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屠格涅夫看肖洛霍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是苏联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是继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之后苏联文学中最卓越的一位作家。他在苏联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在十九世纪下半期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能够与之相媲美。但是他也象列夫·托尔斯泰一样,既伟大又复杂。他在自己的创作中,既取得了卓越的、无与伦比的成就,又表现  相似文献   

2.
苏联是文学大国——作家队伍庞大,有许多著名的文学杂志和出版社,文学作品发行量动辄几十万和百万,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召唤力难以想象……苏联解体了,苏联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也就终结了。但是,这不意味着文学在后苏联俄国就消亡了,相反,文学队伍仍然庞大(只不过少有职业作家)、出现了一批新的著名的文学杂志和出版社、产生了种类比过去多得多的文学奖项、文学产品的生产量比苏联时代是有增无减、文学生产的产值并不小、有若干作家的社会贡献力是政治家难以企及的,等等。人们担忧文学在后苏联俄国会消亡的现象没有发生。之所以如此,关键原因之一是:文学在后苏联俄国不再是官方意识形态,却自动融入了重建俄罗斯帝国的大潮中;因为废除了苏联时代新闻报刊审查制度,因而更多的人有机会投入文学活动,且主流的文学生产者是满怀俄罗斯帝国情怀的;决定文学产品命运的,不是官方意识形态,而是文化市场,但文学作为文化产业得到社会和各方面人士的关注,却不仅仅由于它具有市场效应,更因为它诉说了复兴俄罗斯帝国的国民认同。  相似文献   

3.
后苏联到来过程,伴随着对苏联的批判、否定。这种潮流,既是文学的产物,也推动着文学的发展,由此推动了后苏联重新书写苏联文学的潮流。这种文学,包括回忆录、人物传记、苏联历史题材的小说等文类,成就了后苏联看来属于历史文学的潮流。这种历史文学潮流,在1990年代,其作者多为苏联的亲历者,苏联也就成了被否定性的叙述对象。历史文学潮流的这种否定性叙述持续到1990年代末,此后被对苏联的怀旧性叙述所替代。  相似文献   

4.
张帆 《北方论丛》2012,(2):48-51
如何评价20世纪苏联文学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主要存在两种思想倾向,一是全面否定,二是有意识的遗忘。历史上的非主流文学有必要进行价值回归,但是,由此对主流文学进行排斥,无疑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有失偏颇。历史地、理性地审视苏联文学当是一种正确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如何公正、客观地评价苏联文学,十多年来众说纷纭。七十年的"苏联文学",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命运,今天"苏联文学"的回归,恰好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回归。如果不联系这个大的历史背景,就很难理解人们对"苏联文学"的态度变化。  相似文献   

6.
苏奎 《兰州学刊》2011,(7):115-119
苏联影响是四五十年代的土改文学发生的不可忽视因素。从宏观上来讲,中共承袭了苏联的文艺政策,将文学纳入政治轨道,土改文学成为推动土改的宣传手段,参与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从文本角度来看,土改文学在主题、框架、人物形象以及叙事模式等方面均受到了苏联文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革"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段低谷时期.由于受到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苏联文学的译介也大大减少,但在"文革"时期仍然是翻译出版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时期的苏联文学翻译,不论是在选材方面,还是翻译策略方面都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利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对"文革"时期苏联文学的译介出版进行了分析."文革"时期的苏联文学翻译,受到了意识形态、国际形势、时代背景等翻译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从翻译群落生态来看,虽然政治意识形态干扰严重,译者的身份被边缘化,但并不能就此否认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8.
韩捷进 《齐鲁学刊》2012,(1):156-160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苏联作家,在社会性强、哲理倾向突出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明显地融入非现实的虚拟性艺术,以神话、民间传说、幻想、梦幻、科幻等艺术形式构思作品情节、塑造人物,打破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在形式上的一致性,构成具有虚幻特征的艺术情境,表现人类社会现实生活,揭示理性的思想观念。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文学的幻化虚构艺术既与以变形、怪诞为表征的西方现代派文学不同,也与西方文坛非虚构文学思潮不同。艾特玛托夫等苏联作家运用的主要是现实主义艺术手法,他们对虚拟性艺术的运用是为了强化现实思想的表达。苏联文学虚拟性与现实性的完美融合,丰富了当今世界文学艺术的方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成功的借鉴经验。同时,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文学的虚拟性艺术,改变了以往苏联文学艺术创作手法比较单一的现象,使苏联文学朝着多元化艺术创作方向发展,这在俄苏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创新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冯雪峰等革命文学家朋友的影响和催促下,戴望舒曾经在短时间内翻译了不少俄苏文学作品和有关俄苏及其文学的理论文字;但是后来,在翻译了纪德的《从苏联归来》一书后,受到纪德的深刻影响,他对苏联文学的价值产生怀疑,尤其是对革命文学的信念产生动摇,从而停止了俄苏文学的译介工作。不过,苏联文学或者说革命文学从质地、理念到措辞,都已经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印象,对他的手笔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戈尔巴乔夫执政伊始,为了更快捷地克服内政危机、缓解西方遏制苏联的冷战局势,便把文学也纳入新思维改革框架:迅速弱化,继而取消战后因冷战压力而被不断强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体系,兴起反思和批评苏联的回归文学浪潮。然而,西方对苏联全方位冷战不仅仅是制度性对抗,更有大国利益(集团)的博弈,并且缓解冷战需要原本敌对的双方做出同等的努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不单是应对冷战的意识形态,还是苏联管理国家的体制化内容之一,另有俄罗斯知识分子热衷于介入体制的传统力量使然。戈尔巴乔夫希冀通过文学力量而削弱其改革阻力,与此前把文学纳入冷战框架而形成苏式社会主义文学体制,可谓异曲同工,结果正如此前苏联文学未能切实提升苏联人自觉抵制西方文化冷战的意识一样,这次也没因疏解意识形态压力而培养出国民对苏联的认同感,更未达到西方对等地缓解冷战的效果,甚至因把苏共过去查禁的白银时代文学、境外/地下文学合法化,人们由此能公开挑战苏联合法性。这些情形意味着晚期苏联文学发展实际上仍是应对冷战局势变化的意识形态之延伸,呼应了西方否定苏联的冷战情势,却无助于苏联适应冷战格局的变化,还加剧苏联内部的紧张、分化,从而成为苏联在国力鼎盛、思想解放高峰之际而解体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开放体系的理论发端于五、六十年代的苏联,七十年代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模式。尽管到目前为止,苏联国内对这一理论的探讨和争论还未罢休,但就苏联当代文学及其理论批评的发展来看,其影响是在不断地扩大。近年来,这种影响也很自然地波及到了我国。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实践,特别是针对新时期文学日趋深入变化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去分析探究这一理论,确实能给予我们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苏联社会、政治和文学事实的剧烈变动,引起了文学研究方法和批评观念的变更。这主要表现在重新注意到文学本身规律的研究,或者说形式、艺术、内在因素的研究;重新注意到欧美各国文学研究方法和批评观念,重视根据当代新的包括本国和西方文学事实提出相应的理论。 对形式和艺术的研究在苏联当然是有传统的。  相似文献   

13.
今年全国苏联文学研讨会在无锡召开学术会议,由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江苏省外文学会和作协外委会主办,百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评价以及它与苏联文学创作的关系 从30年代开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一直是苏联文艺界,包括中国文艺界所注目的问题,它与苏联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的关系十分密切。与会者对怎么评价这一理论问题有不同看法。吴国璋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目前受到的冷遇与它本身的弊端有关。这种弊端主要表现为:1.将文学政治化。它削弱了文学的多方面的可能性,降低了文学的艺术品味。2.唯我独尊的僵化模式。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视作是世上“艺木科学的最高成就”,进一步把宗派主义、教条主义、庸俗社会学推到了极致。3.以幻想的真实取代严峻的真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提出之初要求作家的就是“写真实”。然而历史证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缺少的恰恰就是真实。这  相似文献   

14.
后苏联文学和苏联文学有很多不同,其中最明显的标志之一是随着在国家法律上的合法化,东正教大量进入了文学创作,不仅成为文学叙述的常见内容,更成为文学家理解俄罗斯问题的思想资源。这种情形成就了后苏联文学特色:末世论成为解释俄国历史问题的方法;弥赛亚成为重新叙述苏联问题的有效途径;复活被用来认识认知后苏联俄国问题的重要观念。  相似文献   

15.
高红樱 《学术探索》2002,(4):100-102
5 0年代中期开始的当代苏联文学发展的基本倾向就是使文学从“图解”、“工具”中解放出来回归为文学本身 ,作家的探索、创新都是从这一基点出发的。从中短篇小说叙述视角的变换 ,我们从中可以看见当代苏联文学发展中的局部突破与整体发展的轨迹。而作家要想写好一部作品首先必须考虑叙述视角的选择和确定 ,也就是如何选择观察现实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6.
<正> 在苏联文学中,描写卫国战争的作品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从卫国战争开始到现在,有影响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40多年过去了,仍然盛况不衰,创作领域不断开拓,新作家不断涌现,这种现象不仅在苏联文学史上绝无仅有,在世界文学领域也极为罕见。有人说,抗击德国法西斯的卫国战争是苏联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事实证明,这种说法毫不夸张。从4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卫国战争文学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鲜明特  相似文献   

17.
5月28日至6月1日,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和河南省外国文学学会在郑州联合召开了全国苏联文学现状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苏联文学研究者近百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问题、苏联文学史问题以及“回归文学”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重点讨论。  相似文献   

18.
郝燕 《江西社会科学》2006,(12):139-141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无论是在前苏联,还是在中国的学者研究中,只注重“苏联文学”,而忽视“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这是因为很久以来我们缺乏对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全面、客观的了解。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已不再被视为唯一的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昔日受到批判和否定的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开始再现,所以有必要全面认识、梳理、归纳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苏联、日本、中国等无产阶级文学的兴盛,是世界近代文学史也是思想史上的一大转折。近年来中国"革命文学"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开始进行了一种回归性的判断。无产阶级文学绝不是单纯的艺术运动,是带有思想解放和思想限制的双重性质的社会运动。这一属性就为人们从文本的思想主题出发,进行外在的批评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中日无产阶级小说是一种事实的关联,也是一种思想的关联。在苏联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各自文学的主题在一致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八年抗战是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付出巨大牺牲,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这场伟大的反侵略战争中,苏联文学对中国抗战的胜利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中国抗日战争需要苏联文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文艺家的伟大任务是如何给人民提供能够增强信心、鼓舞斗志的文艺作品。达到这个目的有两个途径:创作和翻译。那么,应该翻译什么样的作品呢?哪个国家的文艺作品适合中国的现实需要呢?中国的杰出人士和翻译家都把目光投向北方的邻邦——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