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网络意见领袖沟通法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CNNIC统计,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3.38亿,同时,随着互联网逐步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主流传播渠道,网民的话语权开始显得尤为重要,而面对如此庞大的网民数量和海量的信息,众多企业变得束手无策。如今的“无冕之王”不再是只是传统媒体的记者,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无冕之王”。如何与海量的网民保持良好的沟通,便成了新媒体环境下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张曦 《国际公关》2022,(2):103-106
据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达10.1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175万,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10.07亿,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6%,互联网普及率达71.6%.网民年龄结构方面,30-39岁最多,达到了20.3%.7.14亿的网民来自城镇,占比70.6%.越来...  相似文献   

3.
曹劼 《国际公关》2011,(5):46-47
虽然英国国家统计局能够统计出全国的网民,但却无法统计出英国人究竟在互联网上开了多少微博,什么时候开始用微博。因为有太多的英国人要么是在海外开博,要么在非英国的商业网站上开博,而微博涉及的话题可谓五花八门,天马行空。  相似文献   

4.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微博、微信拥有的数亿计的用户基础,全媒体时代呼啸而至,以往由传统媒体单流向、弱互动主导的舆论监督格局已  相似文献   

5.
中越互联网发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也各有特点,两相比较,各有长短.就互联网基础资源而言,中越两国IPV4地址资源均严重不足,但越南网络国际出口带宽增长高于中国,平均网络速度也高于中国.就网民而言,越南网民少于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也低于中国,但两者的增长速度均快于中国;中越两国网民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都以学生居多,但...  相似文献   

6.
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已经拥有591亿网民和464亿手机网民.覆盖了近半数的中国人。从1997年IBM在ChinaByte上刊登第一条商业性互联网广告至今,中国互联网广告已经走过16年.互联网已成为仅次子电视的广告主投放最大的媒体。  相似文献   

7.
在线数据分析法是依赖于网络技术,对网民网络行为的海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基于网站流量监测系统及浏览跟踪系统自动获得的网民行为数据,对网民的网络行为进行统计分析,更容易掌握网民的真实想法甚至是无意识的行为。按获取数据位置的不同,可以将在线数据分析法分为网站流量监测法、网民行为跟踪法及搜索引擎关键词统计法三种主要方法。网站流量监测法利用网站流量监测系统对来访网民的行为进行全面的记录和统计;网民行为跟踪法利用客户端插件对网民样本进行记录分析,以推断整体网民的网络行为;搜索引擎则对巨量网民的搜索行为进行记录和统计,为人们了解网民行为提供客观数据。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是当前技术含量最高的传播媒介,而且它集合多种传统媒体的优势于一体,具备海量的信息存储能力、快速检索、双向交互、多媒体等特性,迅速成为第四大媒体.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地位、大众在接触互联网和互联网使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全体社会成员被区隔为网络使用者与非网络使用者两大类别,也因此使得网民和非网民之间产生"知沟".  相似文献   

9.
网民监督是公民监督权具体化的一种形式。我国公民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觉醒、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自身的特点及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促使网民监督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目前也存在着有关部门对"问题事件"的处理缺乏一套完善的程序、网民监督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部分网民缺少应有的公民素质等问题。因此,我国应构建网民监督的正常运行机制,将网民监督纳入法治轨道,加强对公民政治、文化、道德等素质的培养,以形成一个健康、有序的网民监督环境。  相似文献   

10.
<正>根据2011年2月28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最新数据:中国大陆互联网上网人数即网民为4.57亿人。如此庞大的参与者(同时他们也是网络信息的受众)在频繁的交际过程中形成一个新的语言社区(speech community)。  相似文献   

11.
网络中式英语是网络发展与文化融合的产物之一,是由网友创造或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中式英语。通过收集网络中式英语,分析网络中式英语的构成特征以及网络中式英语形成的原因发现:网络中式英语是以中文的思想为内核而以英语为外形的一种语言,有其鲜明的特色,比如有些网络中式英语不仅仅是语法符合英语规则,甚至有的网络中式英语是创造出来代表中国的社会热潮或者反映社会问题的;中西文化,网络发展和模因论对网络中式英语的产生和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国内目前的网络新闻传播尚处于初级阶段,成熟的报道理念、规范的管理模式尚未形成。网络媒体要想在未来的新闻传播业中站稳脚跟,必须注重对网络新闻的探索和研究,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树立权威性与公信力;坚持走"原创"之路,坚持专业新闻记者把关;以滚动式报道、超文本写作、互动式写作为"三驾马车",加强舆论引导,制作高质量网络新闻。  相似文献   

13.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公民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意义重大。近年来,侵犯网络隐私权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并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强化对公民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构建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体系已成为保护公民人格权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建立网络伦理学 加强网络道德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因特网对伦理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伦理学已涵盖不了虚拟的网络社会.在不道德行为大肆泛滥因特网的情况下,我们常常因缺乏有效对策而陷于被动.因此,必须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网络伦理学,加强网络道德问题研究,用社会主义道德占领网上阵地.  相似文献   

15.
目前,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友聊天、娱乐休闲的重要途径,青少年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和受益骀者,但由于网络的"双刃剑"性质,同时也带来了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新问题.文中就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表现形式、成因及对策作一粗浅论述,以期促进我国的网络法制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青年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被拥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网民流传、熟知并广泛使用的词、词组和超出短语层面的言语表达单位。青年网民利用网络流行语展现自我,参与社会生活,关注现实。因此,青年网络流行语是草根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复苏和发展,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当下,青年网络流行语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故应通过对青年网络流行语的监测了解青年,运用青年网络流行语以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引导青年网络流行语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法律应运而生。从法理学的角度对网络法律进行审视,研究其基本理念和原则,探求网络法律法理学研究的趋势,对更好地构建网络法律体系至关重要。以“网络人”为出发点,通过法哲学和法社会学的分析,得出网络法律的基本理念为秩序维护、权利保护和自由共享。网络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促进网络发展原则、利益均衡原则、可行性(技术性)原则以及全球化原则。  相似文献   

18.
处于全球化纵深演进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在客观上成为恐怖主义滋生的放大器。与网络冲突、网络间谍和网络犯罪一样,网络恐怖主义成为网络空间安全的威胁来源和风险因素,是国际安全领域最新型、最棘手的难题之一。为此,需要通过国际规范的建构与扩散,降低互联网对极端主义的赋能。基于新自由制度主义关于国际合作的理论,经由“组织、机制和惯习”的路径,即网络空间治理层面的“共同协作”、日常层面的“威慑防范”和惩戒层面的“合力打击”,可以构建网络恐怖主义治理的人类利益与命运的共同体。就现实而言,尽管由于各国的法律框架和安全措施存在差异,网络追查无法准确溯源,在切断传播路径上企业和国家之间存在价值冲突等原因,打击和处罚经常是跨国性质的网络恐怖主义尚存在很多问题与挑战,国际社会已经开始从规则、机制、机构和秩序等维度凝聚共识、联动备战并持续努力,进而通过加强各国的政策和实践协调及威胁信息和最佳实践的共享等,为形成惯习、建立全球性的制度框架提供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处于全球化纵深演进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在客观上成为恐怖主义滋生的放大器。与网络冲突、网络间谍和网络犯罪一样,网络恐怖主义成为网络空间安全的威胁来源和风险因素,是国际安全领域最新型、最棘手的难题之一。为此,需要通过国际规范的建构与扩散,降低互联网对极端主义的赋能。基于新自由制度主义关于国际合作的理论,经由“组织、机制和惯习”的路径,即网络空间治理层面的“共同协作”、日常层面的“威慑防范”和惩戒层面的“合力打击”,可以构建网络恐怖主义治理的人类利益与命运的共同体。就现实而言,尽管由于各国的法律框架和安全措施存在差异,网络追查无法准确溯源,在切断传播路径上企业和国家之间存在价值冲突等原因,打击和处罚经常是跨国性质的网络恐怖主义尚存在很多问题与挑战,国际社会已经开始从规则、机制、机构和秩序等维度凝聚共识、联动备战并持续努力,进而通过加强各国的政策和实践协调及威胁信息和最佳实践的共享等,为形成惯习、建立全球性的制度框架提供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使用,互联网焦虑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在总结以往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首先从计算机焦虑和互联网焦虑的概念比较、测量方法和目前的相关研究等方面阐述了互联网焦虑的特点;然后对相关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可以开展的研究方向进行了阐述;最后对互联网焦虑的预防和干预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