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40多年来,美国经济由世界霸权的顶峰地位,经过高速增长、“滞胀”、“回升”和政策大调整阶段,逐步衰落下来,其原因何在?去年10月震动世界的华尔街股市暴跌,对美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战后初期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 战后初期,美国较抉的把庞大的战争经济转向和平经济,并使国民经济有了较大的增  相似文献   

2.
面对接连不断的美元危机,美国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最终促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和牙买加体系的建立,实现了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确立美元本位制的战略目标,进而维持并巩固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并不是美国金融霸权削弱的标志,恰恰相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是美国政策设计和外交推动的产物,是美国调整美元霸权形式的战略选择,以美元本位制为基础的美元霸权遂成为美国维护全球霸权地位的关键性支柱和战略性工具。  相似文献   

3.
美国打击伊拉克的目的是:通过控制伊拉克和中东地区石油,钳制欧洲的石油来源,以能源供应短缺打击欧洲的经济增长,动摇欧元的基础,促使欧元解体,从而维护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的霸主地位。伊拉克战争是美元与欧元之间的第二次较量。欧元虽然在短时期内难以动摇美元的霸权地位,但在伊拉克战争后,欧元与美元的较量还会继续。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国际关系学率先在美国成为一门社会科学。随着国际关系学的社会科学化,美国确立了它在国际关系学领域的知识霸权地位。国际关系学的美国知识霸权的生成是一系列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继续存在和维持也有着其独特的维持机制,并对国际关系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国际关系学的美国知识霸权的生成机理既包括内在的知识机理,又包括外在的制度和社会机理,正是这种内外机理的结合生成了美国的知识霸权地位。国际关系学的美国知识霸权地位的维持同样需要内外机制的继续作用,但同时它又多了人为建构的因素的作用。国际关系学的美国知识霸权无论是对国际关系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学科发展,还是地区性发展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5.
冷战时期美苏博弈中东石油及其现实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期间 ,美国和原苏联展开了对中东石油的博弈。 2 0世纪 6 0~ 70年代 ,苏联打入美国中东石油势力范围 ,但未能动摇美国石油财团的优势地位 ;“两伊战争”期间 ,美苏不同程度地对战争施加影响 ,美国不仅遏制住“两伊”争霸海湾的企图 ,而且通过压低油价的战略从经济上拖垮了苏联 ;2 0世纪 90年代初 ,美国借助海湾战争和苏联的解体最终实现了中东石油霸权。回顾和反思美苏争霸中东石油的过程与结局 ,能够获得有关中国石油安全的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6.
美元霸权:生存基础、影响和我国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元霸权的生存基础是美元无可比拟的国际地位,维持美元地位的主要条件之一在于国际货币合作。在实践中,美元霸权给美国带来了诸多经济利益,同时给其他国家的经济造成了各种负面影响,乃至引发货币危机。由于浮动汇率制有利于美元霸权的维持和为所欲为,为此,在历次的汇率制度讨论中,美国均坚决地维护浮动汇率制。基于美元霸权和浮动汇率制之现状,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思路应该是尽早放弃钉住美元,回归真正的管理浮动制。  相似文献   

7.
布雷顿森林体系奠美美元霸权的基石,而没有霸权并美元随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的瓦解而告终.反而使得美元霸权地位得以强化与延续,美国毫不负责的尽享美元霸权带来的收益--低储蓄率、高消费率,低利率、低通胀率与高经济增长率并存.美元霸权下的国际金融秩序在极力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和霸权利益的同时,也把美元霸权推上了断头台.这也向我们共和国发出了一份邀请.面对这份邀请,中国应在人民币国际化目标的指引下,认真做好"时外"、"对内"两门功课,养精蓄锐、厚积薄发,努力绘制一幅崭新的世界经济版图.  相似文献   

8.
美元是美国实力和地位的标志。美元霸权的根本在于支撑美国的全球霸权。美元指数在2007年中延续了2001年以来的下行走势,受美国经济衰退及次贷危机影响,目前再度大幅下跌。随着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美元跌势依旧,以美元为本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正在遭受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最严峻的一场考验。尽管美元霸权地位短期内还不会终结,但种种潜流表明,其日渐式微的体系运转正在悄然敲响一个货币帝国时代的晚钟。  相似文献   

9.
新的罗马帝国?——透视美国的霸权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两份杂志——《外交》(ForeignAffairs)和《外交政策》(ForeignPolicy) ,在 2 0 0 2年7— 8月号上各自刊登了一篇论述美国霸权的文章 ,但它们的观点恰恰相反。《外交》上的《新的罗马帝国——透视美国的霸权地位》一文认为 ,“9·1 1”事件虽然暴露出美国的脆弱性 ,显示出全球性的、强烈的反美情绪。但是 ,阿富汗战争却显示出 ,在恐怖主义面前的脆弱性 ,对于美国在传统的国际事务上的控制力并无太大的影响。目前 ,美国在军事、经济等所有的领域都同时处于主宰地位。真正的 (制衡美国的 )均势行动要付出高昂的经济和政治代价 ,无论是俄罗斯、中国 ,还是其他任何大国 ,都不愿承受这些代价。整个世界依旧是美国主宰的单极世界。《外交政策》上的《业已坠毁的苍鹰》一文 ,是由美国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所写。他指出 ,“美国治下的和平”(PaxAmericana)已经终结。从越南战争、巴尔干到中东 ,再到“9·1 1”事件的一系列挑战 ,已经显示出美国霸权的局限性。美国已经在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上全面衰落。在今后 1 0年里 ,美国主导世界事务的能力将不断下降 ;当前的实际问题 ,不是美国霸权是否正在衰落 ,而是美国能否找出一条体面地衰落下去、对全球及其自身的破坏性最小的道路。以下就是?  相似文献   

10.
业已坠毁的苍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两份杂志——《外交》(ForeignAffairs)和《外交政策》(ForeignPolicy) ,在 2 0 0 2年7— 8月号上各自刊登了一篇论述美国霸权的文章 ,但它们的观点恰恰相反。《外交》上的《新的罗马帝国——透视美国的霸权地位》一文认为 ,“9·1 1”事件虽然暴露出美国的脆弱性 ,显示出全球性的、强烈的反美情绪。但是 ,阿富汗战争却显示出 ,在恐怖主义面前的脆弱性 ,对于美国在传统的国际事务上的控制力并无太大的影响。目前 ,美国在军事、经济等所有的领域都同时处于主宰地位。真正的 (制衡美国的 )均势行动要付出高昂的经济和政治代价 ,无论是俄罗斯、中国 ,还是其他任何大国 ,都不愿承受这些代价。整个世界依旧是美国主宰的单极世界。《外交政策》上的《业已坠毁的苍鹰》一文 ,是由美国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所写。他指出 ,“美国治下的和平”(PaxAmericana)已经终结。从越南战争、巴尔干到中东 ,再到“9·1 1”事件的一系列挑战 ,已经显示出美国霸权的局限性。美国已经在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上全面衰落。在今后 1 0年里 ,美国主导世界事务的能力将不断下降 ;当前的实际问题 ,不是美国霸权是否正在衰落 ,而是美国能否找出一条体面地衰落下去、对全球及其自身的破坏性最小的道路。以下就是?  相似文献   

11.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便着手重新返回菲律宾。与之同时,菲律宾亦有自己的政治诉求。冷战开始后,美国将菲律宾纳入冷战轨道,既有NSCS4/2号文件这样的纲领性文件,又有具体的推行计划,使菲律宾成为美国在东南亚地区实施遏制战略的前沿阵地。  相似文献   

12.
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追求最大化利益的条件是,政府财政预算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本币汇率稳定与维护自由贸易原则,这也是国家经济逻辑的基本构成要素。然而,美国政府秉承的经济逻辑则与此相反:它将财政赤字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认为贸易逆差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利用国际储备货币操纵汇率以及凭借霸权地位践踏自由贸易原则,从而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谋求美国的最大化利益。  相似文献   

13.
论1941年中国政府及舆论对美日谈判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政府于1941年曾与日本进行8个月的秘密谈判,试图对日本作出局部让步,以缓和太平洋局势,避免美日战争发生。此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美日妥协一旦形成,将对中国抗日战争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在美日谈判开始不久,中国政府获悉这一消息后,立即表示反对,中国报界也迅速予以严厉批评和谴责。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美国曾已决定对日妥协,中国政府和报界予以强烈反对和严正警告,成功阻止美国与日本妥协计划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美国“重返亚太”后,把在亚太地区的全面参与作为维护其国家利益和霸主地位的全球战略。以东南亚为通道,美国通过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多种形式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制造中国威胁论,遏制中国崛起和削弱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因此,云南省在桥头堡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政治认同的关系,关注宗教渗透问题,自觉传播和维护中国和平发展的形象。可通过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文化建设、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等策略来多途径保障云南桥头堡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5.
二战期间,美英关系对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有着重大意义。美国从一开始的严守中立,到“非战”中立,再到与英国结盟的过程,集中体现了其以中立转向参战的外交政策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冷战肇始,杜鲁门政府就积极寻求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来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和渗透,心理战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期,杜鲁门政府将苏、中视为遏制的主要目标,同时对新中国周边国家展开争夺以构建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圈,泰国成为美国争夺东南亚的主要目标。为此,杜鲁门政府制定了心理战略和美国对泰国的政策目标,试图通过军事和经济援助、心理干预等手段将泰国纳入以美国为首的反共产主义阵营。艾森豪威尔上台后,继承了杜鲁门政府的心理战略和对泰国的政策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针对泰国的PSB D-23心理战计划。通过实施PSB D-23心理战计划,艾森豪威尔政府巩固了泰国的亲美政府,削弱了泰国国内的共产主义影响,构建了以泰国为核心的东南亚集体防御体系,最终将泰国纳入了西方阵营。考察冷战初期美国对泰国的心理战行动,可以管窥美国的心理战略、对泰国的政策目标和实施手段,揭示美国运用心理战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历史事实,从而推动国际冷战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初,全球反美主义浪潮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美国国际战略的实施,还对美国经济利益产生了不利影响。虽然当前反美主义这种不利的经济影响还非常有限,但已经引起美国企业界的高度重视。从长远来看,只要美国继续推行国际霸权战略,全球反美主义就将不断积聚力量走向新高,其对美国经济的消极影响也会不断强化,最终成为制约美国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有力因素。  相似文献   

18.
伍德认为,"美国是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惟一的一个资本主义帝国",它与传统帝国不同,属于新的帝国。传统帝国的统治模式是殖民主义,超经济手段(军事征服、政治统治)成为帝国统治的主导力量。新的帝国的统治模式是资本主义,纯经济手段(资本原则、市场机制)剥离于超经济手段,成为美帝国主义统治的主导力量。伍德还认为,由于资本的特性,美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比以往更加需要民族国家,因此在经济和军事两个方面都加强了对民族国家的控制,形成了一个等级制的全球国家体系。她特别提到了美国目前出现的"无限战争"战略,认为这也是为维护美国的霸权服务的。  相似文献   

19.
从抗日战争后期到解放战争,美国政府先后派遣赫尔利和马歇尔来华调解国共矛盾,美国的对华政策逐渐从扶蒋联共、限共走向扶蒋反共。中共对美国的态度也从合作、中立、走向敌对。由于美国的全球战略是以同苏联争夺为核心,并把反苏与反共相联系,形成两种制度之争,随着美苏冷战在欧洲逐渐兴起,美国对华政策也坚定地走向援蒋反共。中共顺应中国革命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中美苏三国四方之间的各种矛盾,在冷战与内战的交织中最终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20.
沈本秋 《国际论坛》2011,(3):1-7,79
自2007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以来,各种关于美国霸权是否衰落的争议此起彼伏。本文从国际贸易公共产品供给的角度,分析了美国近几年在国际贸易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能力和意愿。本文发现,美国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建设中未能表现出足够的主导能力,而且其供给国际公共产品的意愿已经由全球层面转向区域层面,也不再容忍贸易伙伴广泛"搭便车"的行为。上述内容说明美国供给国际公共产品的能力和意愿正在减弱,表明美国的霸权地位正在走向式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