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清雍正年间平定了罗卜藏丹津事件后,为了加强对青海蒙藏民族的统治,清朝设立了西宁办事大臣。西宁办事大臣的设置既是清朝经略青海、稳定西藏、防御新疆准噶尔部整体战略的体现,也是清中央自身政权巩固、社会稳定、国力强盛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1717年,准噶尔汗国汗王策妄阿拉布坦派大策零敦多布大将率5000兵士入藏。这一入藏事件实际上是当时青藏高原政治斗争的产物,对西藏僧俗造成了伤害。1743年,虽然清朝戒备森严,但在噶尔丹策零及诺颜集团的努力之下,准噶尔汗国统治者举办熬茶礼佛活动,为1717年事件道歉,他们态度诚恳、耗资巨大,取得了成功。由此,准噶尔和西藏之间中断近三十年的朝圣之路得以畅通。  相似文献   

3.
当今青海和硕特蒙古人的家庭及其民俗现状的调查研究苏依拉青海和硕特蒙古人的主体是IG36-1640年间从新疆等地驻牧于青海的以固始汗为首和硕特部蒙古人(另有部分杜尔伯特、准噶尔、土尔扈特、喀尔喀部)。1725年清政府将青海蒙古各部划分为5部29旗。其中...  相似文献   

4.
从明崇祯九年(1636)固汗汗(1582—1654)率部众进入青海,进而统治唐古忒(“或特”)各部,直到清雍正二年(1724)罗卜藏丹津反清失败,厄鲁特蒙古“四部中和硕特部贵族统治青海八十八载。祟祯十五年(1642)固始汗在拉萨建立汗廷,他以青海地广宜牧,喀木(康)人众粮多,征收喀木赋税,以养青海部众。令其诸子分牧各地,分左右两翼,在游牧封地的基础上建立起封建领主制统治体系。在这个封建统治体系中,除固始汗及其十个儿子、若干孙子为首的和硕特部外,尚有土尔扈特、准噶尔即绰罗斯等  相似文献   

5.
清雍正帝即位后,侵扰西藏的蒙古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虽被驱逐,但并未被彻底摧毁,仍不时窥伺西藏;青海以罗卜藏丹津为首的蒙古和硕特部也相继爆发反清事件。康熙末年,清中央为防止准噶尔军再度入侵西藏,曾于西藏留兵驻防;雍正帝时,为了减轻国家对西藏的供应负担,而将驻藏官兵尽行撤回,随之发生了1727年西藏农奴主争权夺利的斗争。一时社会混乱,政局不稳,在这种政治形势下,雍正帝从布达拉宫移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于惠远寺,这是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6.
伊犁地区历来是中亚游牧民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舞台。到十七、十八世纪,作为准噶尔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伊犁对西北各民族人民和中亚商人仍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准噶尔汗国时期,其西部辖界与哈萨克汗国的牧地相接,因此,必然地产生了相互间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往;同时也为争夺牧场、牲畜,相互之间屡有攻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平定准噶尔叛乱,随后,哈萨克各部也相继表示内附,清政府实行了准许哈萨克人进入原准噶尔牧地游牧的政策,这为十八世纪下半叶以后得以复苏的哈萨克族畜牧业经济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条件。到沙俄入侵为止,哈萨克人广布于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新疆北部清朝卡伦地区。其主要氏族部落有:斋桑西边的穆伦氏族、斋桑北边的喀拉喀列伊氏族,离塔尔巴哈台不远  相似文献   

7.
僧格     
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的抗俄英雄——僧格,是十七世纪中叶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的第五子,汉文史籍又称僧厄. 准噶尔部与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共同构成我国厄鲁特蒙古,俗称西蒙古.准噶尔部原游牧于我国天山北麓塔尔巴哈台东和博克河、萨里山一带,后以伊犁为活动中心.准噶尔在巴图尔珲台吉时期已渐强盛,成为雄据我国西北一隅的势力.一六五三年(清顺治十年)巴图尔珲台吉殁,僧格  相似文献   

8.
起兴于祖国东北的满族,十七世纪前半叶建立了清政权。为维护祖国统一,清王朝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其中,同割据我国西北地区的蒙古准噶尔部民族分裂势力的斗争,世历三朝,年逾六十;而在康熙朝,首动锋镝、一染黄沙,挑起破坏祖国统一战争的是噶尔丹。噶尔丹(1644—1697),乃准噶尔部汗王巴图尔珲六子。早年投西藏达赖喇嘛,习沙门法。1653年(清顺治十年),巴图尔珲台吉死,其子僧格嗣位。1671年(清康熙十年),僧格在巴图尔珲诸子争位中被杀,噶尔丹闻讯自藏归部夺取了统治权。此后,他极力扩张势力。在控制了天山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部即左部 ,它源于 15世纪 6 0年代末厄鲁特汗国的左部 ,16世纪初 ,伴随着汗国的变迁 ,由行政建制区蜕变为部落 ,准噶尔一名亦作为部落名称沿用下来。噶尔丹称汗建国 ,准噶尔遂成为汗国名称之一。准噶尔汗国灭亡 ,其名称逐渐演变成部名和地名。  相似文献   

10.
前言藏族是个信仰佛教的民族。元、清两代,蒙古人顺从了藏族的宗教权威。面对这种权威,连清朝都稍逊一筹。当时,外界围绕西藏的政治活动,都是以宗教名义进行的。例如,1642年以后,蒙古和硕特部都拥有西藏宗主权,然而他们也是在保护宗教领袖达赖喇嘛的名义下取得王位的。为了利用达赖喇嘛的宗教权威,北亚各部展开了激烈争夺。18世纪初,在西藏贵族、清朝、青海和硕特、准噶尔等各种势力的夹缝中,达赖喇嘛的职位任人摆布。1705年,在清朝支持下,青海和硕特部拉藏汗废掉原达赖五世的摄政西藏贵族桑结嘉措所立达赖六世,而将自己的人选重新立为达赖六世。但这位活佛毫无人望。据当时在拉藏汗身边的噶举派喇嘛德济德利称:西藏最大教派格鲁派色拉、哲蚌、甘丹等三大寺喇嘛反应尤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合编的《清内阁蒙古堂档》中选译了从康熙十年到三十一年间与西藏历史相关的文书档案目录。文书档案包括西藏达赖喇嘛、班禅呼图克图等与清朝往来文书,以及准噶尔部、青海和硕特部、喀尔喀部汗、台吉和喇嘛等与清朝往来的文书。原档案目录(蒙古文)只有发文和收文者,没有摘录事由,文章将其中与西藏历史相关的回鹘式蒙古、托忒文蒙古和满文档案文书摘编事由拟题,共编为196条目录,后附收发日期,以便于读者了解和利用《清内阁蒙古堂档》中有关西藏历史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乌兰图雅 《中国藏学》2023,(6):156-165+218-219
清朝政府采取的扶植藏传佛教的政策有力促进了蒙藏民族关系的发展。有清一代,无数蒙古地区僧人香客、学者前往西藏进行熬茶祈福、求经学法等活动。其中,往来于西藏与蒙古地区的蒙古僧人为蒙藏文化的交流和交融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来自不同地区或部落的蒙古僧人,为求学来到西藏各大寺院,并按籍贯被分配到不同的康村和弥村中居住学习。到了清后期,蒙古人赴藏熬茶的次数变少,赴藏求学的蒙古僧人数量也逐渐减少。这就直接导致西藏各寺院中蒙古僧人居住的康村及弥村的衰落,出现了西藏格鲁派重要寺院的僧人到蒙古地区化缘的情况。文章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清后期蒙古各地区经济的不景气。陷入破产边缘的蒙古地方经济,直接影响了深受蒙古人重视的宗教活动。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是开展社会活动的重要基础,也是各民族交往以及其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图理琛使团出使土尔扈特部,正值清与俄国、土尔扈特部、准噶尔部关系极为微妙的时期。康熙为平定准噶尔部,对土耳扈特部和俄国分别推行了绥服与和平的政策。这些策略甚至到了乾隆年间还显示出其深远意义和价值。而1712年派往土尔扈特部的图理琛使团,便是这种外交政策的一个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4.
1720年清军进入西藏的经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地叙述了1720年清军为了驱逐盘踞西藏的准噶尔部,在青藏高原上大规模行军的经过。对于事前的部署、筹划,行军的阶段、时间,南北两路军队的遭遇等等,依据原始史料,一一作了细致的描述。尤其指明,这一场战事得以极顺利地达到目的,与藏族官兵民众的响应、支援是分不开的。以往有关论著,关于此段战史,记述每嫌简略,本文可以视为一篇尝试补充之作  相似文献   

15.
在19世纪西方商船到达中国南部沿海之前,对中国清政权的最主要的外部威胁来自准噶尔,它是西部蒙古的一支。17世纪前期,准噶尔征服了西部蒙古其他各部:土尔扈特、和硕特和杜尔伯特,并且组织起了一个强大的军事联盟。整个18世纪,特别是在噶尔丹的领导下,这些部落从外蒙古向西扩张,直到它们成为中亚的主要政权。1690年,善于骑射的准噶尔领袖和他们的骑兵部队侵入了外蒙古,相继威胁北京和西藏。准噶尔的军事胜利震动了中国宫廷,  相似文献   

16.
在清康熙帝晚年和雍正帝即位最初几年(1719—1727)内,皇族延信曾是显赫一时的人物。他在这个时期内的事迹可以概括为两大部分:先是率军入藏,驱走袭据西藏的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建立殊勋,以最早进入拉萨的军队统帅之一而名垂青史,他在拉萨短时的驻留中的若干措施正是完成了清廷对西藏由间接控制过渡为直接统治阶段里最初的步骤。这些措施在其后一段时间内对西藏、青海的政局起了  相似文献   

17.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面积72万平方公里,人口474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近200万。千百年来,青海各民族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在文化领域都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青海的经济发展。但由于历史和自然方面的诸多原因,青海的民族经济同全国其它地区的经济发展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加快青海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依靠多方面的努力。但是具有根本意义和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之一,是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而少数民族成人教育又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c从一定意义上说,发展民族成人教育就是发展民族…  相似文献   

18.
宋金时期,在今青海、甘肃及四川西北部地区的安多藏族,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通过马贸易同中原地区保持着紧密联系。安多藏族部落同中原地区十分兴盛的马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安多地区的民族大融合,巩固了边境防务。  相似文献   

19.
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地区发生了罗卜藏丹津之乱,使该地的游牧社会陷入混乱。清朝迅速处置,用了大约6个月的时间,镇压了这次叛乱。作为善后之策,将青海卫拉特部置于和内蒙古同样的旗制下。在这种旗制下,青海诸台吉不可能像以往那样自由行动,失去了青海卫拉特部的活跃性,暂时退出了历史舞台。数年后的雍正九年(1731年),青海再次发生叛乱,即土尔扈特部台吉诺尔卜的反叛。同罗卜藏丹津之乱相比,诺尔卜之乱时间短,规模小,看来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但仔细研究一下,仍可发现,这是一次展示清朝强有力的体制和在其压力下游牧民族小台吉的苦恼的事件。这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其相应的历史意义。这里要阐明的正是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清代新疆马厂制度研究王东平新疆自古盛产良马,清朝统一新疆后,由于军事、屯田、交通、邮驿的需要,对新疆马政尤为重视,一方面同准噶尔、哈萨克等游牧请部进行绢马贸易;另一方面也在北疆等地建立官营马厂,“马政之得失,首视乎牧场”①,马厂作为清代经营西域的一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