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张载,字子厚,陕西西安人。生于公元一○二○年(宋真宗天禧四年),死于公元一○七七年(宋神宗熙宁十年)。因为家住在陕西郿县的横渠镇,所以学者称为横渠先生。张载和他的弟子多是关中人,后来称他的学派为“关学”。他的著作多是弟子纂录而成,主要有《正蒙》、《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等。张载是“理学”(亦称“道学”)的创始人之一。宋代理学从周敦颐、邵雍开始,经过张载的发展,至程颢、程颐形成了体系,朱熹则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因此,元朝脱脱等修的《宋史》把张载的事迹和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五人称  相似文献   

2.
“洛学”是指程颢、程颐兄弟所创立的学派,因为程氏兄弟是河南洛阳人,所以传统习惯称他们创立的学派为“洛学”。 程颢、程颐是中国十一世纪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宋代理学由周敦颐为开山祖,经过张载的重要中间环节,由程颢、程颐完成了理学的思想体系,朱熹则集其大成。宋元以后的传统看法,把周、程、张、朱作为理学的“宗主”,并将濂、洛、关、闽之学并称。因此,我们在分析研究“洛学”的思想渊源及其形成的历史过程时,则必须把它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及整个思想发展的思潮中加以考察,同时要着重说明“洛学”形成的具体情况。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点粗浅的探索,以求教于诸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3.
张载是北宋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提出的"民胞物与"的思想,备受唯心主义哲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的推崇,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论及这一问题时,往往只是注意到了二程特别是朱熹对"民胞物与"思想的称赞,忽略了朱  相似文献   

4.
屯溪区屯光镇篁墩村是程颢、程颐和朱熹的祖居地,故历来就有“程朱阙里”之称。  相似文献   

5.
聂威 《船山学刊》2023,(1):96-106
二程对敬论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程颐以“敬以直内”为根本阐释“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程颢以“敬义夹持”融贯“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程颐的“敬以直内”以主一无适、整齐严肃为特点,程颢的“敬义夹持”以敬义一本、与物同体为特点。朱熹把程颐敬论的工夫义与程颢敬论的境界义整合,在心已发与未发处加以深化,并加入常惺惺、敬畏等内容,丰富了敬的知识体系,把传统儒学中的敬论推向高峰。  相似文献   

6.
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创立道学。道学原本儒学,尊崇孔孟,但它在儒家伦理政治理论基础上建立起以“天理”为本体的哲学体系,却是原始儒学(传统儒学)所没有的。道学至南宋经朱熹充实光大,是为理学。理学与北宋道学亦有不同。其特点之一,便是吸收了北宋周敦颐的太极阴阳五行这一套宇宙生成论。其中“太极”被朱熹解释为  相似文献   

7.
程颢、程颐哲学探讨的中心问题,是理气关系和穷理尽性的问题。二程哲学的实质是唯心主义的理性主义。本文试图对此从以下三个问题进行剖析。 二程唯心主义理气观的特征(理性主义的哲学依据) 在理气关系上,二程哲学的根本特征是提出了理与气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分,并特别严格地坚持两者的界线。程颢批评张载“以清虚一大为天道”,就是认为张载混淆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两者的界线。他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若如或者以清虚一大为天道,则乃以器言而非道也。” (《遗书》卷十一)  相似文献   

8.
陈白沙的思想上承周敦颐、程颢、邵雍,而与程颐、朱熹不同。这个不同主要表现在对成圣境界——“孔颜乐处”理解的差异上。白沙糅合儒、庄、禅三家思想,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命题进行了超越性阐释,以自适任情取代“孔颜乐处”的道德伦理内涵。这充分表现在他的生活实践方面。另外,白沙心学的超越性也体现出宋明理学本身的矛盾,揭示出理学到心学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公元960-1127年)160余年,外患频繁,烽烟不熄;人民流离,民生凋蔽;党同伐异,内优不已。但是,这个国力衰微、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却成为中国历史上哲学发展的光辉时代。其标志是理学的发生、发展和形成。一宋明理学的形成理学发生于北宋,当时出现了五位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他们对理学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后世称之为“北宋五子”。周敦颐讲学濂溪,成立了“濂学”学派;程颢、程颐讲学于洛阳,成立了“洛学”学派;张载讲学于关中,成立了“关学”学派;邵雍专治周易,发展了象数…  相似文献   

10.
朱熹(公元1130-1200年)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一位博学而且影响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以儒家传统的政治伦理思想为支柱,以周敦颐,邵雍的“象数学”和程颢、程颐的“义理学”为理论源泉,又吸取佛教华严宗“理事说”中的某些思辩方法,利用当时自然科学知识中的某些思想资料,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关于朱熹哲学思想的性质问题,目前学术界的意见还很不一致。本文试图就朱熹哲学的核心问题--“理”、“气”关系,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