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翼 《求是学刊》2022,(1):162-169
晚清小说中出现了不少有关外星的叙述。外星叙事的出现虽然与中国观星传统有关,但与近代天文学知识的传播关系更紧密。近代天文学知识打开了晚清小说认识外星的新角度,使它们能从科学、幻想和理想等多重维度叙述外星,赋予外星不同于传统的审美形态和象征意义。以外星为参照,晚清小说形成了对于地球的新观感,通过建构外星与地球的关系,把"宇宙"打造成为再塑"中国"的另一个空间。晚清小说忧虑外星可能带给地球的影响,经常叙述外星碰撞地球引发末日事件,以抒发蕴希望于绝望的危机情绪。小说中的外星叙事既反映了科学知识在晚清输入中国的历史事实,也体现出知识者在新旧时代交汇时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2.
晚清谴责小说对社会政治的批判,是借助于特定的书写方式而得以完成对社会生活、政治的想象性介入.影射性叙事即是其中一种政治修辞的策略.影射性叙事是指作者通过文本表层的叙事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强烈类比性,较为隐性地表达政治内容.作为一种政治修辞,影射性叙事改变了其仰视庙堂的政治希求心理和温柔敦厚的美学品格,而表达出一种政治批判的自由宣泄和游戏庙堂的世俗化美学趣味,同时它也开启了现代小说直面现实、关怀政治的现实主义创作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求是学刊》2021,(1):55-62
如何对待本国传统文化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一百多年以来,人们始终在保守与激进"、全盘西化"与"保存国粹"所组成的文化谱系当中左摇右摆、左支右绌、进退维谷,形成了近代中国极富悖论性的"激进-保守"的文化困境。新时代以来",两创"文化观中蕴含的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从容自信的文化心态、可解析性的文化认知、实践取向的文化标准分别替代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或自卑或自负的文化心态、整体主义的文化认知、或内或外的文化标准,从而超越了"激进-保守"的文化困境,开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晚清女子教育多边关系探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俞宏标  顾晓红 《浙江学刊》2000,1(4):133-137
晚清女子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人们的文化心态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本文从晚清政治、经济及社会风俗三个方面,探讨了晚清女子教育与三者的多边关系。  相似文献   

5.
徐小明 《浙江学刊》2007,(6):99-101
晚清君主立宪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早期改良派的"君民共主"主张。但是,这种"君民共主"缺乏近代立宪国家的基本特征,只是君主立宪思想在近代的最初发端而已。戊戌维新时期,君主立宪思想有了较大的发展,初步具备了资产阶级宪政国家的基本内涵。晚清君民共主到君主立宪思想的递进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处在内忧外患局势下知识分子心态变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6.
晚清之际,中日两国相继出现了西学输入运动,导致了两国的传统文化(即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由于中日两国的历史背景、文化形态及民族心态等主客观因素不  相似文献   

7.
侯长生 《唐都学刊》2009,25(5):69-72
陈衍的诗学思想集中体现于<石遗室诗话>若干重要概念,"变风变雅"反映了陈衍对诗歌教化功能的肯定,"荒寒之路"说明了其对诗歌功利化的否定,二者之间的矛盾反映了陈衍诗学理想的矛盾,也反映出古典诗歌在晚清社会的时代巨变面前对改变现实的无能为力,使诗人们"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无从实现,从而对诗歌的政治想象陷入了幻灭.  相似文献   

8.
"清"复义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文艺批评史上,"清"是一个具有多层面丰富义蕴的核心审美概念,本文对"清"的概念的多重义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和辨析,澄清了目前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的诸多错误认识,揭示出"清"概念复义性问题在中国古典诗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歧路灯》版本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云知 《学术交流》2004,(1):156-160
《歧路灯》自成书至今有许多版本,从最初的抄本、石印本,到排印本,再到铅印本,反映了不同时期《歧路灯》的受众群体和流传的变化。《歧路灯》的抄本主要出现在乾隆至民国初年,有乾隆庚子抄本、晚清抄本甲、旧抄本甲、旧抄本乙、安定筱斋抄本、晚清抄本丙和荥泽陈云路家藏抄本、晚清抄本乙、冯本等;石印本则出现在民国13年,只有洛阳清义堂本一种;排印本出现在民国年间,有1927年的朴社本和1937年上海明善堂本两种;铅印本则很多,从1980年至今至少有14种,以中州古籍出版社版本为最佳。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9,(8):77-80
道家哲学中,"天道"具有本源超越性、具象显现性和多元流动性特征,"人道"以"天道"为本,是"天道"在具象世界的显现,老庄据此构建了在"天道"统贯下的人之全主体性生存境域。全主体性生存将人之生存方式的根据超拔到与天契合的层面上,同时以"自然"为具体表征,力图化解人与世界、人之自我与本我的二分和对立,建立与万物共在的审美性生存场域,以使人回归到与万物相与悠游的整全世界。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短视频群是政治视觉修辞的典型代表.运用幻想主题分析法和接受美学分析法对优兔(YouTube)平台上中西方典型的"一带一路"视频数据进行表征分析和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中国政治视觉修辞运用对比、因果、递进的图形逻辑,引发观者对"真理"概念的关注与肯定;西方则通过隐喻、二元结构、互文性与连贯性方式,奠定幻想主题的深层反讽结构,反映出意识形态偏见.中西呈现三组显著差异:审美感性与科学理性;情绪化的政治认同与离间性的政治认同;简单归因与复杂归因.理想的政治视觉修辞亘古不变的价值观是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国近代对文学范围认识的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五四新文学”观对文学范围的认识,是在晚清发生的,中国古代的文学范围在晚清发生了突破,突破在两个方向上进行:纯文学进来,非文学出去。但是进入文学的小说戏剧恰恰是在认同正统文学观念之后,非文学出去则要到“五四”后才得以实现。这种复杂的矛盾显示出文学观念变革的艰难  相似文献   

13.
"人的教育"受益于现代性启蒙.自现代性发端,教育就开始了文化价值的现代性转向,迈向了教育现代化的历程.启蒙运动所确立的"理性"、"主体性",经过康德、黑格尔的强化,"人"的主宰力量空前地获得了推崇,教育现代化也确立了以理性主义、人本主义为原则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开始脱离社会政治和世俗功利主义的束缚,转而关注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价值.人的主体存在成为教育聚集的重心."人的教育"的提出,捍卫的是人的哲学价值和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以及人的尊严和主体的独立性.然而,"人的教育"在高扬"人性"、"主体性"旗帜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社会哲学的诟病:远离社会现实和教育现状,片面地追求个体自由、心灵信仰和精神世界的完美,走向一种纯粹的精神生活.反映到教育生活中,其实就是"精神"与"现实"两种哲学视野的对立,"科学"与"人文"两种教育价值的分歧.这种对立与分歧,如果不予澄清,就会影响到"人的教育"在价值判断上失去理性的自我定位.  相似文献   

14.
肖勇  阮红梅 《唐都学刊》2008,24(3):112-115
翻译活动在晚清文学观念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文章首先以翻译中的多元系统理论分析了在晚清(1894-1911)这一段历史时期,文学体系内出现了翻译文学得以繁荣的两个条件;接着结合翻译研究中的一些理论成果和传播学中的"文化增殖理论"来分析当时的翻译活动如何构建晚清的新知识结构,并说明了这种新侣知识结构成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知识主体并重构了他们的价值体系和分析事物的方法,特别表现在文学创作方法的创新,文学评论方式和文学观念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7,(6):116-119
"不可靠叙述"是当代西方叙事理论的一个中心议题,并产生了修辞研究和认知(构建)研究两种研究方法。本文试在修辞研究的视野下比较《狂人日记》与《火车上的食人族》中的不可靠叙述,并指出:在这两篇小说中,不可靠叙述呈现出相同的审美特征,即不可靠叙述的明确性、反讽性与可逆性。而这三个特征与"不可靠叙述"的三大类型又产生了契合,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叙述效果,深化了批判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7,(2):32-38
修辞表达上,"中国梦"从物理、地理、心理空间等维度,合理地将地理中国、文化中国、心理中国与其他国家、民族的空间区域做了合理切分。"中国梦"既统摄今天的中国,对内引导社会实现更加强大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组织;同时,对外传播中华文明,实现当代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合理辐射,影响转型中的世界。"中国梦"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其表达大众化,内隐相应的修辞逻辑与政治逻辑,并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中国梦"的社会效应与其可能的理论张力构成逻辑关联。理论张力越是趋于至大,其内蕴的社会效应也随之趋向更大。  相似文献   

17.
在新现实主义看来,"绝对获益"是新自由制度主义国际合作的理论依据,但实际上,新自由制度主义国际合作理论的依据不是"绝对获益",而是"共同利益"。"绝对获益"是新现实主义基于各国间的利益对立、冲突基础上的假定,建立在这一假定基础上的任何"获益"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绝对获益"实质上是相对的"绝对获益";而"共同利益"则是建立在各国间利益的共同性、相互性、互补性基础上的。因此,新自由制度主义不是关注"绝对获益",而是追求"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18.
周兴杰 《学术交流》2005,(10):168-171
"罗生门"在电影与同名小说中都体现出生死善恶交织的悖论性意味.但电影毕竟对小说做了极大改编小说的叙事是一种二元对立结构,电影的叙事构成一种三元结构模式.造成重大改编的原因,不仅由于两位艺术家在艺术旨趣上迥异的追求,更在于两者历史意识上的差异.这启示我们,改编应尊重原作的价值立场,注重内在精神的挖掘.  相似文献   

19.
孟洋 《学术交流》2012,(5):175-178
有清一代,"艳词"的内涵特质一度成为词家关注和讨论的焦点。清初纳兰性德以"独抒性灵"、比兴寄托的理论和创作,有力地奠定了"艳词"格高韵远之特质的坚实基础。纳兰借艳词抒写真实的人生况味、悲痛的生命体验和坎坷的心灵历程,故其词往往笼罩着一层哀艳凄绝的感伤色彩。迨晚清常州词派之况周颐,以"艳词"写沉痛而融摄"重、拙、大"之旨,其词融家国身世于一体,而又出之以旖旎温黁之笔,不仅丰富了"艳词"的内容含量,且再次充分展现了"艳词"格高韵远之美感特质。此外,两人的词学实践也在某种程度上揭橥了清代词人努力将"艳词"回归正统文学阵营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20.
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诗言志"理论,在源头处就奠定了中国文学的两重性:政治性与文学性的并生关系.因此,"声音之道与政通"、"诗缘政"等观念,就成为中国文学发生或解析的重要维度.本文以晚清至民初的宋诗运动(又称"同光体"诗学)为考察对象,简要勾勒该派诗学所表现出的文学与政治互动关系的脉络.简言之,在中国近现代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学与政治的互动关系,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自觉的主体意识通过文学表达对政治的想象、期待以及挫折,客观地再现了此时作家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