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三全面地按地域即郡、县、乡、亭、里等来划分其居民,标志着仅依血缘亲族的徽记姓、氏——来区别尊卑贵贱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还了。早在春秋,特别是战国时期,于社会的激变中,很多贵族失去了土地,沦为庶人乃至仆隶,但仍保存着他们原来的姓或氏。庶人本无氏。但由于国野界限的消除及编为军伍的需要,也往往以原所隶贵族之氏,或以原所居之邑、地,或以世代所从事的职业……等为其姓氏。姓氏早就逐渐相混了。就连曾为周守藏史的老子李耳,或曰因“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或曰“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史记·本传索隐)已不知其李姓的渊源…  相似文献   

2.
上古男子称氏不称姓探因上古贵族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称姓是为了别婚烟,称氏是为了明贵贱,这些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但是男子为什么可以不称姓呢?有人认为:“春秋时贵族男子之所以不称姓,是因为姓与生俱来,言氏则可知姓。也因为始祖之姓已很久远,单表始祖之姓已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专名概念、专名无涵义论及专名有涵义论的分析,认为专名的主要任务就是命名,最初的命名是一个偶然事件,后人使用之是因为约定俗成。一个事物,本来并非固定地非使用某个名称不可,一个名称,本来并非固定地非用来指称某个事物不可;且专名对命名的对象一般没有描述。而有的专名里有描述的成分,描述成分就是该专名涵义的一部分或全部。  相似文献   

4.
藏族自古有姓。藏族姓叫“瑞芒”()。所谓“原人四姓——色氏、木氏、董氏、东氏()和“原人六姓”——色氏、木氏、董氏、东氏、惹氏、柱氏(),可以说是藏族最早的姓氏。现在,藏族有多少姓,由于无此资料,所以无从知道,也难进行综合分析。 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藏族对姓的重视程度和使用情况因地而异。一般说来,藏族重名不重姓,知道有其姓,而不常用其姓。在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中,只呼其名而不直道其姓。著书立说署名,也很少用姓。但是古往今来,有些地区则从习惯,并非绝对不用。如酉藏佛教萨迪派的始祖昆氏()就是一大姓,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吐蕃王朝开国功臣,大名鼎鼎的“噶尔”()是姓,“东赞域松”()(注)是名字,“伦布”()则是官衔。在西藏名门望族中用姓者较之平民百姓为多。  相似文献   

5.
秦可卿名姓的内涵一直是《红楼梦》读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对小说问世以来秦可卿命名阐释史作详细梳理,以期探究各种阅读与阐释背后蕴藏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6.
康生 《小康生活》2005,(3):67-68
这是一种高贵的鲜花,它在丹麦奥胡斯生长了15至17年,2004年12月17日,它被命名为“辛德贝格黄玫瑰”;命名活动发起者是安德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见证人辛德贝格的外甥女。对于命名,她认为“这将是纪念和引起对那场可怕大屠杀关注的又一种办法”(据《现代快报》)。我把这件事视为“鲜花铭记”。  相似文献   

7.
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的实施者,其文化心理会渗透到大学教学活动中,对大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邮箱账号(Email account,EA)命名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现象,EA反映了命名者的文化心理特征。以华南农业大学某学院教师的内部邮箱账号为基本数据,对高校教师文化心理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多数教师喜欢使用6-10个字符长度的账号;2)多数教师并不会在命名账号时花费太多心思;3)较大比例的教师受西方文化影响明显,倾向于使用国际流行的英语风格的“名+姓”结构命名邮箱账号。  相似文献   

8.
史姓两家     
“史”出仓颉、尹佚中国姓氏形成原由复杂,而“史”姓一看字面,就知道是来源手职官名称。像其他很多姓氏宗谱里记载的一样,顺着自家的脉络追述上去,得姓始祖都会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不管是神话的还是历史的,“史”姓始祖追述上去是神话时期造字的仓颉和周代的太史尹佚。仓颉是黄帝时的史官,人称史皇氏。他生有四只眼睛,善于观察,见人们用结绳记事繁琐,便发明了文字,在其创制出文字的当夜,鬼神为之哭泣。因仓颉造字有功,其后代便以其官职为氏,称“史”姓,自此,天下方有“史”姓。  相似文献   

9.
“西”姓在我国是一个稀有的姓氏,但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河南安阳也有西姓的分布。对于安阳西氏的起源,学界尚无定论。基于传世文献、民间传说,文章提出了或为西门豹之后,以西市为姓,以官为姓,古西国、西陵国后裔,改姓等观点。但是以目前所掌握资料尚难对安阳西氏的起源做出定论。  相似文献   

10.
对照男女传统命名格局,以某校女大学生为考察对象,总结出90后女性的命名特点为:仍沿袭传统常用类别和高频用字,特有的构词方式是叠音和儿化,辈分用字淡出,出现"父姓+母姓+名"形式,使用阴阳五行用字和男性名用字等。说明传统的"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等性别刻板印象仍存在并影响着90后女性的命名,但"男女平等"的思潮使90后女性命名出现性别淡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中国菜式命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四大菜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菜式的命名有直接命名法和联想命名法两大种类。准确、形象地把中国菜式名称译成英语,必须遵守恒定和一贯的原则,这不仅有趣,而且为彼此的进一步了解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与农业文明关系密切,由此而影响着中国人命名的心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亲属集团的形成,总系于族和宗的衍传与分化,曾经历母族母宗、父族母宗、父族父宗三个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的姓氏制度,亦曾经历由合而分、由分而合的演变过程。史前母系社会的族和宗皆依母系划分,其时族名和宗名即是后世所称不同层级的"姓",同时也是不同层级的"氏","姓"和"氏"还是合而不分的。在进入父权制社会以后,姓族体制转向依父系分族而仍依母系分宗,双系并行,族名表"氏"而宗名表"姓","姓"和"氏"始趋向分离,并逐渐形成男子称氏而女子称姓的习俗。驯至父系宗法完全成熟,族和宗皆依父系划分,"女生曰姓"的传统归于消亡,"姓"和"氏"遂亦复归于合一,此即秦汉以后通行的姓氏制度。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社会中 ,“姓氏”归属公名,“名字”则为私人所有,是故本文专以制度创始 之先秦时期为主,研究该时期命名取字之状况,以凸显其所隐藏之人文精神。本文首先 述说了公名之兴起、“名”与“字”之别,以追溯“名、字”之渊源。其次,论述了先秦 命名取字现象:就积极五法与消极八避以呈现命名原则,并区分五种义类方式以明晰取字之 类型。其后,则透过上述现象,分由三大论点以呈显其人文精神:(一)由命名典礼揭露人文 之痕迹:1.“人”文之准备,2.命名典礼之人文意义;(二)由冠礼取字进入成人之人文世 界:1.践行礼义以为成人,2.男女有别以各竟其功,3.冠德励志以彰显人文;(三)由当 时之人物称号凸显其社会人文特质:1.先字后名以示尊名之义,2.以敬美之称标 榜礼文世 界,3.标明行次以注重家族伦理,4.提示封建伦理,5.注重职官之社会地位。文末,则 以理性发扬命名取字之人文精神作结。  相似文献   

15.
据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姓氏制度大致如下:“三代之前,姓氏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于文。”在有关姓氏制度的文献记载中,郑樵的《氏族略序》可谓记载比较详备,可信程度亦较高。联系春秋战国时代有关的其它历史文献来看,姓氏制度其实就是西周春秋时  相似文献   

16.
四岳是尧设四时之官,渐变为一个世袭家族。舜时因功得祚国、赐姓、命氏。四岳出自羲和,羲和出自重黎,重黎家族是炎黄集团中,垄断祭祀的家族。四岳是姬姓后裔,又是姜姓所生,故姓姜。夏代仲康时,四岳家族因日食事件受重创,封地被夺,其后人以先人官名命氏,称岳氏。  相似文献   

17.
秦及汉初官文书中以“族某氏”表述吏民的氏,说明不晚于战国晚期秦庶民已经较普遍拥有氏。西汉中期以后,《史记》、西北汉简则广泛使用“姓某氏”,甚至成为官文书的固定格式。私名前的称呼在汉初之前应被视为氏,而非姓或后人惯称的姓氏。姓在汉代官文书中的使用可能是改从周道并修订律令导致的统一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一、“室”属营州之“室韦”邦族的母主命星 “室”宿又称“营室”,在上古夏禹阜夷(伏牺)氏更封而称“室”,从族氏声标谱系来说,至、室当是夏禹姒氏女系为“子”姓的变笔,是司母辛氏之女,母族自然是韦(围)氏,为帝舜的女系之族。二十八宿命名在公元前2309年夏禹复辟母权制遗风之后,而“营宿”一星宿的命名,当在舜封十二州,更命改制的公元前2319年,岁在“辛已”之际。  相似文献   

19.
藏文典籍包罗万象、涉及面广,是构成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藏文典籍命名除内容的广博外,还具其特殊的色彩命名与书名修饰等特点。本文试从书名命名中的四根本显色与藏族生活中的色彩关系,通过书名修饰的分门别类,介绍并分析了书名背后的作者文化心态,以及藏民族重视传统承传、追求真与美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0.
汉维语人名文化异同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形式、结构看,汉语人名姓+名,姓有单姓、复姓,名有单字、双字甚至三字名,维语人名本名+父名。名有复名,名后可加润色词语;从来源看,汉族姓氏来自本民族的姓和少数民族姓氏译音的姓,维吾尔族以父名为姓。主要来源于本民族的人名、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中诸先知的尊名等;而在命名方式方面有很多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