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是否实现了或是否有利于实现三类“零增长”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标准不够准确。可行的判断标准应该是建立在与别的国家和地区的对比之上。用笔者设计的国际比较指标体系和比较方法计算出,中国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第四层次,但各省市及东、中、西部的发展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战略重点,存在较大差异。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长三角四省一市相关数据,阐述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本状况,通过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本总体状况优于全国,但长三角地区内部各省市之间的人力资本存在着一定差距,其中,上海的人力资本优势最明显,其次是江苏、浙江;与全国相比,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较显著;长三角地区内部各省市之间经济增长存在着明显差别,这主要是因为人力资本差别所致。  相似文献   

3.
《西北人口》2006,(6):64-64,F0003
·人口理论·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热力学解释罗学斌,武涛,武辉(1-2)人口现代化的生成背景和推进模式——基于人口转变论的阐释王学义(1-10)用人口学理论探析“三农”问题敬莉(2-45)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适度人口理论新探贾志科,刘光宇(2-53)人口城市化动力机制理论综述史学斌,武辉,贾俊花(3-23)西部地区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构建张太富,龚实愚(3-43)中国各省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分析刘伟,肖永琴(4-2)我国人口生活质量的实证分析唐维维(4-9)从社会性别角度透析出生性别比失衡何绍辉(4-12)集成G IS的人口—经济信息管理系统罗宇琦(4-31)从“三种生…  相似文献   

4.
人力资本是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区域发展理念,人力资本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山东省为例,通过构建“支撑能力指数”模型,定量测度人力资本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状况,并对各地区人力资本支撑能力的类型划分、差异原因以及提升途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第三次全国人口科学论讨会将于1981年2月20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中央和各省市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省市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有关高等院校和各级党校以及从事计划生育工作的各方面代表约260多人将参加这次会议。会议除进行学术讨论和交流外,还将成立中国人口学会,通过《中国人口学会章程》并选举中国人口学会的领导机构。  相似文献   

6.
中美两国可持续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国际论坛的主题。本文首先分析了中美两国人口、资源、环境状况 ,然后通过对两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数据进行现代统计分析 ,揭示出两国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异同点 ,并建立统计模型对中美两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进行比较 ,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第三,它给资源和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构成中,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支撑能力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一定时期内,如果人口数量的增加,对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超过其生长量,就会导致其再生产能力的下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均资源占有量减少,甚至影响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则成为空谈。而小康社会一定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具备可持续发展条件和能力的社会,但过度人口规模却极大地削弱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最终阻碍全面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持续增长的人口总量也使我国人均占有资源严重短缺。以耕地为例,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与消费关系的区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89~2008年间各省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各区域居民消费率与人口年龄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中国少儿抚养比与消费率呈同向变动关系;老年抚养比与消费率呈反向变动关系,拒绝了生命周期假说。少儿抚养比降低对西部地区消费的影响高于中东部地区;老龄化对东部地区消费的抑制作用高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探讨信息化与可持续发展间关系的角度出发对我国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信息化水平与可持续发展总能力做了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者间存在着良好的正相关性,在此基础上阐明了现阶段大力推进信息化对于优化西部民族省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而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非自愿移民、搬迁方式与能力损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关注的是搬迁过程中非自愿移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损失。文章基于2007年8-9月对湖北省丹江口市、郧县和河南省淅川县24个乡镇3145户库区居民的抽样调查,实证分析发现.库区居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他们的经济水平和经济地位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这一作用对于非自愿移民群体也同样适用,不过非自愿移民群体在搬迁过程中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发生了损失,能力损失的多少与移民搬迁的距离和安置的分散程度成正比。对于财富积累的影响,多次搬迁的移民能力损失最为严重:就阶层认同来说,分散外迁的移民能力损失则最多。  相似文献   

11.
陈颐  叶文振 《南方人口》2010,25(6):32-39,8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对人口系统的支撑之上,关键是要保持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并维持资源、环境对人口发展的持续支撑。基于此,建立了包括人口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和科技制度子系统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并用全国各省的横截面数据,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各系统状态进行因子分析与评价,并根据结果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人口安全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2.
生态足迹方法是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指标,通过估算维持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和同化人类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面积即生态足迹的大小,并与给定区域的生态承载力进行生态盈亏平衡分析,来衡量研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生态足迹方法从人类需求占用角度为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提供了较好的测量方法。当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生态安全受到胁迫;当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时,则产生生态盈余,此时认为该地区生态系统是安全的,人类的发展处于可持续状态。可见生态盈亏平衡分析可以为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新疆兵团人口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月兰 《西北人口》2008,29(4):69-71,76
区域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人口的规模、素质和结构都直接关系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文章选取兵团人口规模、职业构成、素质以及生活条件等指标构建了兵团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兵团人口的发展现状及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是兵团人口的综合发展指数呈下降趋势,发展具有不可持续性。对如何提高兵团人口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论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区域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它对区域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人类的区域开发活动必须遵循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的原则,区域开发应该具有全局性、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和稳定性。为了在区域开发中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就要树立新的环境资源价值观,扩大对资源范围的认识,建立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保证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才能实现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生态移民与长江上游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 ,长江上游是西部地区和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本文在对生态移民进行界定的基础上 ,通过对长江上游生态脆弱与环境恶化状况以及该地区在整个长江流域重要地位的分析 ,研究了长江上游生态移民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关系 ,提出了在生态移民的过程中应当关注的问题 ,进而阐述了长江上游生态移民在提高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人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西部公众健康对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及国家安全的维护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西部地区公众的健康水平相对较低,且在自然环境、保健服务、生活方式、西部大开发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为了提高西部人口健康水平,实现西部公众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西部地区的地方病防治、卫生网络建设、公众健康教育以及西部大开发中的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环境人口容量现状及提高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P—E—R”环境人口容量模型,利用1952-2002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从经济承载力和资源承载力两个角度,对贵州省环境的经济人口容量和资源人口容量进行了动态分析和综合描述。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针对贵州省环境人口容量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提高环境人口容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史俊宏 《西北人口》2010,31(4):31-35
本文根据生态移民安置区这一特殊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内在的制约因素、特殊内涵及目标,应用PSR模型对生态移民安置区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移民安置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以及探讨其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估方法,以期对移民安置区发展现状的正确认识.并为其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中进一步的评估和建设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