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修辞学史研究和修辞史研究是修辞学研究中的两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宗廷虎先生在这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就修辞史研究而言,在理论探索中,指明了修辞史研究的性质、对象和范围,阐明了修辞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明了修辞史研究的方法,阐述了辞格史研究的理论;在实践研究中,具体研究了借代、引用、避讳、回文、镶嵌、顶真这六个辞格的历史演变,进而研究了诗歌体中连珠格、顶真辞格连环体、药名嵌字格的历史演变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引用辞格,系统研究了中国集句史;在方向引领中,组织撰写《中国修辞史》和《中国辞格审美史》。这些成就,对修辞学研究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人类历史作出整体描述,这在中西历史叙述史上都是重要的传统,并因文明视域的差异而形成普遍史与循环史的不同叙述模式。西方普遍史将"非西方"降格为历史总体进程中的低级阶段从而将其纳入以西方为"历史终结"的"普世文明话语"中,其实质是一种殖民与驯化。中国历史循环观是"天下"观念下"大一统"政治图景的历史表现,建构了历史演进中断裂与连续之间的张力,彰显了传统史学"形而上学"与"实际历史"之间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3.
近代蒙元史研究可从四个时期考察其历史发展。鸦片战争时期是近代蒙元史研究的开创时期,作为这一时期边疆史研究重要内容的蒙元史研究,直接服务于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其治史旨趣已经不同于乾嘉学派脱离现实的古史考据;洋务运动时期是近代蒙元史研究承前启后的时期,蒙元史料搜集范围扩大了,域外史料的采用使治史方法上有了创新;从甲午战后到五四运动是近代蒙元史研究新旧递嬗时期,一些旧史家继续沿用封建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蒙元史,其史学思想与治史方法是陈腐的,但其对史料的搜集与考订功不可没,而资产阶级史学的建立使一些学者尝试用资产阶级文学思想与方法研究蒙元支,代表了蒙元史研究中封建史学向资产阶级文学演进的历史趋势;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是运用资产阶级学术思想与方法研究蒙元史的时期,王国维、陈垣、陈寅恪等学术大师在蒙元史研究中突破了传统史学方法的局限,取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4.
近30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中国邮驿发展史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大致可分为:通史性邮驿史研究,这其中包括邮驿发展的通史性概述和邮驿自身要素的通史性论述;断代性邮驿史研究,主要分为邮驿初步成型时期、邮驿发展完善时期、邮驿高度发达时期、邮驿由盛转衰时期和邮驿近代转型时期;区域性邮驿史研究,涉及到东、西地区的邮驿发展状况。综观这些成果,虽然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但认真反思后会发现,这些成果还存在着诸如时空分布不均衡和不协调、缺乏相应的联系与比较、着重于叙述、轻于归纳和部分细节问题有待考证等局限性,这些问题表明,邮驿史研究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通过对中国邮驿史研究的回顾,将有助于总结既往、找到不足。总体看来,我国邮驿史研究还需要在内容的拓展、思维创新等方面着力突破。  相似文献   

5.
20世纪美国史学流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独立的史学研究开始起步,而后有了快速的发展。进步学派是美国20世纪初最大的学派,后来利益一致学派取而代之。60年代以后,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使史学家的价值取向出现变化,由此扩大了美国史的研究范围,使得美国史坛出现了流派林立,争论激烈,互相促进的多元化局面。一个世纪以来,美国史学各派对美国历史在不同时期做出了不同的解释,既反映出历史学家对美国历史认识的不断深入,同时也折射出各个时代不同的社会思潮对历史学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经历了对广告历史现象初步归纳总结、系统研究、深入探讨的三个阶段,我国广告史研究进入了稳定成熟时期.针对目前研究现状,从广告史宏观理论构建、断代史理论构建、媒介技术理论构建、符号理论构建四个角度归纳和总结广告史的研究对象和范畴,明确广告史研究方法和概念体系,确立明晰的广告史研究范式,从而对后世广告发展起到总结和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殖民文化是一种以欧洲中心主义为核心的霸权文化,是近代欧美列强殖民扩张的文化伴生物。它以欧洲的基督教文化特别是新教文化为意识形态根源,以欧洲物质文明的成功为经济前提,受到生物学和人类学等学科观念的催化,在近代欧洲的殖民扩张中形成并发展。殖民文化首先是一个历史的内容,它诞生于扩张、殖民和帝国主义这一系列历史的进程。所以,它既是西方以政治、经济、军事等显性力量为主体的殖民扩张的文化衍生物,也是它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进入历史研究的范畴,除应吸纳后殖民主义的既有研究成果与思路,还需将它作为客观历史的有机部分进行研究,以便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历史。在今后对近代殖民主义以及非洲史、拉美史、亚洲史、大洋洲史的研究中,应当给予殖民文化以与政治殖民和经济殖民同等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在2000~2009年这10年之间,我国的出版史研究成果累累,学科体系和基本概念都在不断发展完善。这一阶段通史、地方志、断代史著述丰富;近现代出版研究成为热潮;学者们对出版史的学术研究逐步深入,并尝试以多学科、多种方法研究出版史,其中,以文化史视角研究出版历史的成果最为丰硕;西方书籍史从思路和方法上对我国的阅读史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启发;国外优秀学者的著述成果,使得中国出版史研究日益国际化;新中国出版史研究在2008年开始升温。最引人注目的研究动向是出版史研究的国际化,不仅需要中西学术交流融汇,更需要我国学者站在世界文明史的高度来研究、推动中国出版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美国作为一个后来居上的殖民国家,它和非洲的关系从最初贸易开始,就已不止是商业联系的性质。到了十九世纪初,美国终于掀起了西非殖民运动,促使美国黑人重返非洲和利比里亚的独立。回顾这段历史,足以显示在西方殖民国家瓜分非洲的初期,美国在政治舞台上所充当的角色。一、美国推行的海外扩张和种族隔离政策从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正值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美国,出现了由原来从非洲贩运黑奴转向非洲遣返黑人的特征,它反映了美国从事资本原始积累的奴隶种植园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清理“中国哲学(史)”学科内涵以及“中国哲学(史)”学科建立的历史,指出当所谓“中国哲学 (史)”对传统思想进行学科替代时,却并不能同时起到对文化、学术的传承和创新作用。进而从四个方面分析了 “中国哲学(史)”学科建立所导致的文化后果,并认为要避免国学失传带来的严重后果,必然要回到中国文化和学 术本身,摆脱殖民心态,重新以国学来理解和传承国学,方为中国文化与学术的真正出路。  相似文献   

11.
实现“美国史学的全球化”是当今美一国史学界的一大动向。中国学者对这一动向的介绍,往往忽略了其中的教学层面内涵,更没有深入到教学实践层面。从宏观和微观两大层面对美国史教学全球化进行探索。可以看出,宏观上突破民族国家历史叙述的传统藩篱,把美国历史整合进区域史、世界史和跨国史的系统框架中,引导学生在一个更为开放、宽广的视野和语境中重新审视并建构美国历史。微观上着眼于美国历史上具体的、重大的历史事件和运动,进行“四步教学法”,引导学生探索事件和运动的跨国联系,从事跨文化比较,并对“美国例外论”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 2 0 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 ,美国文学始终伴随着美国历史的发展。在美国各个历史阶段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艺思想家、小说家和诗人 ,他们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其特有的时代生命力 ,探求人的精神价值 ,表现生活的深刻内涵 ,体现社会的发展变化 ,成为世代美国人民的精神文化食粮。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环境 ,是各个历史时期和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对美国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对美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企业购并是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企业的百年购并史,是美国企业的百年成长史,也是美国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私人垄断再到国家垄断的发展史。分析美国的企业购并历史,深入了解美国企业购并的演进轨迹,及其对美国经济、社会等制度发展影响,无疑对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按照美国史学发展脉络,以美国学者对美国宪法的评价为个案,通过对“帝国学派”、“进步史学”、“和谐论”、“共和修正学派”等典型学者及其有关宪法论著的研究和评价,认为历史解释的特性、时代变迁、历史解释者的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导致了美国历史解释框架的变化、美国历史解释的多样性和不同历史学派的产生,从而形成了对百余年来美国学者研究《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成果的述评。  相似文献   

15.
华盛顿.欧文的《睡谷的传说》是历史和虚构、文学文本与历史和自然文本互文渗透的典范。它涉及美国早期殖民历史、清教主义、美国独立战争以及欧洲文化,既隐现了美国早期的历史背景和意识形态,也折射出作者对于清教主义的态度和历史意识。文中自然环境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大量的含动植物名词比喻的运用,体现出强烈的荒野意识。《睡谷的传说》在历史和自然书写、时空架构、意识形态和主题意蕴等方面体现出多重文本内涵。  相似文献   

16.
荒野史是美国环境史研究体系中最富特色的内容和组成部分。第一位系统研究美国荒野观之历史变迁的是美国老一代著名环境史学家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这一研究集中体现在他的《荒野与美国精神》一书中。自《荒野与美国精神》第一版面世以来,美国荒野史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其影响也超越了时空与国界,具有世界意义。从宏观的世界视野来看,美国的荒野史研究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广泛的现实意义。荒野史研究有助于深化人们对自然之内在价值的生态学认知,促使人们超越长久以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或无视自然有机体本身之健康的功利主义,有助于推进自然和荒野保护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孤立主义和扩张主义是在美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却又貌似迥异的两项重要外交政策。本文从美国历史、文化背景入手,通过对二者的分析和比较,得出它们是受“天赋使命”观和务实精神这两种美国传统文化影响,在特定历史时期为追求最大程度的国家利益而采取的不同手段的外交政策。同时揭示出二者相互渗透,互为作用共同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8.
孤立主义是美国二战前长期坚定不移的外交政策;政治(外交)、军事上避免对外部事务的介入应是孤立主义外交的基本内容。据此,美国孤立主义外交应始于19世纪20年代,二战后随着冷战的开始,孤立主义外交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9.
美国文化的《圣经》语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历史起源于17世纪初的欧洲清教移民,从欧洲移植到新大陆的清教思想使北美殖民地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尊崇《圣经》的文化语境,此后,这一传统便独特地存在于美国文化之中。在宗教文化异质多元的美国,作为美国社会主流宗教信仰——犹太-基督教的圣典,《圣经》一直是美国民众推崇的圣物,是社会中最普及、最实用的书籍,其影响贯穿了美国发展的全部历史,渗透到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圣经》是美国人精神信仰的支柱,道德伦理的源泉,国家意识的滥觞,政治文明的依托。  相似文献   

20.
孤立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两条主线之一 ,它同理想主义一道主宰了美国立国后的外交政策。美国早期孤立主义的产生是由多种社会、自然条件造成的 ,但是清教的影响却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清教排他的地方主义是孤立主义滋生的温床 ;清教的使命观是孤立主义的理论核心 ;清教的实用、功利思想指示着孤立主义所追求的商业目标。在美国早期孤立主义外交史中 ,“理想”与“实用”虽然从字面上看难以相容 ,但它们在美国早期外交实践中却达到了有效的统一和最佳的结合 ,其中一个真正的纽带便是美国文化中的清教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