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楼艳艳 《生存》2020,(4):0043-0043
强调个性发展,注重个性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人的个性是人类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儿童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其个性特点是非常鲜明突出的,他们的创造潜能往往就贮存在这一独特的个性之中。重视儿童个性的存在和发展,根据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以此发掘创造的智慧和创造的潜能,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张荣昌 《学术交流》2001,(5):136-138
创新是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创新的基础是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创造性思维是开拓认识新领域,解决现实新问题的一种思维,是人的智力的核心部分,也是人类创造力的最重要的主体性条件和根据.激发创造思维离不开内在要素的训练,离不开制约创造性思维的内在非智力因素的培育.领导干部惟有具备独特的创新品格和素质,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创新重任.  相似文献   

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学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学习的成果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韦格斯勒提出的心理测量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智力因素是指认识过程中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即由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和想像力这五大要素所构成。而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素质,亦即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动机、情感、性格、意志等个性心理品格因素。许多教育心理学家把智力因素看做学习知识的操作系统,把非智力因素看做维持系…  相似文献   

4.
拓展读物内容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气氛中,才能进发出想象力、创造力的火花.唤醒参悟生活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良好健康的创造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5.
基于特定领域建模方法研究制造控制系统语言设计。定义了该领域语言,包括词法、语法、语义、语法及语义映射。解释了语言的组成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联。利用该领域语言搭建并解释模型可实现制造控制系统的个性定制和快速开发。  相似文献   

6.
一、创造力研究的爆发对创造力的起源、实质、特性、目的作系统的研究,是当代哲学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这项研究中引用的一些概念,如"创造者"、"创造性"、"富于创造性的个性"、"创造性的艺术"、"创造性的科学"等等,已经成为老生常谈了.是否我们正看到一种新的、比较独立的哲学分支——"创造学"的诞生呢?不管我们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事实上可以称为关于创造性及其过去、现在和将来在个人和全人类的生活中的种种作用的研究兴趣的爆发.这种兴  相似文献   

7.
申东辉 《探求》2005,(Z1):94
学习力是指人们在社会工作生活中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的整体能力,领导者的学习力则侧重于"会聆听、会发问、会区分、会回应"等.学习力操作系统一般包括智力系统和非智力系统:智力系统是指由注意力、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操作力、检索力等构成的思维力,主要以智商为基础的技术学习力;非智力系统则包括动机、兴趣、情绪、毅力在内的个性,情商和逆境商是决定人的个性学习力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文学艺术创造不同于科学发现,它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精神创造活动。这种特殊的创造活动是通过艺术家特定的审美创造力结构实现的。创造力结构可分为三种形态,即创作性精神、创造性意识及创造性思维。而三者只有在与创造动力有机结合时才能完成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未来的教育将重视创造、自由、和谐,将引导人走向全面的精神世界.创造力是创造的能力,教育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激活创造力的源泉,平等对待学生,信任学生是创造力发挥的条件,另外,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发挥创造力过程中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力是人的一种高级能力,创造性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因而在现代数学教学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是摆在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很好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创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它包括创造个性教育、创造思维教育、创新能力教育三个方面。创新个性教育就是培养受教育的全面发展的健康个性和创新精神。创造是思维教育是采取迂回思维、动态思维等不同方式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想创造 ,有创新的意识、有创新目标。创新能力教育要指导受教育者系统地掌握创造的原理、技巧、方法 ,使他们能创新 ,会创新。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相似文献   

13.
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概念的一个重要的和本质的特征。这是一个公认的刑法原理。但是,犯罪的社会危害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它的一般要素包含有哪些内容,对此,我国刑法学界大多只是根据刑法条文作了一些解释性的论述而已。这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犯罪的学说,作一初步的探讨,就教于法学界。任何一部刑法所规定的犯罪都是以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为基本要素的。这一要素决定着某个行为是否属于犯罪,或者犯罪的轻重程度。所谓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乃是指因行为人侵犯了刑事法律规范而给受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带来危害的行为属性。为了理解这一定义的方便起见,我认为有必要说明一下人的行为属性问题。我们知道,人的行为属性包括人的行为的自  相似文献   

14.
试论期刊编辑的素质与创造性思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柳湘云 《学术交流》2002,(4):178-180
期刊作为为读者、为社会服务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编辑人员的创造性劳动。期刊出版要以编辑为中心,说明了编辑这一主体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因此,期刊编辑素质如何,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从一定意义上说,决定着期刊的质量和生命。期刊编辑的素质,是指他们的政治、思想、品德、作风、学识和才能诸要素在一定时间的状态,而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则是指他们在编辑实践中应当具有的预见性、超前性和创建性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吴云 《学术交流》2004,3(4):18-22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思想十分丰富,对此应全面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动力系统,其中包括经济要素、上层建筑要素、社会心理要素,三者相互作用融为一体,构成了社会发展动力机制。并且,社会发展各动力要素的历史作用是相对的,相对于不同的历史时期,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往往不同。在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中,精神动力的作用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因此,在注重物质动力的同时,应加强对精神动力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自主意识是个体成熟的一种标志,也是创造现代文明必备的文化素养。所谓自主意识是指一种明确意识到个体的存在、价值和权利,并依据个人的特点去设计人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自觉的意识,自主意识内含着巨大的创造力:它标志个体自我的觉醒和个体对自我价值的确认,自主意识使人的创造力得以施展,并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只有独立,创新、自尊的自主意识才能适应商品经济的竞争机制和法律化的审场秩序,从而建构起公正、平等、法制的社会。  相似文献   

17.
生产力的一切动力都直接产生于交换。或者说,生产力的动力系统,是与交换内在地总体地联系着的。所以,对生产力动力系统的研究,必须从交换的角度和层次加以考察。 一、交换的感应力 交换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与生产力动力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按交换内容和方式的不同,分别从信息、物质、能量三个方面和层次,具体地考察交换与生产力的动力之间的关系。 信息交换,是生产力交换系统的重要构成内容和方式。它突出了生产力的主体——劳动者在交换关系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产生和提高主体力。信息交换,虽然是生产…  相似文献   

18.
从我国目前中小学教师创造性发展的现状来看,教师创造性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创造意识薄弱、创造空间狭小、创造精神不足、创造动机异化,创造目标错位。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涉及以下几个层面,教育者自身的原因、学校环境的影响、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华 《唐都学刊》2004,20(5):154-157
创新素质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核心问题。大学生创新素质主要表现为其个性心理中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望、拼搏意志、坚毅的品格和无畏的勇气等特质。通过学科的优化、课程的合理综合,创造有利于创新学习的环境,才能充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个性心理特质、发挥个体的创新潜能。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经典著作中都谈到人的个性发展问题,并把个性的充分发展同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甚至把个性的充分发展同共产主义相提并论。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左”的思想影响,人们讳言个性发展;在资产阶级自由化肆虐之时,有人甚至把个性发展同社会主义对立起来,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个性”,从而导致理论上的极大混乱,在实践中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正确认识和适度把握个性发展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这一问题,不仅是理论研究的需要,而且是实践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拟对此作一些最基本的考察和探讨。一、关于个性发展的历史回顾所谓个性,一般是指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社会条件和教育状况等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性。就其内容看,它主要包括受不同社会规范(如一定社会的法律制度、宗教、道德和风俗习惯)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