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石川达三<活着的士兵>与东史郎<东史郎日记>从文学与历史的不同角度记述了日本侵华战争中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事件.两部作品分别出自作家与士兵的不同之手,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谛.为中日两国在对待这场战争的态度和认识上提供了帮助,也在客观上对日本军国主义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郁达夫留学日本近十载,十年的留学生活使他对日本这个民族有了深刻的了解.本文试图中从其<沉沦>三部曲中窥视郁达夫笔下的日本是怎样在文本中发生了"变态"作一尝试.  相似文献   

3.
新井白石曾求学于儒学学者木下顺庵,而木下顺庵与浙江余姚的朱之瑜有交流,新井白石因顺庵举荐,曾出仕德川纲丰的甲府藩,白石一生著述甚丰,其语言学著作有<东雅>、<同文通考>、<东音谱>等书,<东雅>是一部关于古语名词语源的辞典.白石不仅关注一种语言内部的诸种变化,更注意到了多种语言间的相互影响.白石的研究语言的方法,一方面是木下顺庵那种广泛涉猎文献的实证学风的继承,另一方面也是吸收中国明代学术成果的结晶.朱之瑜在日本住了23年,白石著作中多处引用了朱之瑜的话,新井白石与朱之瑜的学问交流,对东亚各国的实学文化的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活着的士兵>和<风中芦苇>在揭露日本军国主义残暴罪行的同时又为日本士兵乃至侵华战争进行辩护.作者石川达三认为战争是国家的事业,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日本国内的经济、人口问题,发动战争必须取得国内人民的支持.石川达三的战争观代表了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众多知识分子的战争观.它的形成有着深厚的民族土壤和历史渊源.在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有所抬头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这种战争观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5.
老子教育思想再评价——以郭店竹简《老子》为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荆门郭店一号墓出土的竹简<老子>与今本多有差异,有必要重新认识和评价老子的教育思想.<史记>的记载与简本<老子>相契合,说明老子是先秦诸子中最早关注道德重建问题的思想家,孔子是在老子的影响下致力于道德重建的.老子区分了"明"与"智"两种智慧,在此基础上又对"为道"与"为学"作了严格的区分,进而提出了自觉守道,主动施教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6.
在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中,上海<申报>通过各种中外新闻渠道,以大量篇幅及时地、反复地加以报道;<申报>通过舆论促使国人警醒,敦促清政府采取外交及军事行动.通览这一时期<申报>对日本侵台事件的报道、评论,并对照其他历史文献,可以说<申报>所持立场基本上是公正的,报道基本上是客观的,基本上反映了当时国人的正义呼声.  相似文献   

7.
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异文化的民族,通常是通过"拟似"、"驯化"、"创造"这一模式来受容异文化的.本文通过<怀风藻><万叶集><日本灵异记><三教指归><十住心论>等日本古典文学作品,对这一文化受容模式进行了具体的剖析.  相似文献   

8.
<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歌集,从中可以接触到日本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是日本的民族古典.<万叶集>中山上忆良的<贫穷问答歌>,在内容上抒发了对世道的忧愤之情,倾诉了人民的饥寒之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在艺术表现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贫穷问答歌>的创作,与山上忆良的生活经历密切相连.本文探讨了作者表现出的思想情操和作品鲜明的人民性及独放异彩之处.  相似文献   

9.
前人已经从不同角度对<俄底浦斯王>的主题进行过各种申述和印证.但这类作品往往作为各种理论学说的脚注而存在,从而失去了作品自身的价值.其实,<俄底浦斯王>始终都演绎了一场以"拯救"为主题的行动,而且这场拯救又是一场不得不陷入虚无主义的拯救.  相似文献   

10.
诸多事实说明,20世纪红学研究的历史实际是怎样读懂<红楼梦>的发展史.索隐派是对<红楼梦>的一种误读.新红学有功绩,但仍未读懂<红楼梦>.太愚的<红楼梦人物论>是从人物研究这个角度读懂<红楼梦>的著作.1954年批评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是为了读懂这部伟大作品的斗争.何其芳的<论〈红楼梦〉>是读懂<红楼梦>的典范.1974年的"评红运动"是阴谋红学的大表演.冯其庸的<曹雪芹家世新考>是考证派的典范.张国光的"当代红学"批评周汝昌极端贬斥高鹗续书的意见,在世纪之交解决了读懂120回完整作品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红楼梦》中颜色词的翻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扬宪益、戴乃迭英译的《红楼梦》为蓝本,从汉语颜色词起源、构成及意义的角度对颜色词翻译的一般规律和翻译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毛泽东主席亲自发动的1954年《红楼梦》研究批评60周年。关于这场运动的得失,《毛泽东传》《中国共产党历史》都有详尽地讲述和结论。这场批判运动有它的特殊性,即毛主席亲自在发动和领导,而方式又是支持两个"小人物"向权威挑战,这给了文坛以很大震动。要说两个"小人物"有"新的理念和新方法",就是他们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和评价文学现象,重视作品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艺术形象的创造,反对对文学作品作烦琐考证和猜谜式的索隐。当前红学研究存在诸多乱象,可能比1954年《红楼梦》批评时期还要糟糕。1954年之于红学研究,对今天仍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往红学界在研究并评述发生在1954年的那场运动时,研究者多沿袭的是传统的批判历史学的方法,侧重于从政治和人事的角度探究其历史成因,评判其历史功过.<红学1954>一书在真实再现那场运动历史原貌的同时,更将对其的研究上升到思辨历史学的高度,通过对思想的重演及对思想的反思探究其历史成因及动因.这种带有浓重反思意味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同时对当代红学研究亦颇具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毛晓阳 《南都学坛》2007,27(3):41-46
李彦彬《心太平室文存》中收录了19首咏红诗,迄今尚未被研究者所注意。这些咏红诗表现出作者对所咏的红楼女性充满了“悲金悼玉”的人道主义情怀。作为科举制度下的一名进士,李彦彬对《红楼梦》的理解尚有未被今人超越的地方。由此也可以看出《红楼梦》在清代福州士大夫家庭中的广泛流布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红楼梦》英译本中委婉语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委婉语翻译的常见手法--直译字面意思、译成汉语委婉语、直译后另加注释、译成英语委婉语和省略忽视等。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红学观点和思想集中体现在《红楼梦魇》之中,这部著作集中考辨了《红楼梦》的成书问题,旨在申明其《红楼梦》"是创作不是自传"的红学主张。这一研究的终极目标是值得肯定的,即"洗出《红楼梦》的本来面目",彰显《红楼梦》真实的艺术魅力。《红楼梦魇》是对俞平伯文学考证路向的承继,因其更加地贴近《红楼梦》,所以显得多姿多彩。当然,这种"贴近"究竟多大程度上印证了曹雪芹创作时的真实想法,却难以证实。因为"看不懂"的缘故,学者对《红楼梦魇》的批评并不多,其中周汝昌的批评最具个性。  相似文献   

17.
从平行研究的角度解读《红楼梦》,为传统的红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表现出极大的方法论意义.但在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需要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特色,杨宪益、戴乃迭所译的英文本ADream of Red Mansions堪称《红楼梦》英译的上乘之作。本文从中西思维的差异视角,运用韩礼德的篇章衔接理论,挖掘英汉语篇在衔接上存在差异的内在原因,揭示汉英主语省略差异的深层成因。  相似文献   

19.
程若旦 《南都学坛》2004,24(5):40-45
红楼谶语的魅力来源于它与小说文本的严密契合 ,包括与结构、主题、意境的契合。在对红楼谶语重新定位的基础上 ,参照红学研究三种方法沉浮变化的大致趋势 ,我们可以对这些谶语有新的认识。一方面承认它们的隐寓作用和在探佚学方面的功能 ,另一方面更要关注它们在定稿文本中作为一种独辟蹊径的创作手段所显示出来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胡文彬先生的红学著作向以短小精粹、言之有物、贴近文本、贴近读者见长。其新著《感悟红楼》是这种研究方向的代表。面对目前存在的将《红楼梦》研究泛娱乐化、非文学化、非学术化、神秘化的倾向,我们应该提倡胡先生这种"辅导读物"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