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北大清华十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为契机,从消费文化和认同的角度立足探讨以消费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流行文化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欢度圣诞节作为青少年消费文化的主要内容,更多的体现了当前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发展倾向和特征,比如他们过分依托于接受潮流文化、消费文化和快感文化,而对传统经典却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漠视等。所以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养成需要培养独立的、稳定的自我认同,而以消费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流行文化将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他们的认同倾向。  相似文献   

2.
文化的自我认同意识是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内在根基,舍此便谈不上文化的传承。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在文化的自我认同方面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曾经通过剧烈的政治运动,无理智地摧残自己的文化,使文化中的负面因素得以泛滥,并由此造成国民的文化自我认同意识的淡薄。而文化的批判性思维,则是文化自我认同意识的延伸和深化。准确地讲,文化的自我认同就是对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和优秀部分的认同,这需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深刻理解、分析、辨别、取舍。同时,文化的自我认同表现在当代中外文化的碰撞与比较中,就是知己知彼的文化定力。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比较中尚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弊端,需要智慧地、高水平地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3.
高校女性管理者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高校女性管理者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如何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在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建构下,高校女性管理者得到社会认同的主要障碍;文章最后从经济学视角探讨了女性管理者如何通过寻求自我认知与社会认同的适度均衡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4.
关于网络技术与人的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技术哲学和技术社会学的视角表明:网络自我认同危机问题的出现,建立在独特的网络行为的基础之上,并具体表现为网络依赖、网络综合症、网络空间角色混乱、交往中的信任危机、自我价值的否定,等。网络自我认同危机的基本特征为:多极主体性、非常规人际互动性、非信任性。鉴于自我认同危机在前现代社会隐匿而在现代社会凸现的发生发展特点,网络自我认同危机根源的实质在于,在网络社会情境中,人的自我恒常性(稳定性)与适应性(变化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相似文献   

5.
幼儿教师自我认同不仅影响着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影响着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幼儿教师自我认同包括个体自我认同与社会自我认同两个重要的方面,其中幼儿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是促进幼儿教师个体自我认同的主要方面,而幼儿教师的社会交往是阻碍幼儿教师社会自我认同的主要方面。根据对这两方面因素的分析,本文试图提出提高幼儿教师自我认同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汉语式微始于20世纪初,它见证了国人自我认同的危机,但这与当今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在综合国力提升之后,语言建设应该纳入重要的战略考量,因为语言不仅是交流信息的工具,而且涵盖着一种表征潜在价值观的话语系统。只有认同自己的母语,才能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的精华,才能促使国人认同自己的文化价值,也才能在与他者的对话中提升自身的话语分量。  相似文献   

7.
通过时兰州市农民工的实证调查,对目前农民工身份自我认同的状态、形成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在制度安排的前提下,农民工城市社会关系网建构的失败、以及在城市生活中产生的"相对剥夺感"、自卑感、谋生的艰难感等心理感受,导致了农民工目前身份自我认同的模糊现状,说明农民工身份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是一个相互构建的过程,就目前而言,其身份的自我认同正处在一种从"表面接纳"向"心理接纳"过渡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的文化危机使得社会个体的自我认同越来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人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消费主义来作为意义缺失的补充,于是消费活动成为人们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身体是考察自我认同状况的重要窗口,通过分析围绕身体进行的消费现象,可以揭示出消费主义影响人们自我认同的机制。同时也可以发现,消费主义终究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它不能承担起构筑生活世界的任务,因此消费主义的过度盛行反倒会给社会个体的自我认同带来更多的困惑。  相似文献   

9.
以自我认同为研究视角,探讨自我认同提升和自我认同威胁两种情境对消费者放纵消费的作用机制,关注情绪的中介作用及他人在场的调节作用,并设计两个实验对四者关系进行检验。实验一验证了自我认同对放纵消费的主效应,自我认同提升负向影响放纵消费,自我认同威胁正向影响放纵消费。实验二为中介效应提供支持,证明了自我认同提升和威胁分别通过产生积极或消极情绪对放纵消费产生影响。同时,实验二也验证了他人在场的调节作用,与无他人在场相比,有他人在场强化了自我认同的两种情境与情绪和放纵消费之间的效应。研究结果构建了放纵消费影响因素的基本框架,丰富了对放纵消费的研究,同时,着眼于应对性消费视角,研究自我认同的两种不同情境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拓宽了自我认同的研究视野。最后,为企业提出相应的营销建议:一是要重视放纵产品的情感性附加价值;二是要巧用他人在场对放纵消费行为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自我价值感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期心理学家詹姆斯·库利·米德等对自我价值感作了一些探讨 ,提出了对自我价值感总的不同看法。BillMelean&Coopersmith在 2 0世纪六七十年代对自我价值感的研究赋予了新的内容。 80年代中期至 90年代初 ,哈特等人对自我价值感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 ,揭示了青少年对自己在五个具体领域中的能力的知觉和社会支持等因素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九十年代末 ,黄希庭等人对自我价值感进行了建构 ,较全面地界定了我国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民族国家的阶级状况与自我认同的关系有两个层面:首先在民族国家的框架下,国家与个人是互相建构的,而这种互相建构又是以阶级政治为中介的。其次,在当代西方社会,中产阶级更是使自我认同成为一个社会基础。在社会性别方面,女性主义运动和性解放运动都直接关系到个人的自我认同,它们都试图把人从私人领域的权力关系中解放出来,使人能在私人领域有更多的自由自主和自我把握。而在由多元族群所构成的民族国家中,族群状况同自我认同的关系也是与民族国家密不可分的。一个多族社会中的族群关系问题可能以同化或多元文化主义的形式来解决。  相似文献   

12.
回族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以伊斯兰文化为特征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认同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础。民国时期,随着西方近代国家意识在中国社会的传播和影响,回族社会的自我认同与国家认同意识亦显示出近代意义,积极参与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和各种重大政治事务,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尤其在抗日卫国等救亡运动中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13.
贫困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66名贫困大学生为被试,278名非贫困大学生为对照,采用黄希庭、杨雄编制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对贫困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贫困大学生社会取向人际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取向生理自我价值感低于常模;(2)贫困女生总体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心理自我价值感以及社会取向心理自我价值感低于贫困男生;贫困大学生社会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人际自我价值感以及个人取向家庭自我价值感等方面有显著的年级差异;(3)贫困大学生在自我价值感的许多方面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自我和谐的关系,采用"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和"自我和谐量表"对重庆市310名大学生进行团体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诸因素得分均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大学生得分高于男生;相关分析发现,除个别个人和社会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领域以外,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及自我刻板性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同自我灵活性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高、低自我价值感的大学生在自我和谐诸因子上的得分有极其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采用职业认同问卷、自我效能感问卷和学业情绪问卷对210名医学生进行测量,考察了医学生职业认同与学业情绪之间的关系以及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①职业认同、自我效能感与积极学业情绪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消极低唤醒存在显著的负相关;②自我效能感在职业认同与积极学业情绪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建议学校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网络丧文化是折射当代青少年心态和境遇的一面镜子,其中裹挟的负面情绪是网络时代值得关切的传播症候。网络负面情绪的兴起,是阶层固化导致的生存困境和时代变迁带来的社交孤独而引发的一场亚文化实践。在媒介技术的加持下,这场亚文化实践最终演变为情绪宣泄和自我满足的生活标签与符号意义。网络负面情绪呈现出颓废、迷茫、无病呻吟与多愁善感的叙事风格特征,具有三种现实意义:从个体角度,它是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的确认工具;从文化角度,它传递出对现实生活和主流文化的温柔抵抗;从经济角度,风格的实质是让受众沦为“数字劳工”,自由地、无偿地为商家提供“数字商品”并沉浸其中。作为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青少年负面情绪的过度传播潜藏着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意识形态隐忧,通过外部涵化与主体自律等措施可以化解青少年网络丧文化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7.
在形而上的自我中,自我与身体的实体性关系被纯粹的心灵、我思等所取代,漠视了身体直觉在自我行动中的价值。而在形而下的自我中,身体只是盛装智力、潜意识等精神的容器。理性、反思、潜意识等活动及自我概念的形成必须有身体的在场,并通过身体展示自我、体验自我、生成自我。身体是人之自我的表征,自我由身体所体现,自我认同与身体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身体在场是维持连贯自我认同感的基本路径,应当将身体归还于自我,在自我的人格、尊严和价值中给身体留下应有的位置。异化身体的自我认同是个体与社会互动建构的过程。生命技术对人的干预必须以维护人的身体的存在和人格尊严为前提,一切利益取舍和价值判断必须以身体为准绳。  相似文献   

18.
手机媒体已经成为青少年建构亲密关系与接入社交网络的代码,有助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建立。青少年会在社交场合选择使用手机作为自我隔绝的一种途径,造成“在场的缺场”,却与外部空间的他人产生认同。手机虚拟社区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青少年社会认同的实践过程。青少年借助手机消费来表达和传递意义,表现其生活方式,建构身份并协调与他人的关系,但他们容易被消费欲望所俘获,从而导致自我认同的感官化和肤浅化。  相似文献   

19.
军人自我形象审美认同是指军人以自我为审美对象进行自我审美的现象与过程。采用自制的词汇表对488名军人自我形象审美认同进行考察,结果发现:(1)军人对自我理想形象的审美认同较高,其中对崇高品质美的认同最高,对崇高形式美的认同最低;(2)军人对自我现实形象的审美认同较低,其中对崇高体验美的认同最高,对崇高形式美的认同最低;(3)军人自我现实与理想形象的审美认同在崇高体验美与崇高品质美上差距较大;(4)参战经历对军人自我理想与现实形象审美认同的影响显著,而类别的影响不显著。本项研究表明,军人自我现实与理想形象的审美认同存在差异,参战经历是影响军人自我形象审美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以为信息化战争形态下的军人自我形象锻造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20.
亚文化、民族认同与民族分离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群共同体,也是一个亚文化群体.亚文化与民族认同总是伴随而生.民族认同的极端化极容易演化成民族分离主义.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主文化与亚文化、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这两对关系对防止民族分离主义的产生,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