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传统翻译伦理思想中的"忠实伦理"和"译者道德责任伦理"既相互牵制,又相互融合。二者直接介入翻译过程,影响译者的语言选择,影响的结果分别表现为译本语言层面上的"忠实"和"叛逆"。随着后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入,译者的翻译思维和翻译方法趋向多元化,译者行为与翻译伦理之间的摩擦和碰撞更为频繁激烈。鉴于译入语文化语境的复杂性,译者在遵循传统的翻译伦理思想的同时,还应用当前社会主体认可的"价值观"来规范译者的行为,以顺应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这是翻译活动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和采取的文化生存战略。  相似文献   

2.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的文化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通过翻译把中华典籍及其经典文化介绍给世界,对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大有裨益。由于中西语言存在着较大差异,外国人学习汉语面临着实际困难等现实,要想有效地传播中华典籍,译者应该借助英语这种世界语言。译者在中华典籍英译时应该了解西方读者的文化倾向,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典籍翻译切实起到宣传介绍典籍和文化传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儒家典籍中的哲学伦理思想是汉民族文化的结晶和历史积淀,对其进行译介是确立本民族文化身份的有效途径.在译介过程中我们必须具有文化自觉意识.通过对以往的儒家典籍的译介的梳理发现,传统的译介实践常常是以外国译者为主体,以"西方中心"的理念为指导,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从而导致了儒家哲学思想被割裂和扭曲.在文化自觉意识的观照下,儒家典籍的译介应以中国译者为主体,在"文化平等对话"的理念指导下,采取异化的阻抗式的译介策略,这对弘扬和传播儒家文明的精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后殖民语境下,文化译者面临着双重身份的困惑:一方面,译者在文化翻译中如果只诉诸本土策略,则有悖于其在不同文化之间的架桥目的;另一方面,译者往往面临着被异化的危险,成为他者发出异质声音的传声筒.本文从后殖民翻译研究的视域出发,探讨后殖民语境中文化翻译的诸多表征和译者定位的艰巨性及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文本没有终极的意义。翻译的主要任务是传达意义,而无法完全准确科学地获取意义则使源文难以逃脱翻译暴力的侵袭。中国典籍文化的深厚性使其在经过译者的理解和再表达后更易遭受种种损伤。翻译暴力有消极和积极之分,消极暴力阻碍文化交流,积极暴力促进文化交流。译者无法避免翻译暴力,所以译者的明智之举是切实规避消极暴力,适当采取积极暴力,以便忠实源文精神,守住伦理底线。翻译暴力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之间是矛盾统一的关系,译者应做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促进者,而不是阻碍者。译者在典籍英译中要坚决维护中国文化的正面形象,灵活运用积极暴力,增加源文的可译空间,努力促成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使中国文化在异域他乡广为流传,泽披天下。  相似文献   

6.
辜鸿铭成功的将儒家经典古籍《论语》、《中庸》等译介到西方社会,为我国的文化外输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然而,辜鸿铭的儒经英译活动长久以来并未得到充分的理解。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它突出了译者的中心地位,并且认为翻译是译者对于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兼选择性的活动。在此理论的关照之下,对辜氏的译作《论语》和《中庸》进行重新审视,发现译者在翻译儒家典籍的过程中适应性的选择了以西释中的特殊翻译策略,力图打破东西畛域,向世界宣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让西方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借此消除东西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歧视和不公。  相似文献   

7.
中国典籍外译研究应主要着眼于译者的翻译策略、文化立场、语言能力,而不应过多强调翻译的方向性和译者的语言隶属关系.中国译者的“逆向翻译”和汉学家的“直接翻译”都是中国典籍外译合理有效的翻译方式.  相似文献   

8.
翻译伦理大多建立在文学文本分析之上,主要从语言、文化、意识形态等角度进行分析.借鉴生态翻译学中的生态视角审视已有的翻译伦理,提出以生态视角重新奠基伦理理论,抨击狭隘译者中心主义,融合翻译伦理与自然生态,探讨生态视角的翻译伦理能否作为普适伦理的可能性,试图挖掘翻译伦理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越来越多的学者从文化的维度去审视翻译,尤其从译入语文化的角度研究翻译。在汉英文化差异的语境下,寻求"和而不同"的兼容性翻译的呼声也愈加响亮。这一翻译理念强调"不同"与"和"两个方面,要想做到"和而不同"译者需要在翻译活动中应用"改写"和"补偿"的翻译策略。这两种翻译策略直接关乎译文的可读性和可达性,对于原文在新的文化语境下能否被新的读者群接受来说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语用翻译是语用地考察翻译问题,把翻译文本和翻译结果以及制约翻译的诸多因素结合起来做宏观和微观考察的综合研究,其在应用翻译领域拥有广阔的前景。本研究从自贡盐帮菜的文化内涵入手,分析盐帮菜文化对外传播不足的现状,对盐帮菜按命名方式分类,从语用翻译的视角,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提出“盐帮菜”语用翻译观:译者要深刻理解“盐帮菜”的内涵,翻译出其真正含义和特色;对于标记性不突出的菜名,可采取传统的直译;了解受众的心理期待,对盐帮菜富具特色的标记性,要通过注释或其他有助受众理解的方式传译出其内涵和外延文化;通过平面、网络和实体等多渠道方式实现对盐帮菜的翻译与跨文化传播。文章在此译观指导下探讨了“盐帮菜”及其具体菜名的英译方法以及建设盐帮菜跨文化传播的多维度平台的途径,力图在跨文化传播中成功再现独具特色的盐帮菜文化,从而提升自贡的国际旅游业形象。  相似文献   

11.
以诚立译——论翻译的伦理学转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语言的伦理性决定了翻译的伦理性.在翻译活动中,最先确定的并不是译什么与怎么译,而是译者与作者、读者等他者之间的以"诚"为基础的伦理关系."诚"是一切翻译活动得以进行的态度预设,也是确保翻译顺利完成的伦理基础.译者只有诚于译事才能解决好翻译中的各种矛盾,才能处理好与作者、读者、赞助人等多个主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个体行为必然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具有他人导向性的明显特征,这一特征必然对译者个体的文化翻译活动产生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译者的翻译思想和行为。从关注他人、"大我优先"和关系中心三个方面探讨中国人社会行为取向对译者文化翻译的影响,能够深化对译者在文化翻译活动中心理特征的研究。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的他人导向性特征,让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尤其关注他人、关注关系、重视集体利益。但是,社会行为取向对译者影响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因人而异的。  相似文献   

13.
刘艳芳 《学术探索》2012,(2):146-149
作为跨文化旅游中语言交流的重要媒介,旅游文化翻译本质上是依托语言,实现旅游文化信息的转化、阐释与传播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本文依据生态翻译学的奠基理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探析在汉英旅游文化翻译中,译者如何在多维动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作出"自然"优化选择,以产生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14.
文化"误读"是主体文化对异域文化交流的必然产物.而翻译活动是最直接的文化交流,因此其各个环节就不可避免地受文化"误读"的影响和制约.本文着重从三个不同侧面分析了文化"误读"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文化"误读"影响翻译文本的选择;文化"误读"导致翻译的"误译";文化"误读"影响翻译策略.最后,作者还探讨了文化"误读"对翻译的影响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积极意义.但同时指出,在一定文化制约下的译者应以文化交流"使者"的身份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尽量减少文化的"误读".  相似文献   

15.
文化旅游文本的英译本是外国游客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直观途径。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译者在翻译该类文本的时候可遵循"以译文接收者为中心""传播中华文化"以及"普遍运用‘编译’三条原则"以更好地实现译文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自制小型翻译语料库,对<阿Q正传>中所有文化负载词及在三个英译本中翻译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包括2009年拉弗尔版,1990年莱尔版和1956年杨宪益戴乃迭版,指出在翻译目的指导下,译者对原文的定位、对时代的定位以及对读者的定位影响译者的文体和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跨文化翻译本质上是译者文化自觉的显现过程。通过考察中国翻译史可以指出:当今多元文化语境下译者有必要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坚持"文化自觉",了解自己文化的特性以及自己文化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位置;同时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尊重差异,通过翻译促进多元文化协和共存。  相似文献   

18.
跨文化交际翻译对加快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提升其在世界文化之林的地位和影响具有重要的桥接作用。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作为文化调解人的译者应牢牢把握思维模式差异性对民族语言差异性的重要影响及决定作用,熟谙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是思维模式差异在语言上的具体体现。为了切实履行好文化调解人的固有职责,译者应该对汉民族思维模式影响下的一些特殊汉语表达方式进行深入剖析,并合理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能够真正地被异域文化接受,将"排异反应"降到最低值。这势必会给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注入新的活力,促进跨文化交际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影视对白字幕翻译在文化传播、商业效益及服务观众等诸多方面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难点之一就是影视片中的语言差异及典故、流行元素、宗教、专业知识及价值观等方面的文化空缺。目前,互联网字幕翻译组以译文质量高及翻译速度快等优势声名鹤起。以人人影视的《生活大爆炸》字幕译文为例,针对对白字幕翻译中的文化冲突,目的论可以为译者的平衡之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翻译研究很长一段时间大多停留在语言层面,很少触及翻译活动所能产生的庞大文化力量,以及翻译活动与译者主体的互动作用。巴斯奈特认为翻译家应起到积极、创造性的能动作用,认为译者与原作者处于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relation of symbiosis)之中;译者并不透明的翻译不仅使原作超越时空的局限,具有后续的生命(continued life)和来世(afterlife),而且译者具有在改变原文本的同时进而改变世界的力量。①本文旨在从中国近现代文化转型语境的角度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翻译意图、理解策略和翻译策略,揭示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运用翻译策略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