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求是学刊》2018,(5):127-133
文本意义边界的存在决定了任何文本阐释均具一定限度,该限度虽不可明晰定义但却实存于文本阐释之中并可理性预期。文学阐释的开放性同样须顾及作品可预期的意义边界,以其阐释限度的自觉来确保阐释活动的合法性。当代文学批评问题的一个突出的阐释学征象在于:对作品的多元价值判断往往覆盖了文学阐释应有的理性底色,在阐释的不断翻新中,作品"意义"变得无际无涯,泛化的阐释最终导致对文本意义的疏离。鉴于此,文学批评须重提阐释对自身的理性要求,通过建立一种具有话语规约性质的"公共阐释"增强意义阐释的有效性,由此彰显其批评活动应有的内在尺度与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2.
汪保忠 《社科纵横》2011,26(6):103-105
文学研究中,读者的地位向来不受重视,特别是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更视文本为一个意义自足的系统。虽然注重文本细读,但不考虑读者的意义建构。随着接受理论和读者反映批评的出现,文本中心论让位于读者中心论,这带来了文学研究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3.
李鲁宁 《求是学刊》2001,28(5):75-79
加达默尔的艺术理论改变了读者在整个艺术活动中的地位 ,为文艺研究范式的转换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但其艺术理论却并非以读者为核心。本文在澄清这一事实的基础上指出 ,加达默尔的艺术理论是作品存在论 ,具有显著的辩证特性 ,据此 ,才与作者中心论、读者中心论、作品形式论具有了本质区别 ,从而成为 2 0世纪西方独树一帜的理论流派  相似文献   

4.
杨黎红 《学术交流》2012,(Z1):132-134
伊塔洛·卡尔维诺在《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中通过在巧妙的故事情节设置中灵活地运用不同的人称叙述,使小说成为一部真正开放、多义的"超小说"。主要表现为:首先,在一个构架文本是以读者为主人公的故事中采用第二人称叙述,消解了受述者、生活中实际的读者以及扮演小说主人公角色的读者之间的距离,在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新型关系。其次,在嵌入文本中运用第一人称叙述,以娴熟的元小说策略,推翻传统的封闭式阅读模式,使叙述者与作家、读者之间的对话和沟通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5.
王吉梅 《学术交流》2006,(6):139-141
“原意”和“先见”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西方解释学发展演进的历程中,新批评专注于文本,接受美学把作品的意义确定在本文与读者的相互作用中,后结构主义宣布“作者的死亡”而把解释权完全交给读者,呈现了“原意”探索的轨迹。而作为“意义”的阐释者是生活在一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的,因此“先见”在阐释的过程中无法排除且具有“合法性”。因而接受美学提出了文学作品意义的空白与未确定性理论,阅读成为对本文的重建活动。而读者总是按照自己的“先见”来对作品的空白具体化,而“恰当的具体化”是读者必须依照本文的引导与暗示来将作品的图示现实化。  相似文献   

6.
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的元小说特征体现在该部作品的语言、结构和叙述策略上.通过精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自我影射性结构的构建,精妙的叙述策略的运用,纳博科夫创造了一个亦幻亦真的小说世界.该小说世界的创造,体现了该部作品浓厚的自我意识,使读者认识到纳博科夫一贯的创作思想-艺术性是他文学创作的唯一标准.同时也说明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作者是由读者发明的,作者在作品中寄寓意于读者,而读者自己也是作者,在作品的创作中探讨小说理论,通过严肃的自我探索,借助语言创造更符合主观心理现实的小说世界.因此,<洛丽塔>的元小说特征反映了该部作品的独特性及其文学价值所在,同时也展现出<洛丽塔>是一个具有双面性的文本,正是由于该文本的这种特性才使得很多对<洛丽塔>的评论都体现了一种双元性,特别是在审美和道德问题上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7.
创造性阅读理论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韧希 《学术交流》2005,(1):146-149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具有未定性,都不是决定性的或自足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召唤性结构"。文本中的"召唤性结构"和读者解读过程中的"期待视野"构成了文本解读的前提和动力,成就了文本潜在的意义和探究价值,为创造性阅读提供了理论依据。创造性阅读是文本解读的高级阶段,具有超越读者、超越作者的能动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8.
张英 《唐都学刊》2008,24(2):14-18
大部分唐宋词没有题目,这些无题词与李商隐的无题诗在作者的创作态度与读者的阐释方式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一方面,作品的题目与作者创作的功利性目的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唐宋词和李商隐诗歌则用"无题"的方式否定了这种功利性,从而达到了创作的自由.另一方面,由于"无题"造成了作者创作意图的缺失和模糊,因此扩大了文本的开放空间,使读者的阐释更加自由,形成了对同样的作品众解纷纭的情形.创作的非功利性和阐释的开放性使无题的唐宋词和李商隐的无题诗具有了更深厚的内涵和审美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零度的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转向就是 ,它由对文学作品的关注转向了对读者的关注 ,接受批评或读者反应批评成为了取代文本批评的一种新的批评模式。本文认为 ,接受批评理论的提出源自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源自于文学批评想和文学作品“平分秋色”的一种雄心 ;另一方面则源自于批评家对读者的一种理想化设定。其实 ,应该看到 ,不惟 2 0世纪的文学批评想和文学作品“平分秋色” ,历史上也曾有过文学家向文学批评领域拓展的渴望 ;而接受批评所设定的理想读者也只不过是一种理想的假设。文章认为 ,由于读者层次和作者层次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 ,读者对文本的批评往往是“情结”的批评 ,而不是“情境”的批评 ,从而就造成了文学批评中的附会和牵强 ,这在文学批评的历史实践中是屡见不鲜的。为此本文提出 ,要提倡一种零度的批评 ,所谓的零度批评就是指批评者在进入批评时要把自我原有的意识、观念或思维模式都搁置起来 ,使自我处于一种零度意识、零度观念的状态 ,以一种纯净的心境走进文本世界 ,其目的就是要还原出文本的原意。  相似文献   

10.
长篇小说<秀拉>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最具争议的作品,表现出很多反常的文本现象.但当我们跳出传统小说的阐释圈囿,引入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关注秀拉这一人物在整个伯特姆黑人社区的"场"中以及在文本格式塔中所代表的结构性功能意义时,便可发现:其文本结构具有隐蔽性,秀拉在文本格式塔中处于隐性核心地位.作家再运用"并置对照"的技巧,把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社区环境等文本其他要素"并排放置",使之形成辩证互动,从而使看似残缺的叙事结构凸显出更高层次的完整性,同时也使秀拉在文本中的隐性核心地位得以彰显,并成为文本完形结构的内核.作品结构上的实验性特征既实现了人物与小说结构、主题的完美结合.赋予了秀拉这一形象极大的复杂性和厚重感,同时也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参与空间,为解读这一颇具争议的人物形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是作者个性和人生观的充分表达,是作者对所处时代和生活的一种描述和解释.文学的真实足指作品关于一种人的普遍精神的反映,它体现在作者的文学智力和文学情感之中.所以,文学批评关注的不是作品中生活和人物是否完美的问题,而应该是作品足否有可能成为这种真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瑾  齐秀坤 《学术交流》2003,(11):169-171
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着力探讨女性问题,其鲜明的主观性和强烈的反抗意识为读者和评论界所瞩目。然而,在当时的社会中,传统观念规范着女人的形象,传统的文学模式规范着女性的写作。处身于男性为中心的小说话语中,勃朗特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作者身份的焦虑。因此,在她的作品中更多的是自我隐匿而不是自我表现。  相似文献   

13.
卢华国  李平  张雅 《阅江学刊》2012,(6):111-114
词典学的发展迄今经历了编者中心范式、文本中心范式和用户中心范式。由于这三种范式仅以某一要素为中心而忽略其它要素,所以,必将为对话交际的新范式所取代。交际词典学的问世宣告了新范式的创立,是词典学研究由独白走向对话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归化"与"异化"是两种较为'常用的翻译方法,它们以翻译的主体和对象为边界,前者要求"接近读者",后者要求"靠近作者".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大众文化日益趋同,而文化本土化又使得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继续存在.因此,归化与异化具有各自适用的范围.在以商业利益为目标的文本翻译中,应以归化为主;而在以文化传播为目标的文本翻译中,应以异化为主.  相似文献   

15.
李慧 《学术交流》2013,(Z1):26-27
美国天主教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以其作品中的暴力、怪诞和死亡情节而著称,本文以天主教信仰为切入点,解读宗教背景下,文本中的死亡情节与宗教救赎主题之间的关系,阐释死亡作为救赎之道的独特意义,旨在为缺乏宗教知识的读者提供理解奥康纳的通路。  相似文献   

16.
谢延秀 《学术交流》2005,7(10):155-158
由于文学语言的特殊性以及艺术文本与作者关系的非直接性,对同一审美客体或阐释对象,不同的读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戏剧《牡丹亭》中三位人物对《诗经》卷首的《关雎》的解读,可以总结中国古代大致有三种文学批评方法或阐释模式:“教化”模式、“会意”模式和“断章取义”模式。对此进行分析,对如何做一个现代的理想读者,如何把握文学批评或阐释的规则,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解读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经济人"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布坎南、塔洛克等人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是新政治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范式是公共选择理论各派普遍接受的一个范式.通过对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经济人"范式的概念简析,以<同意的计算>为文本加以延伸和拓展,并阐明"政府失灵论"是"经济人"范式演绎推导的必然结果.然后,对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经济人"范式作出一种评价,对这种范式的贡献和缺陷两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借以更好地说明和解释市场经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政治与经济、国家与市场、社会与个人的矛盾,从而最终揭示正确评析这种"经济人"范式对中国公共选择问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桂荣  龚宏 《学术交流》2008,(2):163-165
"展示"与"叙述"是文学创作的两种重要的话语形式.判断一部作品的叙事话语是"展示"还是"叙述",一方面要看作者创作时是否尽量将自己"隐藏"起来.另一方面还要看作者对叙事对象是否进行细节性与场景性的表现.因为,"展示""属于通过状态、事件的细节性、场景性的表现,并以最有限的叙述者介入为特征的类型",而米兰·昆德拉与中国"新写实"的小说文本恰恰具备了"展示"这种话语类型的文本特征.所以,我们说米兰·昆德拉小说与中国"新写实"小说都是以"展示"为主要话语形式的文本创作,二者在叙述话语上具有可比性:对叙事对象都进行"隐匿式"的文本叙述和细节性与场景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何志钧 《学习与探索》2012,(12):126-130
媒介演进显示出了从硬媒介向软媒介,从原子材质媒介向比特媒介转变的嬗变趋势。后信息社会的文化范式是一种混融转换式、集成整合式、去中心化、多元共生的范式。多元并存、立体伸展的媒介融合集成的"全媒体"格局和文艺跨媒体运营的实践经验为当代文艺、审美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阈,开启了新的问题意识。20世纪以来,经过"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文艺理论和文艺美学范式正面临着一次新的转换,一种"数字媒介转向"正在深刻影响今日的文艺与审美研究。这种情况客观上要求当代文艺学因应时势,积极转型,从传统文艺学的语言学思维模式转换到数字媒介学文论研究模式。传统的线性思维、链状模式文艺美学是与文字思维、印刷文化、作者—文本—读者的主从单向度顺接关系相适应的,而与数字化生存、全媒体、超文本、网络传播时代文艺审美实践的去中心多维动态交互关系相适应的则是非线性、立体化的网络状模式的文艺美学。  相似文献   

20.
作为明代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儒林外史>直接写到了许多明代的真实人物,如朱元璋、朱宸濠、王冕、高启、李梦阳、何景明等,都是以真名实姓和真实经历进入故事文本.此外,吴敬梓还以一种间接方式写到一些明代的真实人物.在<儒林外史>本文中,这些历史人物如神龙见首不见尾,并未直接写到其姓名的全称,使读者容易误解为作者虚构的人物,而实际上作者又在文本中留下了种种线索,循此线索进行抽绎,具可按迹循踪,找到真实的历史人物.这其中就有"工部大堂刘大老爷"(第七回)以及"中山府烈女"(第三十六回)等.我们认为"工部大堂刘大老爷"当为刘大夏,"中山府烈女"当为徐妙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