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大赋的"亚仪式"特征,指由言说内容和言说方式构成的一种言说形态的隐含性质.乐歌因能通神而成为原始宗教仪式的言说形式;原始宗教仪式赋予乐歌以神圣的意味,也决定了<大雅>与<颂>歌功颂德的必然言说内容和神圣地位.汉代经学兴盛,使从原始社会以来经由先秦礼乐仪式的强化而形成的乐歌的"仪式情结"得以延续.这主要表现在对先秦仪式歌乐<大雅>与<颂>的颂德之诗和音乐言说形态的继承方面.汉大赋虽然不曾用于仪式,但却也具有"亚仪式"的特征.正是这种特征及其隐含意味,确立了汉大赋在汉代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2.
空间在汉大赋的创作与审美两方面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汉大赋以“体物”为宗 ,以“巨”“博”为尚的特色 ,使其必须寻求一个能“寓繁多于整一之中”的总体艺术架构 ,从而把纷繁的物象统一为宏大的、气势生动的审美整体。空间的无限性、共存感与形式特征正合乎此需 ,因而“赋家之心”就与一种普遍的空间意识、空间心理图式密切相联 ,此其一。其二 ,由于空间与人的视知觉紧密相关 ,这给赋家在创作中通过突出视觉效果来增强空间感或以空间感来引起、强化视觉意象创造了条件 ,有利于赋家采取种种方式沟通文学与绘画的艺术感受 ,令读者的审美接受直观、新颖而强烈 ,乃至产生“写物图貌 ,蔚似雕画”的艺术效力  相似文献   

3.
大赋是汉代前期的代表性文学作品。对于汉大赋的研究历来重视其对楚辞传统的继承,这当然是无可置疑的。可是,除了楚辞的铺陈传统外,汉大赋更多地显示出对先秦理性传统的继承并有极大发展。本文从汉大赋人物设置、景物描写、封闭性结构以及内在情感的表达四个方面探讨汉大赋的对象化思维特征及其所昭示的理性品格。  相似文献   

4.
汉大赋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和汉代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联系。除了文体的继承发展因素之外,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各方面的具体状况都直接影响着汉大赋的内容和形式,帝王的提倡、贵族文士的具体生活状态、文化教育发展、政治制度的具体规章、文学审美观念的特定形态等等都决定着汉大赋诸方面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随着明清资本主义在江南的萌芽和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风尚的改变极大地影响着文人花鸟画的审美意识,从吴门画派到"扬州八怪" 再到清末的海派、京津派和岭南派,现实主义审美意识由弱到强得以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发展,其内容题材、表现手法和审美趣味等无不折射出市民要求表现现实生活和世俗情感的审美要求.探讨文人花鸟画中现实主义的审美意识对现代花鸟画的创作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正> 一、汉大赋。首先,汉大赋的主要特点是体物,赋家采取直视的审美方式营构艺术意象。所谓直视,是指审美主体直观外物,从眼前所见的审美对象中直接营构出意象。汉代的文学观念尚未达到自觉的程度,赋家的意象营构还处在模仿阶段,偏重于形似,其视点往往是固定的,审美视野比较单一。赋家极力铺陈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对象和环境事物,向读者提供的仅仅是虽有升华却未离开实际的生活图景,对客观的物象和物境的再现多于主观情感的注入。汉大赋描写事物总是四面八方、分门别类地尽情铺写,这正体现了它作物的特点和直视的审美方式。从审美的角度看,汉大赋直视目击的外在审美视野正是向视境于心的内在审美视野过渡的必要前提,对后世赋家意象思维的发展和成熟,产  相似文献   

7.
翁银陶 《江淮论坛》2004,(1):136-140
本文认为,促使汉大赋产生的驱动力,既不是为讽谏而作、献纳而作,也不是因帝王之命而作,而是缘于汉大赋作家的自我展示心理.这一观点,不仅可以从古代学者"见异于世"的赋论、赋家"猥欲逮及"的言谈中得到印证,而且汉大赋的冷僻诡异之字、广博的内容、宏大的篇幅以及劝百讽一的规谏,也无不与"自我展示"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汉大赋作家的这种自我展示心理,是因当时"高自称誉"的社会心理、汉王朝的强盛国力以及扬名于时、流芳后世的时代思潮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蒐礼在其仪式化的外表下保留了讲武的功用,但帝王借蒐礼行游乐之实,就是游猎,汉代最为频繁,这是汉大赋游猎题材兴盛的现实基础。汉大赋铺陈畋猎,可以视为《诗·小雅·车攻》主题的异代传承,而赋体"凭虚"铺陈的体制特点和扬采摛藻的颂扬倾向导致畋猎题材的极度敷写。但帝王游猎及其大赋铺写引起经学视角的批评,经学崇礼的要求导致汉大赋畋猎铺写的反思和转向,不仅表现为游猎铺陈"曲终奏雅"的结构紧张,而且导致汉大赋畋猎铺写的消减,有悖大赋铺陈的体制要旨,并形成递进反思和超越的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9.
汉大赋的文学生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苞括宇宙,总揽人物"虽是一句笼统话,但却揭示出司马相如两篇经典大赋的创作原生状态.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新文学运动既是文体形式革命与思想革命相连的艺术革命,也是写作者与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和美学原则的革命,白话文写作者与接受者的审美意识的现代转化构成了"五四"白话文体追求现代性的重要视点.伴随着现代语言系统的建立,新文学的秩序也逐渐建立起来了.用白话文更加适合于表现现代生活,同时也深刻广泛地影响了整个民族的思维、言说方式.因此,"五四"白话文运动成为中国文化由古典形态走向现代形态的起点.  相似文献   

11.
经学观念与汉乐府、大赋的文学生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山 《河北学刊》2003,23(4):130-135
通过分析经学与“汉乐府诗歌”及“汉大赋”两者间存在的具体关联 ,笔者认为 ,没有经学的“王官采诗说” ,就没有汉乐府的设立 ;没人去采诗 ,那些饥者、劳者的歌唱也就得不到保存 ,也就难以进入到后人的历史视野中 ;没有经学的“主文而谲谏” ,也就没有汉大赋之所以为汉大赋“劝百讽一”的特定体式 ,文化观念对“文学史”的作用甚至可以大到决定一个时代文学现象的“有”或“无”。一个关乎中国文学史全局的事实是 ,汉代经学直接或间接地培育了中国人对诗歌文学的独特兴趣。  相似文献   

12.
汉大赋中多奇文僻字首先与汉代的政治思想状况有关。由于皇朝的吏治政策以及经学研究的需要 ,汉代的文字学空前发达 ,有些大赋作家本身就精通小学 ,这就给奇文僻字的使用提供了背景条件。其次 ,汉赋作为自觉创作的文学作品 ,其写作目的与文体的语言特点也都是奇文僻字出现的原因。在语言特点中 ,汉赋的口语特色也起了重要作用。这一点往往为以前的研究者所忽视。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徐黄异体"是五代北宋两种审美思潮的撞击与较量.所谓"富贵"代表着晚唐五代宫廷世俗审美思潮,而"野逸"则预示着新的文人审美意识的到来.宋代中叶理学兴起,古文运动重质轻文反对浮艳的影响,内在精神价值最终决定着艺术价值,同时也影响到"徐黄异体"的消长.文化的发展最终决定着艺术风格的演变.  相似文献   

14.
"道"是融宇宙本体和人生之道为一体的形而上的抽象理念.老庄的"大美"是一种微妙玄通、虚形阴柔、静寂空灵、含蓄隽永的审美追求.老庄"大境"以自由心灵感受人生,以审美态度超越人生,以精神自由为审美旨归,是道家美学思想的最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贾平凹的"大散文"观是呼应声最高的散文理论与实践的倡导口号,但是它的提出也受到很多质疑.在"大散文"与"文体净化"观的争论中,大多支持或批评者非此即彼,但90年代以来的散文创作实践表明,有必要客观地辨析这场论争中的是是非非.我们要看到"大散文"观对散文题材、审美境界片面求大及抹煞文体界限而陷入了理论的误区,不过,它的提出源于提升散文身份与地位的焦虑,又在客观上推动了当代散文创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汪曾祺的文艺思想和审美意识是浸染、吸纳了丰富的西方文学的养分的,但他的创作和文论在总体上是典型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他晚年论文特别强调"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①.  相似文献   

17.
邓欢 《理论界》2020,(3):34-40
审美意识形态理论是意识形态理论的应用和进一步发展。阿尔都塞跳出了传统哲学的理论框架,极为重视对意识形态的话语实践和叙事过程的研究,提出了意识形态"变形"理论,开创了意识形态研究的美学转向。他认为,审美意识形态理论是意识形态研究的一大转折,是现实和社会进行批判的一种机制。伊格尔顿把审美意识形态置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进行研究,突出审美的身体话语,突破了阿尔都塞审美变形理论的局限性,对审美、艺术以及意识形态的转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察汉魏形上哲学观念和形下文学经验的演变,尝试为"缘情"说寻找内在的依据.性情论,在汉代占主导地位的是"性善情恶"论,但刘向、扬雄提出不同的看法,苟悦详细批驳"性善情恶"论,向秀肯定"称情自然",陆机及时吸收哲学思想上的这些新成果,肯定诗歌表现人们因生活中"非性之适"而产生的个人感情.在汉代主流思想之外,遭挫折、遭厄运的文人秉承了屈原的"发愤以抒情"的精神,而且随着时代的愈趋昏乱而越来越强烈,甚至要"娱情"、"放情",陆机总结诗赋创作的这种感性经验,而加以理论提升,提出"诗缘情"说,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理论命题,影响着后代创作和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话语权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权力。大数据技术赋予了公众更多在公共艺术活动中表达意见的自由与机会。大数据契合了艺术家与公众之间的审美意识,公众的身份从艺术实践的接受者逐渐转变为大数据所挖掘的审美信息的制造者。大数据时代,公众与艺术家之间的这种审美契合是通过数据的理性分析达成的,它试图通过公众与艺术家共同的审美意识在数据分析基础上构建人类的普遍性审美。但另一方面,大数据并不能完全支配公共艺术创作过程。大数据进入公共艺术领域,只能依据数据分析预测将来会怎样,无法对其本身的终极意义进行追问。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当代题材的苦难文学,是指新时期以中国当代社会性苦难为审美对象的创作.它们对苦难的描述,揭示了中国当代社会某些根本矛盾与普遍问题,体现出对人的基本权利及生命价值的尊重,显示着文学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它们破除了"社会主义没有悲剧"的神话,证明中国当代文学存在严重的伪现实主义现象.它们也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态度,总体上具有文学史意义、严肃文学意义和社会现实意义等多种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