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在人类价值领域中,从来就是一个“悖论”成堆的地方。作为商品经济社会一种片面的、理想化的反映,人权在根本理论上存在着一系列“悖论”,其中包括: 1.“平等悖论”,即平等原则时时处处总要面对着非平等和不平等的现实。甚至平等本身便导向非平等和不平等。恩格斯称之为“平等仅仅存在于同不平等的对立中”。这就是说,在人类社会中,任何现实均是平等与不平等的对立统一。2.“自由悖论”,即任何现实的自由总伴随或导向它的对立面——非自由和不自由。既然商品经济本身不仅仅具有自由平等性质,而且具有自由平等的对立面的性质,它是  相似文献   

2.
在人权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国际反动势力总是从资产阶级立场出发,把自己打扮成人权的维护者,用抽象的人权理论掩盖其狭隘的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权总是具体的历史的。资产阶级的人权是一种剥削阶级的特权、私有之权。无产阶级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以争取劳动人民的自由、平等和民主权利为己任。只有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才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人权,才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人权。  相似文献   

3.
<正> 关于资产阶级民主(以及自由、平等、博爱和人权等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中已有精辟的论述,其基本论点是正确的,依然具有生命力.江泽民同志在国庆四十周年讲话中谈到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的界限问题.然而,极少数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代表人物,近几年来却又把资产阶级民主吹捧为“高级的民主形态”,以之丑化社会主义民主和否定人民民主专政.今年春夏之际,这种鼓噪甚嚣尘上.  相似文献   

4.
平等作为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向被资产阶级与“自由、民主、人权”齐名来倍受推崇.我们有必要在弄清它的基本含义和实质的同时,对资本主义的平等问题加以认真分析和研究.一、什么是平等?平等概念差不多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只是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氏族部落时期,原始人的土地、猎物和战利品都是平等分配的,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原始平等.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出现以后,原始的普遍社会成员的平等就被统治阶级内部的平等和对被统治阶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的实现与价值观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观各国现代化进程 ,可见一种“相伴现象” :现代化的实现 ,伴随着价值观的转变。也就是说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崛起、繁荣和发达 ,伴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 ,思想的解放 ,观念的更新 ,价值观的转变。伴随现代化过程价值观要实现“五个转变” :一、从“尊神”价值观转向“尊人”价值观  人的问题一直是各国现代化哲学的重要课题之一。为了把日本建设成现代资产阶级国家 ,明治时代的哲学家们一方面研究和介绍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理论 ,借助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论”和“自由、平等、博爱”的学说 ,批判封建的“人神合一”的天皇制 ,强…  相似文献   

6.
按劳分配具有“资产阶级权利性质”,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重要观点。马克思从资产阶级权利的本原、实质与特征以及消除三个方面构建了资产阶级权利思想;通过批判按劳分配默认“天赋人权”,说明权利是历史、社会的产物;通过对异化劳动以及剩余价值的分析,揭示了资产阶级权利的本质,突出其“形式上平等实质上不平等”的特征;通过对社会历史不同发展阶段劳动形态的考察,得出按劳分配的“资产阶级权利性质”需要通过自由劳动来消除,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马克思的“资产阶级权利”思想遵循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逻辑。  相似文献   

7.
论人权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问题是一个敏感的国际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对此作出回答。本文试图阐明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哲学基础,以求教于学术界同仁。 人权问题产生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历史时期,是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主义生产方式这一历史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其核心内容是自由平等,即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前提下,自由地享用公民的各种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  相似文献   

8.
陈力  张永江 《兰州学刊》2006,1(10):43-46
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政治革命,也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从社会思想文化角度来讲,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它是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人权、平等等政治原则对封建专制的否定。辛亥革命为在中国实现彻底的民主奠定了基础,打开了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  相似文献   

9.
<正> 一、“商赋人权论”。这是本人首先提出的。主要内容如下: (1)确认人权是一种上层建筑,研究人权实质首先要寻找人权的经济基础。 (2)以平等自由为主要内容的人权,乃是商品流通的经济事实在上层建筑领域的一种反映:价值规律吁求平等权利,交换本身则满足了人对各种使用价值的需求从而实现了人的自由(这是人的自由的本义之一)。按照谷超豪先生见解,市场机制是一种“非线性现象”,即它是社会自组织功能的实现机制,因之人权也可被视为这种自组织功能的实现机制之一。 (3)《资本论》等论著关于商品流通产生人权的论述,不是仅仅针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而言的,而是对一切商品经济社会产生人权的一种科学的抽象。 (4)作为科学的抽象,“商赋人权论”乍一看来确实未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等形态,但是,它按照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  相似文献   

10.
论孙中山主权在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权在民是孙中山民主共和思想的精髓。这一思想是孙中山以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人权等社会政治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欧美民主共和政作为楷模,在充分认识本国封建专制政体的腐朽的基础上确立的。如何实现主权在民?孙中山提出“权能分治”思想。此方案的核心是人民有权,政府有能,政府听从人民指挥。孙中山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权能分治”实施的结果又必然使人民失去真正的政治权力。  相似文献   

11.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宣扬独立、自由、平等、民治等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人权思想 ,并带有个人功利主义的色彩 ;五四运动克服新文化运动时期人权思想和当时的政治斗争、群众运动联系不紧密的偏向 ,发展成为中国人民伟大的争取国家主权和民族生存权的人权实践 ;五四运动后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上升到理论阶段 ,由学习西方到认清其资产阶级人权的虚伪性 ,逐步树立了劳工阶级的、集体主义的人权观 ,并正确地揭示了中国享有国家主权、人民享有真正人权的必由之路 ,从而使五四时期的人权思想经历了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演变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七九年第五期《红旗》发表肖蔚云等同志的《马克思主义怎样看“人权”问题》一文,(以下简称肖文)其中有一部分观点是很好的,如强调要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来揭露资产阶级“人权”的虚伪性;批判了那种“公然要求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发善心,要求资产阶级政府的首脑来‘关注’所谓中国的‘人权’问题”的反动言论;还着重论述了“怎样看‘人权’问题是关系到正确认识和区分社会主义民主和资产阶级民主的一个原则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3.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道德的、伦理的观点体系,是资产阶级对待人们的社会关系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它抹煞人们的阶级区別,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以伪善的词句,宣扬“人类的普遍同情和友爱”,侈谈“一切人的自由和平等”,空喊“全民的福利”,具有极大的欺骗性。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世界上泛滥过好几百年,留下了相当广泛的社会影响,对于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和现状》一书,写作于1985—1988年期间。这正是我国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时期,尤其是“民主”和“自由”等问题极端混乱的时期。“争民主”、“争自由”、“争人权”、“全盘西化”……等口号到处横飞。正是在过一关键时刻,该书作者聂运林顶住了这股逆浪,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政治理论专著,颇值得一读。该书主要有以下三个突出的特色: 一、在政治上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这是贯穿该书的一条主线,从头至尾,每个章节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例如,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方面,作者针对某些人鼓吹的所谓“全盘西化”,强  相似文献   

15.
最近,国内有关报刊就“人权”问题发表了不少文章。这些文章对资产阶级“人权”口号的产生、作用及其虚伪性、欺骗性的看法比较一致,但是,对什么是“人权”和“人权”是否都归于资产阶级的口号,以及无产阶级有没有人权观、社会主义社会有无人权问题等,看法不一。现就几种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当卢俊、伏尔泰、狄德罗、孟德斯鸠这些资产阶级的启蒙学者鼓吹以“理性法庭”代替“宗教法庭”的时候,也为资产阶级的未来世界描绘了一幅“正义”、“平等”、“人权”的理想蓝图。然而资产阶级革命后在封建制度的废墟上所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与这个“理性国家”、“理性社会”的蓝图相比“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同时,也为无产阶级的未来社会描绘了一幅理想蓝图。然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打着“维护人权”的旗号,攻击社会主义国家“践踏人权”、“无视人权”,并以此为借口,肆意干涉我国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内政,以达到其搞和平演变的目的。而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这一“人权”攻势,我们的一些同志却丢下了战斗的武器,挂起了免战牌,似乎马克思主义是不讲人权的,讲人权是资产阶级的东西,这样就把“人权”的旗帜拱手让给了资产阶级。显然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观点,至少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一种误解。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不仅讲人权,而且它所讲的人权是比资产阶级更加进步和革命的人权,是完全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解放全人类立场上的人权观。最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所发表的《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为立脚点、系统阐述我国的人权状况和政策的权威性文件,有力地回击了西方敌对势力的无端攻击,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文件,也为了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的精神实质,批判资产阶级的人权观,搞清这两种人权观的区别,是至关重要和非常必要的。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这两种人权观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论人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权,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资产阶级的人权,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资产阶级反封建革命斗争所取得的胜利成果之一。资产阶级人权包含公民的自由权、参政权、社会权等三个方面,其中最根本的一项就是财产私有权或叫财产自由权。资产阶级人权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但它又具有极大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对劳动人民来说是难以兑现的权利。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争取人权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领导人民为实现无产阶级的人权而斗争,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终于在11亿人口的中国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并使全体公民享有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广泛、更真实的权利和自由。  相似文献   

19.
青年毛泽东阅读了大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著作,受到西方资产阶级近代思想的启蒙教育,深受其人权理论的影响,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人权思想,认为生存权是最主要的人权,民众享有参政议政权,平等的受教育权,男女有婚姻自主权。  相似文献   

20.
人权问题是近年来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弄清资产阶级人权理论的实质,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主要内容,明确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权问题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观点,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人权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所谓“人权”,即人们的基本权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它是“权利的最一般的形式”.人权概念首先是由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适应资产阶级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反对封建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