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智 《东南学术》2006,48(4):63-67
在西方国际政治学界,伴随着社会学的转向,建构主义成为了继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制度主义)之后的显学。建构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方法,它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国际社会的文化建构、对国家行为体的文化建构与对国家行为体的社会建构———实现国际文化对国际政治的完整建构。建构主义方法为国际文化及其所建构的国际政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检视1990年代以来本土文学批评理论中的建构性话语,能给我们提供建构的资源和创新的原则、方向.19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理论主要以"文学性"为建构的逻辑起点,在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形式审美与人文意蕴的关系;二是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中的民族性问题;三是审美中的超越性问题.这些建构话语丰富了文学本质的内涵.同时,这些建构中又存在语境化、价值与价值生成机制之间的倒置及忽视批评对象等不足.本文在检视这些建构性话语的基础上提出文学批评理论的重建要回到文本,在对象认知与价值评判、客体意蕴与主体感受、现实语境与历史视野之间进行视域融合,生成新的价值与体验,同时这种融合是动态的不可最后完结的.  相似文献   

3.
当代文学理论观念变革呈现出多元探索发展的趋势,形成了多种倾向或理论思潮,其中之一是人本主义或"人学"思潮。当代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的"人学"向度,表现为着重从文学与人性、人生、人的主体性和自由精神的视角,来理解和阐释文学的"人学"本质特性与价值功能,形成了诸如文学主体论、人生论、心灵情感论、精神自由论等多种理论观念。通过对这种理论观念嬗变的具体考察可知,这是新时期以来文学实践创新发展和理论探索不断积累与沉淀的结果,它反映了当代文学实践中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和强化的新现实,反映了改革开放时代条件下人们追求人性解放与自由发展的新要求,反映了文学理论自身逐渐突破既定理论观念束缚,实现自我解放和创新发展的新探索。它不仅为说明和解释文学现象开拓了新的理论视野,而且也能够以理论的力量反过来影响文学实践和社会现实,促进现实的进一步变革发展。  相似文献   

4.
徐杰 《学术论坛》2016,(4):97-102
文学语境作为一种理论范畴,它指涉着一种围绕文学作品的周边场域,在场域之中文学创作、文学阐释和文学文化等融为一体。文学语境批评在西方文学批评思潮之中呈现出建构与解构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模式:其一是建构性的文学语境,是以作家和接受者为主要理论维度的文学语境,像伽达默尔的“理解”语境和巴赫金的“对话”语境;其二是解构性的文学语境,体现于无主体的无边语境,像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德里达和卡勒的无边解构性文学语境。解构性的文学语境批评,主体早已被解构得无影无踪,而建构性的文学语境批评不仅没有抹去语境的主体维度,反而在理论中明显地将主体凸显出来。但是,建构性文学语境和解构性文学语境同时具有无边界性,这种困境可以从维索尔伦的“语境永久协商性”理论、二律背反思维和“语言与文本”差别性分析三个方面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5.
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被其称为历史符号学理论,主要是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下,通过接受各种新兴符号学理论,将语言看做是具体的表意实践过程.这一理论不但研究意义的生产和发展与社会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剖析以语言为中介的各种表意形式的意义生产机制;而且把语言和各种传播交流机制看做是作为整个生活方式的文化的基本载体,以便探讨语言对社会所发挥的建构性作用.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威廉斯通过研究文学活动和"文学"一词的意义发展,指出了文学是一种具有重要文化分析价值的特殊表意实践.威廉斯还对审美进行关键词研究,强调了文学内部所存在的权力交锋.  相似文献   

6.
十七年时期,青春叙事成为文学的主潮和独特的文学叙事模式。这一时期的文学青春叙事不仅具有五四文学和正统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的支撑,而且与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在这种关联性的支配下,这种青春叙事的文学形成了一种具体的叙事模式。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有关于青春叙事的文学又参与到新的话语体现的生产与建构中。  相似文献   

7.
社会建构论这一学术思潮的兴盛,既反映了西方社会理论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也反映出当前整个社会科学研究正发生重要转向。社会建构论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社会实在的认识,重塑了我们的知识观。此外,社会建构论及相关研究实践表明,一个学科或知识的创新发展是多元的,反思性研究和理论重建将有助于提出新的理论解释,开拓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正>文学自形成之日,就肩负民族精神建构之使命。在长达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文学建构的每一次重大变化,都离不开继承与创新。而当下的变化,实属前所未有:文学建构的物质基础,由贫困社会的匮乏,转为脱贫社会的丰盈。因此,当下文学建构所面临的继承与创新,亦属前所未有。一、农耕社会的文学建构与实现贫而不弱在物质基础薄弱的农耕社会,文学被赋予建构坚贞个体人格和坚强民族意志的宏观使命:  相似文献   

9.
解构主义的视野之下,稳定的文学本质被质疑和颠覆,但是,英美的理论家并没有放弃对文学观念的建构。他们或是在理论层面梳理多种流派谱系,指出理论或批评的发展方向;或是大胆重识文学现实,提出相对的文学观念;或是视解构为一种方法,辩证的提出文学的本质就是超越一切本质。这些理论的建构,启示目前我国的文学理论书写,在观念上,应该超越本质和非本质之争;方法上,从当下的文学问题、文学思潮和流派出发,在解读这些文学现象的过程之中,生成我们的文学观念和理论。  相似文献   

10.
江西当代文学随着共和国的诞生而诞生,也随着共和国的发展而发展。江西文学50 年的发展轨迹,呈现出一种“起步———沉寂———崛起”的运行态势。这种态势具体表现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史传文学、儿童文学的创作兴衰之中。新时期文学的长足进步创造了江西文学50 年来的辉煌。但用横向比较与未来的眼光来审视,江西文学仍属“丘陵地带”。面对21 世纪的挑战,江西文学界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