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第三篇。旧庄学对《养生主》很不重视,以为无甚深意,浅显易懂,因而掉以轻心,谬解无所不在。庄子阐明“养生”之“主”是“道”,却被否定“道”的郭象谬解为“不伤生”才是“养生”之“主”。庄子主张“为知”的同时必须知“殆”而“已”,却被旧庄学厚诬为“反智主义”。旧庄学又望文生义,厚诬庄子教人“为恶”。作者在《逍遥游奥义》《齐物论奥义》的基础上,无懈可击地抉发出被旧庄学遮蔽两千年的庄学“养生”奥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第三篇。旧庄学对《养生主》很不重视,以为无甚深意,浅显易懂,因而掉以轻心,谬解无所不在。庄子阐明“养生”之“主”是“道”.却被否定“道”的郭象谬解为“不伤生”才是“养生”之“主”。庄子主张“为知”的同时必须知“殆”而“已”。却被旧庄学厚诬为“反智主义”。旧庄学又望文生义,厚诬庄子教人“为恶”。作者在《逍遥游奥义》《齐物论奥义》的基础上,无懈可击地抉发出被旧庄学遮蔽两千年的庄学“养生”奥义。  相似文献   

3.
《庄子》在历史上曾被尊为《南华真经》,这样就和讲求长生久视的神仙道教有了一线之缘,有些浅尝辄止的研究也把《庄子》书中的养生认同为道家及道教的颐养生命的理论发端,以为庄子的养生仅是对自然生命的持守和养护,这其实是一个误解。 如果仅就表层意义理解,庄子的确有“养生”的说法,例如他在《养生主》一篇中借文惠君之口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此外他还用《养生主》、《达生》作为提纲挈领的篇名,给人一种追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第四篇。《养生主》阐明主动而理想的个体“人生”之后,《人间世》阐明互动而实际的群体“处世”:对君主专制正面强攻,与伪道俗见全面交锋,遂成“内七篇”最为危险之篇,庄子的隐晦其旨、支离其言因而臻于极至。旧庄学的谬解曲说,导致义理浅显的《人间世》像义理艰深的《齐物论》一样难懂。本文作者以史实考证为依据。详尽阐明了庄子对孔子的“不然于不然”“然于然”及“不然然”;进而以“内七篇”整体结构为依据,无懈可击地抉发出被旧庄学遮蔽两千年的千古未发之覆——庄学“间世”奥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第三篇.旧庄学对《养生主》很不重视,以为无甚深意,浅显易懂,因而掉以轻心,谬解无所不在.庄子阐明"养生"之"主"是"道",却被否定"道"的郭象谬解为"不伤生"才是"养生"之"主".庄子主张"为知"的同时必须知"殆"而"已",却被旧庄学厚诬为"反智主义".旧庄学又望文生义,厚诬庄子教人"为恶".作者在《逍遥游奥义》《齐物论奥义》的基础上,无懈可击地抉发出被旧庄学遮蔽两千年的庄学"养生"奥义.  相似文献   

6.
《庄子》内篇结构紧密、层次分明:《逍遥游》提出逍遥的三次层次———“无名”、“无功”、“无己”;《齐物论》用“无是非”、“无封”、“无我”三重境界对此予以论说;《养生主》是《逍遥游》的续篇;《人间世》的主旨是“无名”,《德充符》的主旨是“无功”,《大宗师》的主旨是“无己”;《应帝王》是《庄子》内篇的总结,同时也是对《逍遥游》的呼应。  相似文献   

7.
读《庄子·让王》——并论“越人三世弑君”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子·让王》篇是庄子后学著作 ,其所述尧欲让王位于子州支父及子州支伯之事 ,反映了庄子后学由无为向有为的思想发展。庄子后学的入世派则将道家的“无为”思想注入“有为”的内核。《让王》篇首章的主旨在于宣扬贵生与入世的主张 ,其思想与“外篇”“杂篇”的相关议论吻合。《让王》篇蕴含了不少入世与有为的思想 ,将其完全视为隐逸者说 ,是不可取的。《让王》篇的“三世弑其君”的“三世” ,指在越王搜之前的越王不寿、翳、诸咎三世。这三位越王被弑事皆见于古本《纪年》的记载。《让王》篇为论述“贵生”的道理 ,无意中保存了越国历史上一条重要史料 ,对于研究古本《纪年》、《吕氏春秋》、《淮南子》等的相关记载以及考订越王世系 ,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第四篇.《养生主》阐明主动而理想的个体"人生"之后,《人间世》阐明互动而实际的群体"处世"对君主专制正面强攻,与伪道俗见全面交锋,遂成"内七篇"最为危险之篇,庄子的隐晦其旨、支离其言因而臻于极至.旧庄学的谬解曲说,导致义理浅显的《人间世》像义理艰深的《齐物论》一样难懂.本文作者以史实考证为依据,详尽阐明了庄子对孔子的"不然于不然"然于然"及"不然然";进而以"内七篇"整体结构为依据,无懈可击地抉发出被旧庄学遮蔽两千年的千古未发之覆--庄学"间世"奥义.  相似文献   

9.
原创性的疏解方法不同于古典或现代意义上的文本解释学,它要求对《庄子》文本的疏解本身成为道之疏导,以便达至天道和人事之间的贯通。从这种疏解方法出发来解读《庄子》"大宗师"和"养生主"两篇,可以发现:首先,"大宗师"何以谓之大的关键在于,养生之道本质上乃是"大宗师"篇所谓"藏天下于天下"的天下政治之道;其次,通过对"养生主"篇庖丁解牛寓言的政治现象学解读,可以进一步具体地论证"大宗师"和"养生主"之间的政治哲学关联:即"养生主"通过解牛而来养刀的藏刀之道乃是"大宗师"所谓"藏天下于天下"的天下政治之道。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关于《逍遥遊》的主旨问题,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逍遥遊》是对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道”的体认,“《庄子》一书所要阐明的乃是道家之道,而《逍遥遊》正是《庄子》一书宗旨的集中体现”①;第二,《逍遥遊》描绘的是庄子向往的人生境界,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②,是“至人乘天地、御六气以游无穷”③;第三,《逍遥遊》的主旨不是在讨论精神自由,而是在赞美无为而无不为的圣人,“是在讲无为以处世”④。我认为,要弄清《逍遥遊…  相似文献   

11.
<正> 庄子的哲学思想,其主要内容是贵齐说与全性说。单讲他的贵齐说,在《庄子》一书中,《齐物论》一篇作了集中的论述,其它各篇也多有阐发。贵齐说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要点: (一)齐彼此。对于认识对象,庄子认为其性质是相对的,没有任何分别。它们无所谓大,无所谓小;无所谓高,无所谓低。丑与美,宽大与狭小,奇怪与妖异,其最后结果都是一样的,任何事物都没有了质的不同。庄子把这种没有彼此的境地叫做“道枢”。庄子抓住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一书宏大博精,立论多奇异浩荡,傲睨万物而不随流俗。可是,其书的有些篇章常被视为“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甚至被蔑视为“杂纂”而不可观。但若细致考察其思想端绪,则往往可以发现其精蕴之义。其“杂篇”的《徐无鬼》可为其中之一典型。是篇实为庄子学派较早的作品,如发挥庄子关于“道通为一”,“以心复心”,“无意则止于分”以及赤子之德和彼此是非等思想,皆颇有精义。《齐物论》历来被认为是庄子自的典型篇章,其“道枢”的理论,在《徐无鬼》篇中有很重要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楚辞·九歌》有《东皇太一》一篇,王逸说:“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曰东皇。”后世都遵循此说,谓“楚国确祀东皇太一”。我认为此说非也。查先秦古籍,“太一”都释为“道”。《庄子·天下篇》说:“建之以常元有,主之以太一。”成玄英注云:“太者,广大之名;一以不二为名。言大道旷荡,无不制围,囊括万有,通而为一,故谓之太一。”郭象注云:“自天地以及群物,皆各自得而已,不兼他饰,斯非主之以太一邪?”《吕氏春秋·大乐》篇说:“音乐……本于太一。太一出两议,两仪出阴阳。”“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这是说,“太一”就是“道”。《荀子·礼论》篇云:“贵本  相似文献   

14.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庄子》“道”的理解不同,对《庄子》哲学属性的理解也就不同。以往学术界对《庄子》“道”助理解,许多人常常用《庄子》有内篇、外篇、杂篇的分篇法作为鉴别标准,从而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有说“道”是宇宙精神,绝对的“道”是高高在上的精神实体;有说“道”是物质实体,是混饨的气,或是精细的微粒,是一切事物的存在的基础。此外还有说“道”是一个抽象“全”的,“道”的本质就是自然的,等等。本文试图打破过去习惯用脏子呐、外、杂篇中某一固定论点,某一种文章风格作为鉴别标准的方法,而把《…  相似文献   

15.
肖贤彬 《学术研究》2004,(12):148-148
《庄子·养生主》: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所解数千牛矣,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其中“新发于硎”一语, 难得确诂。王力《古代汉语》 (修订本 ) 译作“新从磨刀石上磨出来”, 注文又说: “发, 出。”“出”变成“磨出来”, 未免添字为训之嫌。也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谢质彬 (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文物局藏有一套傅山批点《庄子》过录本。底本为光绪二年浙江书局据明世德堂本校刻。过录本封面朱笔题“傅青主批点庄子”。书内《秋水》前十七篇均有朱、墨二色圈点,并有若干眉批、根批与旁批。虽非傅山墨迹,但经考证,我们认为实为傅山原作之传本无疑。其理由如次: 一、傅山自称“学老庄者”,对《庄子》研究颇深,批点《庄子》乃题中应有之事。他曾说:“老夫学老庄者也”(丁本《霜红龛集》卷十七),“愚父子学庄列”(卷二十三),“我本徒蒙  相似文献   

17.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286年),名周,战国时蒙人,曾作过漆园吏。他的思想“要旨本归于老子之言”。《庄子》这部书,《汉书·文艺志》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一般认为,其中《内篇》七篇在命题、思想、文风上都比较统一,是庄子亲手所写,代表了庄子本人的思想,而《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则可能出自庄子的弟子及后来的道家之手。  相似文献   

18.
论前人对庄子"逍遥"的不同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庄子》内七篇中 ,《逍遥游》是极为重要的一篇。但前人对庄子《逍遥游》意旨的理解 ,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用玄学“各适其性”之思想解释 ;二是用佛、老的“空无”思想理解 ;其三是用儒家思想解释 ,认为体现了“自在快适”的人生境界。这些解释表现了前人对庄子“逍遥”的理解以及与庄子本意的差别。这种差别的产生 ,一是由庄子独特的表达思想的方式和在庄子思想中存在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造成的 ;二是因为解释主体所处时代及主体因素的不同 ,导致了前人对庄子“逍遥”理解的差异。所以 ,比较前人对庄子“逍遥”的不同理解 ,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古代思想的发展及存在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一《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庄书问世两千多年来,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过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影响。魏晋时代的嵇康公然宣称:“庄周吾之师也。”(《与山巨源绝交书》)宋人叶适说:“自周之书出,世之悦而好之者有四焉:好文者资其辞,求道者意其妙,泊俗者遣其累,奸邪者济其欲。”(《水心文集》)章炳麟说:“命世哲人,莫若庄氏”。(《庄子解故》)鲁迅先生对《庄子》有很高评价:“其为文则汪详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曾说:“庄子固然是中国有数的哲学家,但也是中国有数的文艺家,他那思想的超脱精微,文辞的汪洋恣肆,实在是古今无两。”(《今昔蒲剑》)侯外庐先生在《中国思想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指出:《庄子》“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宣颖《南华经解·庄子小言》也说:《庄子》“写景摛情,真有化工之巧”。对照《庄子》全书来反复品味这个“情”字,颇有“一唱三叹”的情致:一是在“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为庄语”(《天下》)的愤激之辞中,渗透着庄子在人生体验中的“一把辛酸泪”的悲愤之情;二是在说理中以“指事类情”的意象体系融注着浪漫激情;三是在哲学观点中附丽着“直致任真,率情而往”的审美情感论。最后的这一个方面,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颇有阐明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