达日花主持)一、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研究背景依据﹒实践价值﹒困境原因﹒对策建议:关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若干思考/陈茂荣//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⑹.-52~61从土人到土族:以土族为个案重新审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祁进玉//青海民族研究.-2014,⑷.-67~73当前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解读/黄行//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⑹.-7~12共生关系的构建与发展:新疆阿勒泰草原一个微型多民族社区的个案/罗意//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⑿.-29  相似文献   

7.
土族妇女土乡的"彩虹"薄洁(土族)在我国的西北部,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海高原上,在美丽的青海湖东边,祁连山南面,黄河北岸,湟水河畔,居住着一个历史悠久、勤劳质朴的民族--土族。长期以来,这里是一个地美草茂可耕可牧的地区,上族人民同居住在这里的汉族、回...  相似文献   

8.
青海土族婚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土族婚俗文化婚礼作为人生大礼,是一种最庄重严肃的礼仪。它意味着一个人的成熟,有组成家庭和生养子女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土族婚俗不仅最具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而且有着十分浓郁的传统文化内涵。旧时,土族人民坚持民族内婚和氏族外婚,尽量从异姓氏族择妻,而不与...  相似文献   

9.
自1980年5月始创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以来,民族研究所就致力于民族学科建设,历经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青藏高原地区尤其是青海地区民族学学科研究方面形成了明显的地方特色和两部风格,出版《青海地方史略》、《青海省回族撒拉族哈萨克族社会历史调查》、《撒拉族档案史料》、《撒拉族史料辑录》、《青海民族史料摘抄》(明实录)、《十族族源讨论集》、《青海民族史料辑录》(上卷第一、二分册)、《民族语文散沦》、《青海民族史入门》、《民族学探索》、《青海少数民族》、《撒拉族政治社会史》、《民族宗教问题论集》、《中国婚俗文化》、《土族(蒙古尔)源流考》、《青海藏族史》、《伊斯兰文化新论》、《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黄河上游地区历史与文物》、《民族理论概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青海藏区部落习惯法资料集》、《神秘的热贡文化》、《热贡艺术》、《百年撒拉族研究文集》、《撒拉族史》、《土族婚丧文化》、《撒拉族语言文化论》、《语言心理民俗》、《河湟蒙古尔人》、《西宁历史与文化》等独、合、参编论著百余部。这些成果有力的推动了民族学学科的发展。“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学科的活动在于现实的需要。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院、所领导及时调整了民族学学科的学术研究方向,提出:整合优势资源,构筑“大民族学”学科群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
《李克郁土族历史与评议文字研究文集》已于2008年6月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文集收录了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李克郁教授发表在《民族研究》、《民族语文》、《青海民族研究》、《青海民族学院学报》、《青海社会科学》等博物上的33篇重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土族扭达儿是土族服饰的灵魂。文章通过对扭达儿的考述,揭示其潜在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土族轮子秋运动是土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 ,创造出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体育运动 ,本文试就从轮子秋起源、变迁、功能及与群众文化关系 ,探讨其民俗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波塔宁考察资料看土族族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淑琴 《民族研究》2006,(4):95-100
土族史是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长期以来,土族族源问题一直受到民族史和地方史学界的关注,曾提出过各种观点,但至今未形成定论。本文介绍了19世纪80年代俄国人波塔宁在民和三川地区的调查,并结合史籍记载和国内研究成果,对土族族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做了补充讨论。  相似文献   

14.
2003年7月16日—8月17日笔者参与了云南大学211工程重点科研课题———第二次全国少数民族村寨调查中的土族村寨调查。通过对调查点———青海省互助县东沟乡大庄村这一土族村庄人口状况的深入调查,清晰折射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土族人口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当下环境法治建设中颇为流行的“唯理论建构主义”倾向进行了反思 ,认为在目前西部环境法治建设中的“进化论理性主义”的维度是不可忽视的。在此理路下 ,通过阐释和梳理甘青特有民族的生态文化后得出结论 :甘青特有民族的生态文化是西部生态法治建设中可资借鉴的本土性制度资源。充分发掘和利用类似的本土性制度资源 ,将有利于西部开发中环境治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探讨礼仪文化的基础上 ,对土族礼仪习俗及礼仪文化试作分析 ,并探讨了土族礼仪文化的功能及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土族婚礼作为土族人重要的人生礼仪,是该民族重要的文化现象,其文化涵蕴十分丰富,本文就其传统汉文化特征、地方差异性及文化价值取向等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述了日本学术界对我国甘青地区土族语言文化的研究情况。他们主要研究了土族语言的不同方言,土族格赛尔及其词汇,正字法;土族语言能够维持的社会原因;民间故事类型,民族服饰等。  相似文献   

19.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特定民族的服饰能准确传达出这一民族文化体系的特征。本文以土族服饰图案为研究对象,以现象社会学中的行为意义理论为视角,通过对土族服饰图案所表达的象征意义的梳理,探索土族在民族过程中的具体社会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