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社会工作近几年在我国迅速发展,并日益受到关注.社会工作在我国的推行必然会受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传统思想文化之一,因此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的影响时,儒家思想必不可少.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出发,探讨儒家思想对社会工作的影响,以及如何在融合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更好的促进社会工作本土化.  相似文献   

2.
对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影响房地产价格制定的因素很多,选择对房地产价格影响较大的、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7个方面因素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利用粗糙集理论对房地产价格影响指标进行了约简,找出了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洪轶男 《理论界》2009,(5):223-224
在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有关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社会保障对于储蓄的影响效应一直为经济学家所关注.对此问题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本文整理了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状况,对研究进展和趋势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相似文献   

4.
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三者关系中,文化是核心、基础.文化对社会影响深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进行文化影响的思考非常重要,尤其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罗炳良 《学术研究》2007,42(12):96-100
人类的存在和繁衍,与周围的生态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态环境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社会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考察生态环境对文明盛衰的影响,有助于今天正确处理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加理性地面对在生态环境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6.
孔令环 《中州学刊》2008,(3):206-209
钱钟书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在古代诗人中,他对杜甫评价最高.杜诗对钱钟书的人格、气质和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钱钟书的杜甫研究主要包括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杜诗与宋诗的关系、杜诗的境界、杜诗的创新精神、杜诗的影响等方面.杜诗对钱钟书诗歌创作的影响表现在对杜诗的化用、对杜诗句式的模仿、对杜诗意象的借鉴、对杜甫忧国忧民精神的继承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文化旅游的变迁对我国景区形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发展旅游过程中,景区传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会发生变迁,并对景区的形象产生复杂的影响.本文从文化旅游变迁的规律及其路径分析着手,通过一些案例分析探讨了文化旅游变迁对景区形象的多面影响,然后提出了应如何正确对待文化旅游变迁对景区形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曾耀农 《中州学刊》2005,(2):196-199
后现代解构主义文艺思潮对中国新时期的影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喜忧参半.解构主义使当前影视运用一种游戏的方式,对政治与道德权威话语进行消解,在调侃中亵渎权威话语,在亵渎中消解神圣规范.解构主义对写作本质认识的变化使当前影视出现了零度写作,造成影视文本中的理性反思缺乏明确的是非判断.这既消解了影视文本的道德与感情因素,又阻碍了影视审美功能的充分发挥.解构主义使影视文化由艺术文化向大众文化转轨,对大众生活的欣赏,对平民意愿的尊重在影视领域日益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罗晏  陈孟超 《江汉论坛》2008,(4):138-140
在中国的民族服饰文化中,服饰最早的功能之一就是借用服饰装扮进行宗教祭祀活动,同时也是对所祭祀的对象表达自己的敬意和崇拜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宗教信仰对服饰文化有着引导和制约的作用.民族服饰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服饰的灵感常常来源于多神崇拜、图腾崇拜等宗教观念,不同的宗教信仰对各民族的服饰有着不同的影响.原始宗教萨满教对各民族的服饰产生了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思想"影响很大,它不但影响了汉代帝国政治秩序和宗教信仰,也影响了汉代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本文对董仲舒"天人思想"出现的时代背景、内涵及其来源作一扼要梳理,在此基础上,对董仲舒"天人思想"对汉代文论产生的影响作一详细剖析,最后就"天人思想"本身及其对汉代文论的影响作一评估.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家族文化的现代变迁存在着两种可能的变迁路径,即外生性变迁路径与内生性变迁路径.在外生性变迁与内生性变迁的双重路径的作用下,推动了传统村落家族文化的现代变迁.外生性变迁与内生性变迁的有机结合应当成为实现传统村落家族文化现代变迁的最优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桂家的族属及其事迹是一个牵涉到西南边疆史、华侨史和中缅关系史的重大问题。作者通过对涉及桂家的中文史料进行的系统整理分析,认为清代系统而详实的实录、档案等大量的史料,都说明桂家是“夷人”,并非华人移民集团。从史料中对大山银厂的记载来看,桂家也没有据银厂采银。桂家最后归附中国,被安置到新疆乌鲁木齐附近和云南楚雄。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仍有50.32%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中国未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的发展,乡村政治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乡村积淀了几千年的村落家族文化对乡村政治有深远的影响,表现在对村民自治、政治整合、政治参与以及乡村法治等方面。乡村的发展要有良好的政治环境,要创造有利的条件促进村落家族文化的消解,减少它对乡村政治的负面影响,合理利用其有价值的部分来促进乡村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氏族在中国古代社会文明化的进程中长期存在,氏族结构在进入国家的过程中并没有消失,而是在社会变迁的运动中逐步地演变成了公族、家族的形态,对中国传统法律在法律架构、法律精神、法律规范形式上产生了极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代江南的村籍与地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佩国 《文史哲》2002,(3):145-151
村籍和地权有着内在的联系,在近代江南的有些村庄,能否成为“村子里的人”即取得村籍,是在某个村庄拥有土地的先决条件;反过来,某人在某村拥有土地,也未必被村人视为“村子里的人”,有时仍被称作“外来户”。在江南乡村,即使是经过入赘(即成为“上门姑爷”)或收继(成为养子,又称“螟蛉子”)这样的婚姻和准血缘关系,也不能融合进入家族血缘关系网络中,即是说,赘婿和养子仍被族人视为外人。在农民的村籍现念中,村落和宗族是合二为一的,其逻辑是封闭的族群关系网络背后隐含着村民对本村土地权的资源独占观念。  相似文献   

16.
乡村是社会的基础,乡村治理也是社会变化发展的体现。我国是农业大国,村庄治理一直在实践中进行各种探索。我国的村庄治理经历了传统社会痕迹的宗族治村、传统管理方式的精英治村、经济社会大变革浪潮下的富人治村和适应新形势的大学生村官变迁,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政治文化成为分析乡村直接选举的重要视阈,许多学者立足于中国乡村直接选举的丰富实践,对村民选举的行动策略进行了政治文化的深入解析,以探求选举行为背后的内在导向因素。目前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农村直接选举中政治文化基础的研究、宗族文化与选举行为关系探讨、传统政治文化的导向作用审视、不同政治心理之间冲突对选举效果的影响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丰硕,为乡村民主研究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但以更为系统的理论视角来审视之,研究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调研区域有限、范围较小,所获结论缺乏深度解释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刘军  王询 《北方论丛》2007,(1):105-109
在历史上,中国的宗族制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西周的宗法制阶段,东汉至唐中叶的士族、世族阶段,宋以来的庶民宗族阶段。其间,春秋至西汉,唐中期至五代,可视为两个过渡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宗族形态是不同的,其中主要的变化有:第一,宗族的平民化、庶族化;第二,宗族与政权组织的关系弱化、间接化;第三,宗族内部关系松散化,制度化程度和强制性减弱。此外,还发生了宗族聚居由北盛于南向南盛于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俄国农民外出打工与城市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的实质是农业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俄国城市化水平取决于农民迁移的方向和规模,农民外出打工和转入城市等级问题是理解俄国城市化的关键所在。俄国农民向城市迁移的进程缓慢的原因很多: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的身份证制度严格限制了所有人的迁移,尤其限制了农民的迁移;村社制度通过连环保义务有力地约束了农民的出行,农民必须服从村社的监督;农民在经济上和血缘上与农村保持着天然的联系,一般将外出打工视为权宜之计;外出打工既冲击了村社的宗法制度,又有强化农民经济、延缓农民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汉后开始以儒家为核心和主线,但是,其逻辑源点和演绎进路却在汉前,汉前政治伦理经历了“神教→宗族→诸子→法家→道家”的重心转移过程,这一辨争、探索和筛选过程,对于后来儒家的胜出至关重要。“夏商→西周”是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奠基期,神教政治伦理向宗族政治伦理过渡,完成了政治伦理“天道”向“人道”的转变;春秋时期虽然天崩地解,但是,政治伦理仍在沿用宗族伦理;战国时诸子伦理兴起,宗族政治伦理开始松动,在诸子伦理的政治纷争中法家最终获胜;面对秦二世而亡的残酷事实,中国传统政治伦理反省后开始真正走上了历史合理性的路径:阳儒阴法———儒法两家软硬、外内结合共同维护传统社会政治秩序,结束了漫长的摸索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